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我們知道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就拿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說吧,清朝發展到最巅峰的一段時期應該是“康雍乾”三朝盛世,而巅峰的一段時期應該是乾隆時期了,人口曾達到了3億。然而因為乾隆頒發了“閉關鎖國”的诏令,清朝的發展從此停滞不前,列強入侵之後更是逐漸走向衰弱,直至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下被推翻。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不僅僅是清朝,曆史上大多數的王朝都是如此。但是有一個朝代卻是例外,别人都是“盛極而衰”,這個朝代卻在最強的時候被推翻,在這個朝代正是隋朝。

隋朝的前身是北周,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随國公”,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禅讓于丞相楊堅。從此楊堅改國号為“隋”。

随軍南下滅掉陳國後,結果了南北朝的統治階段,再次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王朝。勵精圖治的隋文帝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隋朝時期國力強盛程度,比之于唐朝也是不遑多讓的。開皇17年隋朝的國庫已經充盈到财物都沒有地方存放了,是以隋文帝诏令減賦一年,讓百姓休養生息。

《隋書 食貨志》記載:“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儉約,以事府帑。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赉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後來這些數之不盡的财産便讓隋文帝的兒子隋炀帝楊廣繼承了,隋炀帝即位之初,隋朝可以說依舊處于最巅峰的一段時期,隋文帝在位時頒發的許多新政策,已經開始生效了,并且統一了周邊各族,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

是以隋炀帝楊廣繼位即巅峰,不過楊廣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繼位之初就把隋朝的都城遷到了洛陽,随後又開鑿了一條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這可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大量的損耗了财力和物力,更不得民心。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不過這條大運河是确實有用的,它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在根基足夠的穩定後,楊廣随即派兵對四周展開征讨,擴大了隋朝的版圖。可是楊廣太過于急功近利了,是以忽視了可能發生的意外。

比如說大族的利益,以及百姓的想法。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當大族的利益被威脅,再加上百姓怨聲怨道,這便有了造反的可能。另一面楊廣頻修建運河之後頻繁向外發動戰争,“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結果内一亂根本無兵應對。

中國最不該亡的朝代,别人是“盛極而衰”,它是最強的時候被推翻

由此來看,這麼一個強盛的王朝隻存在了38年,完全是因為楊廣太好大喜功的關系。隋朝要上百年才能去完成的事情,楊廣幾年之内就要完成。步子邁得太大了,終究還是摔了跤。李淵再趁機補上一腳,楊廣便再也站不起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