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洪波講述90天太空生活:經常加班到半夜,一有空就趴舷窗旁凝望地球,遇到一件“糗事”

作者:上觀新聞

2021年12月7日下午,神舟十二号航天員乘組在順利完成隔離恢複、療養恢複後,在北京航天城與媒體和公衆正式見面。首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湯洪波接受了解放軍報記者的專訪。

神舟十二号航天員湯洪波講述首次飛天之旅——

太空生活90天

■占 康 武勇江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王淩碩

湯洪波講述90天太空生活:經常加班到半夜,一有空就趴舷窗旁凝望地球,遇到一件“糗事”

神舟十二号航天員乘組在天和核心艙向全國人民緻敬。

“太空,我終于來了”

在即将傳回地球前的一個晚上,航天員湯洪波夢見自己回到北京航天城,與家人團聚。

“我想給他們展示一下自己的‘特異功能’——翻個‘筋鬥雲’,可怎麼也不能像在太空那樣潇灑自如了,心裡頓時有點失落……”傳回地面兩個月後,回想起太空生活,湯洪波臉上寫滿了留戀。

時間撥回到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5、4、3、2、1,點火!”随着0号指揮員一聲令下,橘紅色尾焰托舉着火箭騰空而起。巨龍般的火箭載着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3名航天員沖入雲霄。

舒适感還沒持續多久,随着火箭加速,座椅帶來一種猛烈的推背感,他們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呼吸頓感困難,整個人像被千斤重物壓在身上一樣。

還好,經過長期離心機超重耐力訓練,三人已适應這種過載,湯洪波使勁地繃住腹肌對抗加速度。大約10分鐘左右,火箭二級順利關機,加速度的“魔力”逐漸消失。

船箭分離後,湯洪波感到身體一下子變得像羽毛一樣輕,身邊的物品也慢慢飄舞起來。

“太空,我終于來了!”為了這一刻,湯洪波拼搏了4000多天,等待了整整11年。

記得神舟十一号飛行任務中,湯洪波作為預備隊員全程參與了準備。在問天閣,他目送同為第二批航天員的陳冬出征。在為陳冬祝福的同時,他同樣懷揣着飛天夢想。

等待的日子裡,湯洪波的腦海裡像放電影般回憶着過往經曆——進入航天員大隊,面對五星紅旗宣誓,重回課堂學基本理論,到訓練現場苦練技能……一次次挑戰,一輪輪考核,最終他成功闖關,拿到了神舟十二号飛行任務的“船票”。

在飛船中,湯洪波迫切地将頭轉向舷窗。此刻,令他魂牽夢繞的太空美景盡收眼底。隻見幽靜廣袤的太空中,星星耀眼地亮着,像一顆顆鑲嵌在黑色幕布上的寶石。遠處,通透晶瑩的地球散發出淡藍色光,藍色和白色紋路交錯相間,如此甯靜柔和、神秘壯美。

湯洪波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氣,又目不轉睛望向地球:那裡有守望他的家人、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千千萬萬中國人民。想到這兒,他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好大一個‘家’”

約6.5個小時後,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聶海勝打開通往核心艙的艙門,他們依次“飄”進空間站。這個“新家”迎來第一批家人。

“好大一個‘家’啊!”第一次進入“家門”,3名航天員異口同聲地感歎。他們不顧旅途勞頓,馬不停蹄地展開工作:從貨船取出物資、拆包,将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布置“太空家園”……

初來乍到的湯洪波不像兩位兄長那樣,迅速适應熟悉的太空環境,太空失重的新鮮體驗逐漸被一種暈眩感代替,他胃裡一陣惡心,不得不停止手中的工作,趕緊鑽到給他預設的卧室躺下。很快,他沉沉地睡去。

湯洪波一早起床,感覺身體已恢複正常狀态。見到兩位兄長已整理完内務,他也趕緊忙活起來。他用一次性牙刷頭沾點牙膏刷牙,再用濕巾擦了擦臉,就這樣洗漱完畢。

在空間站生活,水資源尤為珍貴,主要供飲用、如廁和電解制氧,且要循環利用。如艙内空氣裡收集的冷凝水和尿液,經過處理後産生達标的水,将再次派上用場。

早餐時間到了,三人打開食品包裝。科研人員為他們精心研制了120多種食品,分為主食、副食、即食、飲品、功能食品和調味品6類,食譜周期為一周輪換一次。

太空食品比不上新鮮食物的口感,但科研人員采用新的食品工藝和技術,盡力做到品種豐富且口感美味。食譜設計既注重營養健康和任務需求,也兼顧航天員個人飲食偏好。

湯洪波喜歡在白米飯上塗上一層辣椒醬,聶海勝愛吃紅燴豬排和米糕,劉伯明愛吃紅糖糍粑……粽子則是三人的共同愛好。他們出發前,科研人員精細地将食物按每人每天三餐分類打包,以便于食用。

就餐是他們的開心時刻。三人盤腿懸空打坐,邊聊邊吃。不時有小塊食物從包裝袋裡飛出來,他們便順勢表演空中接物。

唯一現做的食品是酸奶——把預制酸奶兌上水後,放入食品熱裝置中,等待數小時後就可喝到新鮮可口的美味酸奶了。

對于湯洪波來說,艙内飛來飛去的小物件給他帶來了無窮樂趣。有時正專注工作,突然身邊蹿出來一個小物件,夢幻般擁有了“生命力”。有時,小物件還跟他們“玩捉迷藏”,給封閉的太空艙增添了不少樂趣。

有一次,湯洪波邊跟兒子視訊通話邊展示蘋果。可一轉身,蘋果就飄走不見了。聶海勝、劉伯明趕緊過來幫忙尋找,後來在一個機櫃背後的旮旯裡發現了它。湯洪波忍不住調侃道:“真是一隻會‘躲貓貓’的小家夥!”

