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春 攝
影院建築在近代上海的公共娛樂空間中舉足輕重。據筆者粗略統計,自1908年西班牙人安東尼奧·雷瑪斯在乍浦路滑冰場設立虹口活動影戲院,1909年又在北四川路海甯路口設立了維多利亞大戲院,1930年代達到影院建築的建造高峰,至1942年,約有70餘座獨立的影院建築在上海建造。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影院建築,豐富了城市的面貌。看電影,也逐漸成為近代上海一種新的日常娛樂活動。
在閉關5年後,2016年美琪大戲院重新開門迎客。
讓我們将時針撥回80年前。
抗戰期間的上海,各項建設處于低潮。但1941年建成于戈登路(今江甯路)和麥邊路(今奉賢路)的美琪大戲院(江甯路66号),不論從建築風格、形式還是室内空間、影院設施乃至建造品質來考量,均不失為近代上海現代主義建築的佳作,在戰亂的動蕩不安中,為人們提供了一處暫時逃離現實的、影像虛拟世界。
美琪的觀影空間序列
美琪大戲院是在原大華飯店的基址上建造的,由聯怡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聯怡股份有限公司彼時已在上海興建了北京大戲院和南京大戲院。
美琪大戲院坐落于兩條街道相交處,街角的圓柱形體量、圓柱體兩側的矩形體量及其簡潔立面,使其在所處街區中極具識别性。建築的主要入口即位于圓形體量,圓柱體開啟豎向長窗,長窗寬度與窗間牆的寬度相仿,兩者交叉分隔形成垂直線條,長窗與窗間牆面通過收分的線腳進行交接,弱化了圓柱體的實體感,增加了通透感。沿街展開的矩形體量則相反,立面上點綴着幾組面積不大的小窗,幾何構圖十分舒服,體積感十足,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虛實關系。建築檐部和窗戶的裝飾圖案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語言特點。白天,感受到的是建築的體量感,圓形門廳的豎向長窗将自然光線引入室内空間,靜谧而溫暖;夜晚,建築氛圍發生了反轉,内部燈光和室内場景透出來,矩形體量好像“消失”在街道,而圓形體量脫穎而出成為統領街道的“燈塔”,向城市展示它華麗的高敞門廳。
早期近代影院建築中門廳很小,在後續發展中,門廳逐漸擴大并出現了單獨的休息廳,形成入口門廳—休息廳—觀演廳的空間序列。
美琪大戲院對這一序列又做了新的發揮,在組織入口門廳、休息廳和觀演廳的空間關系時,做了充分利用轉角地形和基于功能主義的考慮。觀衆廳沿地塊長向布置,東南側布置管理辦公用房;入口圓形門廳布置于街道轉角處,分别向兩側延伸出兩個通向觀演廳的休息廳,一側連接配接首層觀演廳,另一側休息廳通過弧形樓梯可達樓座層的觀演廳。在滿足各功能空間使用需求的同時,休息廳面積達到最大化——幾乎是觀演廳面積的三分之二,這在當時上海的影院建築中較為突出,并成為空間設計的重點。圓形的入口門廳與兩個矩形的休息廳均采用兩層通高的開敞方式,使整個公共空間連為一體。連接配接二樓觀演廳的弧線樓梯與圓形門廳形成呼應,成為空間中着力刻畫的另一處重點,弧線的元素也用在了建築其它細部的處理之中。建築地面采用水磨石,十分簡潔。為了保證休息廳的布局和面積,影院建築臨街常設定的店鋪也被大幅縮減,休息廳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強化。這一方面是出于快速疏散觀衆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豐富了觀影者進入觀演廳前的空間體驗,強化了看電影的儀式感。
在處理當時戲院設計章程中的觀演廳地平須高于街道地平的規定(《關于戲院等之特别章程》中規定“底層或廳座之水準——此類房屋中,底層地闆至少在近公路路冠水準十二寸以上”)時,美琪大戲院的做法是:将入口門廳與城市街道的地平設為同一标高,而在入口門廳與觀衆休息廳之間設定踏步,實作觀演廳标高與街道标高的高差要求。這一看似室内外之間不設高差的做法将城市街道伸入建築,使建築的門廳與城市的街道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融為一體,暗示影院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入口上方設定雨篷,下方被幾堵片牆分隔出幾道大門,片牆均指向門廳圓心,方向感明确,營造門廳與街道間空間的層次,加強人們進入影院的空間體驗。
