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陵寝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據大行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中國古代的皇家陵墓主要有西安臨潼的秦始皇陵、陝西漢唐陵、河南宋陵、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清代關外三陵和河北清東陵、清西陵。西藏瓊結縣藏王墓,北鎮遼代皇家墓葬,甯夏銀川西夏王陵。

有時候看似非常沖突的現象,還真的就會并存,就說這個皇家陵墓,皇帝生前在世之時,誰不怕他?結果,等過了一些年,不要說陵墓裡的寶貝都成了人家的,甚至,就連自己的屍身沒準都護不周全。其實,盜墓者和這些皇帝沒仇,他們隻是太惦念那些寶貝了。于是,這些陵墓成就了不少人的“發财夢”。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那麼,中國帝王陵墓沒有被盜的還剩幾個?

這個問題其實很悲涼,有些陵墓甚至曆經幾次盜墓,如:漢武帝的茂陵,天下百姓盡知他的陵墓造價,而且,地标明顯,據說東漢末年就被董卓掏走不少。絕大部分盜墓者,都是沖着錢财幹這活,也有少數人是為了發洩個人情緒,如:伍子胥和項羽,前者是為了報父兄被殺之仇,于是掘墓鞭屍;而後者也是為了國仇家恨,想掘了秦始皇的墓,不過運氣好像不是那麼好罷了。

這些盜墓的故事,從古至今就沒間斷過,清朝結束後,這個故事的版本又更新了,都用上炸藥了。孫殿英借着練兵的名義,将清東陵中的乾隆和慈禧的寝陵給炸了,很多寶貝至今下落不明。曾經那麼風光的乾隆,他能想到自己某天也會遇上“賊人”麼?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清東陵一共葬了五位帝王,其中,就有清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和乾隆。慈禧的寝陵被盜,一點也不意外,清朝都窮的叮當響了,她的陪葬品一點都沒有降低規格,當年出殡時,那可是全北京的老百姓都出來“相送”,甚至,還有不少洋人。第三年清朝就沒了,這些葬在土裡的寶貝能不讓人紅眼麼?

至于乾隆的裕陵被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這位皇帝生前很喜排場,對于自己的身後事,自然不會怠慢,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所在的時期應是清朝最好的一段歲月,按照一般人的推測,這墓裡的寶貝少不了。由此可見,盜墓者其實都是有的放矢的。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而清東陵中的孝陵,規模那麼大,居然就安然無恙,這裡面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呢?

清東陵所在的這塊風水寶地,原本是被明朝皇家相中的,結果,還沒來得及用,明朝就被清朝取代了。清朝的順治皇帝也看中了這塊寶地,就說此山“王氣蔥郁非常。他的孝陵可是這清東陵的第一座皇陵,若是去過清東陵,就會發現孝陵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在設計上也借鑒了明朝皇家的陵墓風格,形成了以孝陵為中心的格局,象征着清朝國祚長久,子孫綿延不息之意。

不過,民間始終流傳孝陵是空的。修那麼大的寝陵,居然地宮是空的,一般人估計很難了解,而且,民間盛傳的順治出家一事,又讓這個說法多了幾分真意。根據史學家的考證,順治的确曾經将自己的頭發給剃了,不過,不是在廟裡,是在西苑萬善殿,結果,惹得孝莊皇太後大怒,要将他的佛門師兄給燒了,順治這才妥協。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若是對清朝初期的喪葬制度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滿人實行木葬是從康熙開始,順治那時還是火葬。順治死于天花,死後100天火化,骨灰裝于“寶宮”(壇),然後,就葬于孝陵的地宮,和他一起的還有孝康和孝獻兩位皇後,當然,也都是骨灰。是以,順治的這個孝陵和他後人的陵墓完全不一樣,沒有棺椁,隻有仨骨灰壇,這如何裝那些金銀寶物呢?是以,這不但是清東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隻有皇帝遺體骨灰的皇帝陵。

況且,孝陵的功德牌上清清楚楚寫着:“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是以,傳說再加上一些事實,就讓孝陵似乎失去了存在感,它周圍的那些陵墓幾乎都被盜遍,唯獨它沒人光顧。不過,還是有人想冒險下,想瞧瞧孝陵是否如外界所傳那般,真的就是空蕩蕩的。不過,那時已經是“今非昔比”,恰逢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日子,當地百姓的警戒心提高不少,是以,盜墓者沒能得手,但還是留下了一個不足2米深的盜洞。

清東陵中,最特殊的一座墓,墓中沒有皇帝遺體,有的隻是兩壇骨灰

古代陵墓的考古,對于史學的研究相當重要,可以驗證當時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水準,也可看出那個時代社會的一些現狀,對于這些儲存完好的古墓,考古工作者一般是不會主動發掘,而是會借助一些先進的探測工具,來測繪陵墓内建築的一些細節。尤其是現代數字化掃描技術的應用,可以讓考古專家輕松建構起數字模型,不但可以監控文物狀況,起到更好保護文物的作用,還能讓遊客的虛拟遊覽成為現實,同時以達到教育和解說的目的。

根據資料顯示,該陵始建于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雖然沒有被盜,但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曆時三百三十多年後,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了。之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準許,最終,于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進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參考資料:

【《清東陵》、《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