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于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台灣人民也是曆朝曆代從大陸移民過去的,兩岸擁有同樣的文化,同樣的祖先,同樣的祖宗,兩岸始終都是一家人。

台灣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雖然孤懸于東南沿海,卻是集攻防于一體的戰略要地,曆來有我國東部七省(桂、粵、閩、浙、蘇、魯、冀)之“藩籬”、“東南之鎖鑰”之稱,台灣可以屏障着我國最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在西太平洋中,台灣同時控制兩條重要的戰略水道,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這兩條海峽的戰略意義十分重要,還是日本,南韓經貿活動的必經之路。
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台灣曾多次孤懸于海外。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祖國,但是回歸沒幾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就逃到了台灣島上,企圖憑借台灣海峽和大陸相抗衡。
1949年5月下旬,在渡江戰役結束後,軍委就指令粟裕具體負責攻台的準備工作。在接受指令後,粟裕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攻台作戰準備和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剪除台灣外圍島嶼上。當時粟裕深感責任重大,又多次請求軍委直接指揮或者派大員,如劉伯承,林彪等來主持台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軍區的主要軍事上司人,會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但是毛主席對粟裕在解放戰争期間的表現十分滿意,出于對他的信任,堅持讓他全權負責攻台準備。
根據當時軍委的部署,攻台兵力中的空軍,海軍由軍委負責籌建和準備,但是陸軍的訓練工作由粟裕具體負責,參戰部隊主要以第三野戰軍為主。1949年夏,當時全國很多地區還沒有解放,剛解放的地區還有很多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都需要派兵進行圍剿。粟裕決定先訓練一個兵團,進行攻台準備。
1949年7月,三野九兵團被解除擔負的淞滬警備任務,開始進行渡海登島作戰訓練,23軍也被劃歸九兵團。1949年秋季,粟裕制定了八個軍攻打台灣的計劃,九兵團四個軍作為第一梯隊,剩下四個軍作為第二梯隊。
當時台灣的兵力并不多,隻有七萬多人,而且都是剛逃往台灣的,軍心渙散,訓練不足,但蔣介石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現象,立刻從日本重金招募了兩萬雇傭軍,并從台灣本地征兵,從東南沿海地區抓捕壯丁。
蔣介石最開始還在舟山群島,海南島,大小金門島,馬祖島等島嶼部署重兵,想要用這些島嶼圍堵大陸,伺機進行反攻。1950年4月,韓先楚發動海南島戰役,兵團副司令韓先楚親自帶部隊打頭陣,薛嶽抵擋不住,為了儲存實力,從海南島撤走了七萬官兵。後來蔣介石又把舟山群島的12萬官兵撤到台灣島,使得台灣島的兵力增加到了40萬人的規模,粟裕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
最後粟裕重新制定作戰計劃,第三野戰軍12個主力軍50萬大軍全部參戰,同時又從其他野戰軍調來了四個軍,作為預備隊,随時準備進行增援。這樣,用于攻台的解放軍部隊就達到了16個軍的規模。
陸軍雖然做好了準備,但是海軍和空軍的壓力卻很大。為了配合粟裕解放台灣,解放軍海軍和空軍迅速建立起來,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
1950年1月的時候,粟裕就曾在一次報告中計算過,攻台作戰人數以50萬人算,所有人員和車馬,武器,糧食彈藥等一切準備,重量大約為13.54萬噸,每個人占0.6平方米的話,則需要載重船隻76萬噸,需要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按6萬人來算,就需要2000多艘登陸艇,這樣大量的船隻在短時間内是難以解決的。
為了確定勝利,粟裕還向中央請求
準備60億到70億斤糧食,另外需要一億美元購買武器,主要以飛機和艦艇為主。毛主席為了他的這些準備要求,專門去蘇聯通路,尋求蘇聯方面的支援,并獲得了三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一億美元直接買了艦艇和飛機。
到1950年4月,海軍擁有各型艦艇92艘,艦炮309門,總共3.5萬人,空軍有戰鬥機,轟炸機,殲擊機共80多架。當時華東軍區還組織了我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共七個營的兵力,可以說,當時解放台灣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蔣介石當時也有點慌,立刻從美軍那裡買了大量的二手艦艇和飛機,加強台灣的防禦力量。
當時粟裕準備從台灣東西海岸同時登陸,再向島内空降一些部隊,制造混亂,破壞島内指揮機構。但是這些計劃都因為抗美援朝耽擱了,北韓戰争爆發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高雄,基隆港,巡弋在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對台作戰也不得不被無限期地推遲下去,已經為攻台作戰準備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粟裕也因沒有最終完成祖國的統一而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