觀演廳采用鐘形平面,上下兩層,一層設一千餘座位,樓座層設500餘座位,共計座位超過1500個,高度19米。觀衆廳内采用了奢華的色調,與室外的簡潔色調形成強烈對比。近代上海的不少影院建築,為保有經營的靈活性,并未将電影放映和戲劇演出完全分開,常是在觀演廳中同時設有舞台和銀幕,美琪大戲院也不例外。銀幕被懸挂在舞台後方,舞台下部未設其他功能性的空間。當銀幕逐漸成為觀衆廳設計的重要控制因素時,觀演廳室内和舞台的設計得到了簡化,同時受裝飾藝術和現代主義的影響,逐漸摒棄了繁複的古典主義裝飾語言,觀演廳的天花采用流線型,結合燈光設計,将觀衆視線引向舞台。
美琪大戲院一樓平面圖(宮文婧根據上海城建檔案館的檔案圖紙繪制)
美琪大戲院二樓平面圖(宮文婧根據上海城建檔案館的檔案圖紙繪制)
觀演廳觀衆席的設計同時考慮了舞台演出和電影放映的要求,坐席按中間和兩側分成三大塊:中間部分觀衆席與銀幕平行,寬度大緻與銀幕齊寬,兩側部分的觀衆席排布略微傾斜與舞台的弧形邊緣相呼應;前後排座位間互相錯開,一樓地坪從靠近舞台到遠離舞台逐漸起坡,進而保證後排觀衆的視線不被前排觀衆遮擋。從當時的施工圖中可以看到,觀衆廳縱向的距離是通過台口的位置來進行控制的。
美琪大戲院在影院公共空間和觀影序列的設計和重組中,室内外高差的處理,對外展現了對城市空間的參與,強調了一種公共性;門廳與側廳的分離,對内進一步增強了觀影的社交性與儀式性。
美琪的現代主義設計
美琪大戲院是近代上海為數不多的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同時具有現代主義和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院建築,它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範文照,結構工程師為楊寬麟,由陶桂林創辦的馥記營造廠營建。範文照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中國第一代留學歸國的建築師。1930年範文照和趙深合作設計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
美琪供圖
如果将南京大戲院和美琪大戲院稍作比較,在建築風格、影院建築功能流線的安排方面,不難找到一些相似的線索、延續的思考和整體的反思。兩座建築均占據街道轉角,觀演廳都采用鐘形平面,都在觀演廳長邊一側布置有休息廳。在南京大戲院中,建築在街道轉角處切去一個角,設定商店,主入口在沿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一側居中布置,使其可以從容地完成對稱的古典主義構圖,并保持建築從入口門廳到觀演廳基本在同一軸線上。出于功能的考慮,在街道轉角商店和觀演廳長邊一側的休息廳之間設定了一個圓形空間來銜接。在美琪大戲院中,受現代主義建築的影響,擺脫了古典主義建築對平面布局和立面構圖的束縛,南京大戲院中的圓形過渡空間被獨立的圓形門廳取代了,圓形門廳和方形側廳的組合使平面布局更加靈活,側廳與圓形門廳之間的環廊,使門廳和側廳隔而不斷,功能分工更加合理,空間關系更加明确,又表現出現代主義建築強調的空間的流動性;在外形上,以圓柱形體量統領建築街角空間,凸顯建築的體量關系。
從南京大戲院到美琪大戲院,展現了範文照不同時期的設計理念,也成為他不同設計理念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其他一些設計實踐中,也可以看到範文照設計理念逐漸由古典主義向現代主義的轉變。
範文照在他1933年的文章《中國建築之魅力》中指出:建築藝術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卻常被忽略,閱讀建築可以從中閱讀曆史,從中體會美好;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色無與倫比;設計中應充分認識中西、古典或現代風格的調和問題,“建築的構思應當從内向外,而不是從外向内”……
1934年範文照完成了從當時的北京大戲院改建為麗都大戲院的工作,1939年設計了跑馬場南側、位于愛多亞路、嵩山路的滬光電影院。在麗都和滬光中已可以看到建築師嘗試現代主義的建築語言,不論是麗都的弧形牆面還是滬光的平直牆面,配以簡潔的連續方窗,沒有過多線腳,沒有嚴謹對稱、繁複柱式、三段式的構圖,取而代之的是較為自由的現代幾何構圖以及忠實反映功能的開窗設計。同時,一些經過抽象的中國傳統建築語言作為裝飾出現在立面的窗框、檐口、雨棚等細部,也使建築表現出些許裝飾藝術風格。在南京大戲院之後,範文照設計了協發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934年),在美琪大戲院之後,他設計了集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942年),這兩處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建築也是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
