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我們提起未來将要發生的事情,你會想到什麼?我們可能誰都猜不到未來将發生的事情,但古人卻相信谶緯可以預測未來,東漢一朝甚至将其當做國家意識形态。随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下其中的原委吧!

一、谶緯的起源
中國曆史早期,由于古人對世界缺乏科學的認識,是以神秘主義盛行。到戰國時期,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不同地域産生了不同形式的神秘主義學說。燕齊之地的儒生、方士奉行陰陽五行學說,齊人鄒衍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五德終始說;韓、趙之地的儒生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而楚地則一直有祭祀仙怪巫鬼的傳統。這些學說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世間一切的人事,都是上天已經安排好的。那上天的訓示要怎麼傳遞到人間呢?漢代儒生給出的答案是依靠谶緯。
(攝影山鬼)
谶,就是谶言。漢代張衡解釋“谶”說:“
立言于前,有征于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谶書”
。清代四庫館臣解釋為:“
谶者,詭為隐語,預決吉兇”
。就是用神秘詭隐的語言預告将來要發生的事情及事情的吉兇禍福。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秦代,一些谶言就已經出現于現實的政治生活中,而且對現實政治造成影響。最有名的谶言當為“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對這一谶言十分忌憚,始終把谶言中的“胡”當做秦帝國最大的威脅。于是他派大将蒙恬北擊匈奴、修築萬裡長城,并征調大量軍将戍守北部邊疆。到頭來,這個谶語終歸應驗,不過亡秦之胡不是胡人,而是他的小兒子胡亥。
(大秦帝國秦始皇)
緯,就是緯書。四庫館臣認為“
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
”緯書是與經書相對而言的。經書是儒家之經典,在儒家看來,經書是聖人所作的經典。但經書中有許多内容難以了解,便為緯書的産生開啟了便易之門。緯書一般用來解釋經典和對經典進行補充,其内容一般會夾雜着大量的神學迷信和陰陽災異的學說。儒家的經典“易、詩、書、禮、樂、春秋”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緯書,來比附和引申其中的經義。
谶語在秦及漢初是獨立存在的。秦時,“
”的谶言得自方士從海外求得的仙書;“
始皇帝死而帝分”、“明年祖龍死
”等詛咒秦始皇的谶語則刻在大石頭上面;陳勝、吳廣起義制作的“
大楚興、陳勝王
”的谶語則被藏進魚肚子裡。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成為最高的學術權威,是以谶語制作者一般選擇以緯書作為載體。加之谶、緯的内容都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是以漸漸被混為一談,“谶緯”成為神秘主義先驗性預言的統稱。
二、兩漢谶緯和政治
谶緯之學是在漢代定型的。劉邦稱帝後,建構政權合法性時就曾精心利用前代産生的谶緯。秦代時,曾流行“
東南有天子氣
”的谶語。而劉邦作為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劍平定天下,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天子。是以他極力神化自己的出身,并通過神意來解釋自己獲得天下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建構了自己為青帝子斬白蛇和劉母與神龍野合懷孕的故事。另一方面,就是借用“
東南有天子氣”
的谶語來神化自己獲得政權的合法性。甚至有學者認為,“
”的谶語實際為劉邦集團刻意的建構,他們把秦始皇為壓制楚地作亂東南巡視的事實,曲解為秦始皇是為了壓制東南的天子氣。
劉邦劇照
正因統治者的利用,谶緯在漢代得以大行其道,其中很多都與政治密切相關。西漢中期,曾出現“
公孫病已立
”的谶言。漢武帝晚年,由于與太子劉據執政思想的沖突,以及小人在其中挑弄,是以導緻了慘痛的巫蠱之禍。在巫蠱之禍中,戾太子劉據和其母皇後衛子夫都被殺,太子一系除尚在襁褓的太子孫受獄尉邴吉的保護幸免于難,被屠戮殆盡。而漢武帝死後,所立昭帝英年早逝。大将軍霍光立武帝孫昌邑王劉賀,但劉賀因與霍光奪權被廢除。霍光綜合利弊,便立戾太子孫劉病已。正應了“
”的谶言。公孫病已立後為漢宣帝(改名劉詢),是漢朝另一有為之主。但霍光廢黜劉賀并無多少正當性,是以宣帝對于自己即位合法性也極力塑造。故可能是舊太子黨造出的“
”的谶言,無疑成為一個重要的憑借。
漢宣帝劇照
到西漢末期,儒學成為支配性的學說。是以大量的谶緯湧現,對現實政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各地瘋狂地制造各種谶緯來讨好當權者,也有大臣借用谶緯解釋災異,批評朝政。王莽篡位時,就炮制出大量的谶言,其大體都是講漢運已終,将有新的天命之子取代漢家天子,而谶緯之迹象,紛紛指向于王莽。王莽篡位前本來有很多人的支援,可惜他堅持“托古改制”,一系列政策的失誤,導緻他很快就失去了民心,天下出現“人心思漢”的局面,各地農民起義軍蜂起。
在王莽導緻的天下亂局中,出現了許多訓示新天子的谶言。其中一個谶語為“
劉秀當為天子
”。王莽的國師劉歆曾名劉秀,借這一谶言謀反,但最終失敗。劉歆可謂是王莽最信任的人,他也棄自己而去,可以說沖破了王莽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王莽政權最終還是被名為劉秀的人取代,那就是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在重新立漢過程中,也十分重視谶緯。他一直拖延不稱帝,直到得到了以前的太學老同學送來的《河圖赤伏符》,裡面有“
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的句子,大意為漢在建國280年後,劉秀帶兵經過一場大戰,戰勝逆賊,重新樹立了大漢的火德。劉秀借這個緯書稱帝,而此書也成為劉秀政權合法性的依據。
(長歌行劉秀)
因為東漢初君臣一直十分重視谶緯,是以谶緯之學也被立為東漢的官方哲學。據《後漢書》記載:“
是歲,初起明堂、靈台、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圖谶于天下”
。劉秀把谶緯當做官方意識形态頒布于天下,成為臣民的必讀之書。到了漢明帝時,進一步強化谶緯神秘學說,将東漢的開國二十八功臣與天上的二十八宿對應起來,強調其封侯順序與官職大小是上天早已經安排好的。這無疑為後世星宿與人間豪傑相對應開了頭,如梁山的好漢座次。光武帝曾向名儒桓譚請教谶緯,桓譚說:“
臣不讀谶”
。光武大怒,說道:
“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
”可見谶緯已經成為官方不可動搖的學說。
文史君說:
參考文獻:
孫英剛:《神文時代——谶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曾德雄:《谶緯的起源》,《學術研究》,2006年第7期。
黃樸民:《兩漢谶緯簡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王奕鵬:天命與正統:兩氏之際的谶緯與再受命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