在3個月的太空生活中,乘組工作量相當繁重。前期,他們花了10多天時間,将核心艙各項裝置安裝到位,布置生活和工作環境,經常加班到半夜。後期,他們完成兩次出艙任務,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出艙活動此生難忘”

提及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湯洪波格外興奮。他回憶道,未出艙前,他擔心自己面對深不可測的太空,會不會打怵。但真正出艙後,他全然忘記緊張,專注于各項操作。當他有空打量周圍時,才感到仿佛置身于科幻之中。

湯洪波扶着艙壁,同空間站一起繞着地球快速飛行。漆黑的太空裡,一顆顆星星亮得耀眼……那種美輪美奂,讓他一度看走了神兒。

伴随着湯洪波、劉伯明首次共同遨遊太空的新一代 “飛天”艙外服,經過航天服研制團隊進行優化改造,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活動性和舒适性更佳。加上經過數百學時的出艙訓練,他們已能很娴熟地進行艙外各項操作了。

不到20米的距離,湯洪波小心翼翼地爬行前進。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他還要兼顧安全性——必須控制好身體姿态,注意避開艙壁上的各種裝置。10多分鐘後,湯洪波順利地從艙壁爬回艙内,比地面模拟訓練用時還短。

太空失重環境下,雖然行動比較靈活、省力,但也會帶來一些麻煩。劉伯明安裝艙外操作台時,一手扶着環形扶手固定自己,一手拿着操作台準備将其安裝到艙外工具箱上。1米多長的操作台晃動幅度特别大,劉伯明的身子也在晃動,一時很難将操作台的一端對到接口上。湯洪波試圖幫劉伯明固定身體卻未成功。最後,劉伯明請示地面指揮後,将操作台拆分開來再逐段安裝,才得以成功。

湯洪波自己也遇到一件“糗事”。艙外工作結束後,他往艙内搬運裝置,一不小心,懸浮在了艙中間,上下左右都不“着邊”。10多分鐘後,他才慢慢飄到艙體附近……

“空間站出艙活動此生難忘……”湯洪波精彩地叙述着出艙活動,仿佛又回到了那美麗的太空,臉上寫滿激動、興奮和驕傲。

太空生活過半時,也是航天員乘組最難熬的時光。長期生活在封閉有限的空間裡,難免會枯燥乏味。好在閑暇時間,三人可以給家人、同僚打打電話,看新聞、影視片等。他們也經常拍攝照片和視訊留作紀念。他們拍的一組“太空大片”傳回地面後,網友們給予熱烈回應。湯洪波将網友的評論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

置身空間站,湯洪波特别想念地球生活,想念腳踏實地的感覺。隻要一有空,他就會趴在舷窗旁,凝望地球。白天,藍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漠、白色的雪山、綠色的草原、褐色的山脈……地球像一顆透亮的水晶球;夜晚,點點燈光連成一片,地球則像一顆璀璨的夜明珠。

“回家的感覺真好”

日子似乎有時在減速、有時在加速。當從太空返程進入倒計時,時間變得愈發珍貴。到了最後一周,他們要将所有垃圾進行分類包裝,抽成真空塑封好,放回飛船,并将艙内物品整理歸位。

傳回的日子如期而至,乘組進入神舟十二号飛船傳回艙。當地面向飛船發出“傳回”指令時,飛船開始在軌道上“刹車”。軌返分離時,飛船平穩下降。他們三人有說有笑,氛圍甚是輕松。

推返分離時,飛船逐漸進入大氣層,加速度越來越大。由于大氣阻力原因,飛船開始晃動,并急劇減速。湯洪波的失重感逐漸消失,他特意對着鏡頭,将飛行手冊上的筆拿起來,一松手,筆就落下去了。當重力逐漸恢複後,湯洪波覺得整個人在往座椅上墜,他趕緊将安全帶又緊了緊。

進入黑障區,驚心動魄的時刻開始到來。快速飛行的飛船和大氣劇烈摩擦,産生的高溫有一兩千攝氏度,将舷窗外燒得一片通紅。飛船外表面的防燒蝕層在不斷剝落,四處飛濺的火焰如無數流星一樣劃過,整個人就像坐在火球中一樣。劉伯明開玩笑說:“真金不怕火煉!”

飛出黑障區,飛船速度逐漸減小。接下來,一個關鍵動作——“開傘”即将開始。飛船距離地面10公裡時,飛船抛開降落傘蓋,并迅速帶出引導傘。“砰”的一聲,降落傘艙蓋開啟後彈出去,同時把引導傘帶出來。開傘過程雖然隻有20多秒鐘時間,但非常折磨人。這時,飛船晃動得特别厲害,像是一口被網兜住的大鍋,任由幾股力量在空中拉扯。

當傘徹底打開後,飛船停止不規則搖晃,像蕩秋千一樣平穩下落。此時,耳機裡傳來了地面的掌聲——這表明飛船安全了,可以平穩落地了,三人相視而笑。

随着一聲巨響,飛船終于着陸,劉伯明果斷切傘。湯洪波解開安全帶,打算起身時,發現身體像灌了鉛一樣,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

過了不久,湯洪波聽到外面有人說話。他們終于平安地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

湯洪波激動地說:“回家的感覺真好!”

湯洪波講述90天太空生活:經常加班到半夜,一有空就趴舷窗旁凝望地球,遇到一件“糗事”

本文刊于1月14日解放軍報11版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