美琪的演出記憶
獨具特色的現代主義氣息、靈活舒适的空間布局和一流的觀演設施,使美琪大戲院跻身當時上海放映西片的首輪影院,号稱“亞洲第一”的影劇院。英文majestic有壯麗、雄偉、高貴之意,原大華飯店的英文名為Majestic Hall;雖然劇院的英文名字沿用了majestic,但中文使用的“美琪”二字,來自影院收到的2000餘份社會征名,表達“美輪美奂,琪玉無瑕”的含義,又與英文majestic發音相近。1941年10月15日首映日的美國歌舞片《Moon Over Miami》被翻譯為《美月琪花》,與影院名稱呼應。這樣的營銷手段在當時應該也算獨樹一幟的“現代”做法吧。
作為觀看電影和戲劇演出的聖地,美琪大戲院的舞台還曾保持着不同尋常的“紀錄”:1942年9月第一次放映國産電影《春》;它是抗戰勝利後平劇大師梅蘭芳息聲8年後重返舞台的表演場地,1945年11月梅蘭芳演出了《斷橋》《遊園驚夢》等選段,并連演多日;1954年8月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美琪大戲院舉行;1966年9月更名為北京影劇院;1979年5月慶祝上海解放30周年,上海歌劇院在這裡演出歌劇《蝴蝶夫人》;1985年初恢複原名;1988年1月北京人藝演出話劇《茶館》……美琪大戲院在近代上海衆多的影院建築中獨具一格,在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記錄着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的近代建築實踐;也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能替代的角色,見證着上海的都市化程序。
資料圖檔
所有這些都已走入上海城市集體記憶的深處。
1989年,美琪大戲院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11月24日,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名錄。
美琪的修繕和改造
已經80歲的美琪大戲院經曆過數次裝置更新和改擴建,比較成規模的有1994年7月至次年5月對舞台設施做過技術改造;1999年3—10月,美琪大戲院對舞台、背景進行了改擴建,占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均有大幅增加。
2011—2016年,美琪大戲院再次閉門謝客,完成了建成以來規模最大的修繕改造工程,著名建築師章明是這次工程的總負責人。章明先生主持完成了上海多座曆史建築的保護修複工程,其中也包括範文照參與設計的南京大戲院的改建平移工程。美琪大戲院的修繕和改造,完成了對整體結構的加強、為适應當代功能而進行的内部空間與設施的更新改造以及為恢複曆史風貌進行的修繕。章明教授及其團隊不僅研究了美琪大戲院建造時的圖紙,也對戲院經曆的幾次改造做了研究,制定修繕和改造的方案。增加和改善觀衆和演職人員所需的功能空間;更新觀演裝置,例如音響、燈光、空調系統,為适應戲劇演出的燈光安排,觀演廳的吊頂改變較大,由原來指向舞台的整體流線型,改為品字形;增加座椅間距,在座椅下增加空調送風口,提升舒适度;将前幾次改造中覆寫在門廳、休息廳的地面和牆面的大理石材料進行更換,地面和牆壁恢複原來的奶油色水磨石材料,去掉了不符合原貌風格的裝飾,代之以克制的裝飾藝術風格的花紋;圓形門廳地面中心漂亮的圖案,也被設計團隊按照當年的配料、工藝進行了修複,得以再現;圓形門廳高懸的吊燈頗具建築感,與門廳空間頗為契合……
從首輪影院到“精選劇場”,修繕後的美琪大戲院以曆史大劇《商鞅》重新回歸觀衆的視線,回歸上海的街道,回歸上海的城市生活,期待她開啟又一段“美輪美奂,琪玉無瑕”的曆程。
作者:張曉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編輯:周敏娴
責任編輯:黃啟哲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