天天看點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作者:騰訊醫典醫學團隊

高血壓患者怎麼吃?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可以掌握以下原則。

1.食物多樣

每天盡可能多的攝入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天最好不少于12種,每周最好不少于25種。

2.控制能量

控制攝入的總能量,食不過量,能量攝入過多會導緻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壓的“罪魁禍首”之一

3.主食避免太精細

主食以谷類為主,輔以全谷物、雜糧、薯類。一般來說,成人每天攝入主食250~400 克,粗細搭配,可用糙米、燕麥、荞麥、玉米、小米、蕃薯、山藥等粗雜糧代替1/3的精米、精面。例如,250~400克主食中,包括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 克。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4.畜禽魚蛋要适宜

l 建議畜禽肉類每天攝入量40~75克,魚肉每周300~525克,蛋類每周不超過7個

l 畜肉類脂肪含量較高,最好選擇瘦肉;

l 禽肉建議去皮食用;

l 魚、蝦、貝類等水産品脂肪含量較低,且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作為肉類的首選;

l 蛋類蛋黃攝入不宜過多

5.蔬果奶豆要保證

這類食物對控制血壓很有益。

l 蔬菜水果富含鉀、維生素、纖維素,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400~500克新鮮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每天200~350克新鮮水果;

l 奶制品富含鈣和優質蛋白質,建議可以攝入不同種類奶制品,約合每天150~300克液态奶;

l 大豆及其制品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推薦經常食用豆制品,每天食用大豆15~25克,25克大豆相當于南豆腐約125 克,或豆腐絲50克;

l 堅果類營養豐富,但脂肪含量較高,是以推薦每周隻攝入50~70克。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6.限糖限酒不放松

過多攝入添加糖易導緻肥胖;過量飲酒不僅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還會影響降壓藥物的效果。

7.油鹽限量

高血壓患者每天食鹽用量不超過3克,油脂用量控制在25~30毫升。

8.茶咖共享

茶葉和咖啡中含有的植物化學物有利于改善心腦血管健康,可适量飲用。

9.一周食譜示例

終止高血壓膳食(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是比較流行的健康膳食模式之一,是幫助治療或預防高血壓的健康飲食。是以,高血壓患者的日常飲食可以參考DASH膳食。

遵循高血壓膳食原則、模拟DASH膳食,建議辦公室職員的高血壓患者可以參考以下的一周飲食計劃,以身高175厘米、體重80 千克(超重男性)和身高160厘米、體重55 千克(正常女性)為例,建議前者減輕體重,後者維持體重。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以上食譜沒有詳細地注明每天的油鹽用量,高血壓患者要嚴格控制每天的油鹽攝入量,食用油推薦使用植物油,每天攝入量控制在20~30毫升;鹽可以優先選用高鉀低鈉鹽,每天攝入量盡量控制在3~5克,最好在3克以下,不吃鹹菜等腌制食品;奶制品也盡量選擇低脂/脫脂及低糖的,豆漿等食物及各種菜品的烹調不添加糖(如白砂糖、綿白糖等) 。

中國美食種類數不勝數,這裡并沒有介紹原料過于複雜的食物,例如各種帶餡的食物水餃、包子、馄饨、餡餅等。高血壓患者在選擇此類食物時,可以根據制作原料估重。例如,常見的肉餡水餃,餃子皮重量大緻與肉餡的重量相等,而蔬菜餡水餃,餃子皮的重量常大于餡料。

10.食物估重小竅門

成年人中号手拳頭大小的饅頭約80克,米飯團約110克。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中等身材成年女性一把(大拇指扣食指)或雙手一捧的菜葉約100g。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成人中号手的手掌心中、食指厚度大小的生肉,約50克或25克。

l 例如50克生肉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l 例如50克魚肉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l 例如25克五花肉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單手手掌心捧起的堅果約20克.

l 例如20克大豆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l 例如20克花生米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短徑近似乒乓球的雞蛋約50克

高血壓不用怕,每天這樣吃,再也不怕血壓高

感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臨床營養科趙文芝醫生對此文的貢獻。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