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甲午戰争,是清朝末期日本帝國主義向我國發動的侵略戰争,根據當時我國正處于甲午年,是以稱此次戰争為甲午戰争。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日本在入侵之前,通過明治維新的改革政策逐漸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與此同時開始向外擴張,并将中國定成了侵略目标。同一時期的清政府正将洋務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希望能夠借此重回巅峰。但當時的清朝已經是官員壓榨百姓,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即便想要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重振旗鼓也是力不從心。而變為資本主義的日本,因為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逐漸向帝國主義道路靠攏,是以日本的侵略行為在一方面也收到了西方侵略者們的支援。

最終,甲午戰争于一八九四年一觸即發,而未曾經過準備的清朝,面對蓄謀已久的日本,更是毫無招架之力,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大敗。不僅如此,清政府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還簽訂了毫無尊嚴的恥辱條約。

而這次戰争也讓曾經屹立于東方的強大國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且導緻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的改變,而日本則借此次戰争進一步加快了成為帝國主義的步伐。那麼,回顧往昔,在當時究竟應該誰來對這場屈辱的戰争失敗而負責呢?

1. 清王朝末期的昏庸無道

這次戰争失敗的主要責任人非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溪太後莫屬。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慈溪太後甚至對國家和民族都全然不顧,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動了對日軍主合的念頭,一步步的妥協退讓,導緻在當時對日本侵略的态度一錯再錯,在戰場上也時刻處于被動,最終這場戰争以當時清朝最強戰力全軍覆沒而落敗,同時向外界宣告了這一古老的東方封建王朝被曾經毫不起眼的小國撬動了命脈,何其屈辱。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慈禧太後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将原本用于強化海軍裝備的經費用于頤和園的修繕,還對外廣收貢獻,導緻海軍的經費曾一度處于緊缺狀态,失去了對敵裝備的海軍,又怎麼去和強大的日本對抗呢?

當時的清王朝中,慈溪太後是最高統治者,掌握着無人能及的權利。但作為最高上司人,卻為了自己的一點小利益,對人民和國家的命運全然不顧,甚至賣國求榮,對日一再妥協。甲午戰争失敗的主要負責人,如果不是她,又還能有誰?

2. 李鴻章的不作為

第二責任人則是李鴻章,作為當時清政府對外政策的執行者,同時擔任着清朝末期的重要官職,卻未曾對甲午戰争進行徹底了解和估計。

在對日交涉當中,李鴻章不僅沒有表現出來一個民族所該擁有的英勇氣概,反而一直在采取避戰求和的方針,希望能夠通過歐美列強的話語來讓中日雙方同時撤軍。與此同時,向陸軍下令不得自己主動開戰,向海軍下令因為日本未曾挑釁,是以不能主動開戰,防守就可。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但是,西方列強給李鴻章的最終結果卻令他徹底失去了希望,俄國忌憚與英國的實力,害怕會是以而英國交戰,是以同意日本對中國所發動的進攻。

3. 清朝官兵早已不堪一擊

一場戰争中,最關鍵的就是作為參與者的将領和士兵,然而在甲午戰争中,清朝的官兵在戰場上一次一次的指揮失誤,甚至出現了将領為了保全性命臨陣而逃,戰局自然而然是向日方一邊倒的形勢。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縱觀整場甲午戰争,未曾開戰之時,清軍的統治者就希望能夠避免戰争,防守方面更是過分消極,隻能夠被動挨打,在士氣方面就已經敗給了來勢洶洶的日軍。

在這次戰争中的幾十場海陸戰役裡,清朝的軍隊更是被日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未曾有打赢過一次勝仗,更别說擊沉敵方的一艘軍艦了。歸根究底還是當時清朝軍隊的實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腐敗的種種原因,才有了當時的大敗。一個軍隊裡幾乎全是貪生怕死之人,又如何能夠戰勝強敵?

這場屈辱的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誰最應該負責?

4. 普通群眾全無愛國意識,内心早已麻木

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處于危難之際,每個人民都應該對其負起責任。但令人唏噓的是,當時大多數的人民都毫無這方面的意識。在甲午戰争未發生之前,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群眾民族意識早已十分淡薄。而在清朝末期,這一狀況更是愈演愈烈,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信仰,變成了毫無感情的傀儡,走向失敗就是必然現象。

各種因素混合于一體,最終造就了這場戰争的失敗,是以這場戰争的失敗,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而當今的我們,更應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