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開幕在即,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全面就緒。”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用這句話作為了自己發言的開場白,堅定且自信。
13日,國新辦就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召開釋出會。有關方面負責人回答記者關于“綠色辦奧”的提問,也向世界展示着東道主的強大自信。

資料圖:鳥巢。
準備工作全面就緒
“北京冬奧會場館和基礎設施全部達到辦賽要求,場館化運作模式全面實行,賽會服務保障準備到位,宣傳推廣持續升溫,特别是成功舉辦了系列國際測試賽,對籌辦工作進行了實戰檢驗。”
對于三周後即将揭開神秘面紗的冰雪盛宴,北京、延慶、張家口賽區已經籌辦了6年。
首鋼打造“城市複興新地标”,延慶建設“最美冬奧城”,張家口打造“亞洲冰雪旅遊度假目的地”,三個地區已成為冬奧促進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典範。
資料圖:首都體育館。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4個冰上場館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劑,賽時全部場館正常能源100%使用綠電,“綠色冬奧”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建成通車,承載着百年厚重曆史的列車駛向冬奧賽場。
冬奧場館賽後将全面向公衆開放
當有記者問及北京冬奧會結束後的場館利用問題,李森的回答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也是中國對場館賽後利用難題的完美回應。
北京冬奧會使用了6個2008年的奧運場館,充分借鑒了北京奧運場館賽後利用的經驗,建立全部場館都制定了賽後利用計劃,并且在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賽後利用問題,統籌規劃、同步設計,有效降低成本。
從積極舉辦高水準賽事、全面向社會公衆開放到場館的四季營運、場館和地區的關聯發展,其實早在設計之初場館便考慮到如何向社會開放,例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全冰面設計以及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大衆出發區。
1月12日,北海公園冰場上的遊客。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點滴細節中,展現着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後延續全面冰雪熱潮的渴望。據介紹,“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校園冰雪計劃”等将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後繼續推進,到2025年全國冰雪運動特色校預計達到5000所。
從北京奧運到北京冬奧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表示,北京2022年冬奧會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的場館遺産。這是最好的傳承。
從2008年到2022年,時間的打磨讓北京成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
當夏季奧運會的熱情與冬季奧運會的浪漫在北京相遇,當國家體育場“鳥巢”繼北京奧運會後将再次成為奧運開閉幕式場地,當“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在這其中,凝結的是一代人對于奧林匹克精神的诠釋。
雨後彩虹跨越“鳥巢”(國家體育場),市民駐足欣賞拍照。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北京冬奧會無可挑剔
釋出會上,《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賽前報告》對外公布。該份報告總結了冬奧會目前階段的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它的背後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高度評價,巴赫主席和帕森斯主席分别制作了祝賀視訊。
在沖刺籌備階段,北京冬奧會收獲了自信也得到了世界的贊譽。
作為國際奧委會派往北京冬奧會的先遣團隊負責人之一,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運作主任皮埃爾·杜克雷已來到北京一周時間,他表示,無論從場館品質、服務水準,還是從人們的熱情好客、樂于助人來說,北京冬奧會都已經準備就緒,而他在冬奧閉環之内也感覺非常安全。
資料圖:崔景哲此前向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副主席于再清先生介紹中國紅工筆繪畫 “為奧運喝彩”組委會提供
從涉奧人員抵京,到賽區閉環内的疫情防控,再到場館的籌備,一切在井然有序地推進,北京也早已準備好向世界友人發出最後的誠摯邀約,靜待2月4日的大幕拉開。
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克裡斯托弗·杜比也曾在媒體緻辭中表示,北京冬奧會的籌備情況是無可挑剔的。
當運動員賽前的興奮與各界對北京冬奧會的期待相交融,一個古老又現代的國家正在張開雙臂,喜迎八方。
當“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真的從美好願景變成現實,當“綠色冬奧”的理念貫穿始終,北京即将寫下“雙奧之城”最濃墨重彩的一筆。2月4日,國家體育場,燈光下的“鳥巢”将格外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