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禁軍缺糧,士兵餓得要嘩變,可皇帝卻不舍得拿一分私房錢買糧

攢錢對普通人來說是生活必需,對某些土豪來說又是很容易上瘾的癖好。唐德宗李适就有這種癖好,甚至走火入魔。

按說那時奉行“朕即國家”,皇帝缺錢從國庫裡拿就是了,但從唐玄宗開始,皇家還是建了個小金庫,即“瓊林庫”,後來覺得不夠,又建了個“大盈庫”—一個放绫羅綢緞,一個放金銀财寶,主要用于皇帝賞賜臣下或私人采買。這兩個小金庫傳到李适手中,成了他的快樂源泉。

唐朝禁軍缺糧,士兵餓得要嘩變,可皇帝卻不舍得拿一分私房錢買糧

李适即位四年後,發生了“泾原兵變”,各地士兵被抽調來京準備勤王。李适請人家吃飯,卻隻拿出一點帶殼的米和青菜,結果惹惱了士兵,他們倒戈圍攻皇宮。李适逃跑後,士兵洗劫了傳說中的兩個小金庫,長安市民也參與其中,一直搶到天亮也隻搶走了一小部分。

次日,太尉朱泚篡位稱帝,在長安駐紮了将近一年,用小金庫裡的财物維持新政府運轉,同時大肆賞賜将士,揮霍無度,但直到垮台仍沒把錢花完。

李适痛失金庫後心如刀絞,時刻想着把錢再攢回來。流亡期間,日子非常艱難,士兵連替換的衣服都沒,好不容易有人進貢,李适卻把貢品堆在走廊裡,并在旁邊豎起一塊牌子,上寫“瓊林大盈庫”,宣布私有權。大臣陸贽覺得不妥,說現在攢錢不合适。李适也覺得确實應該低調一點,于是把牌子摘了,但士兵還是沒分到半毛錢。

唐朝禁軍缺糧,士兵餓得要嘩變,可皇帝卻不舍得拿一分私房錢買糧

流亡生涯結束後,天下暫時太平,李适重回長安,再次啟動攢錢計劃。他精打細算地攢了三年也沒之前多,便向宰相李泌抱怨道:“往年各區道進貢都是50萬串錢,今年卻隻有30萬串錢,實在不夠花。”李泌沒辦法,隻好答應以後安排政府每年專門撥給他100萬串錢,同時希望他不要再向各區道要錢。

李适知道這種行為不得人心,便同意了,隻是從公開轉入地下。第二年,負責河南、江南、淮南賦稅的官員元友直返京,帶回大量金銀、布匹,向李适完美交差。李适忙把它們全部存入大盈庫,又派太監帶着聖旨到各地索取财物,同時囑咐所有接到聖旨的地方官,“此事千萬不要讓宰相知道!”這事最終還是傳到李泌的耳中,但事已至此,他隻能裝聾作啞。

李泌死後,再沒人能攔得住李适了。他不但公開向官員要錢,還讓人去市集上搶東西。他提拔了一個财政大臣叫裴延齡,此人就任之初就對他說:“通過清賬查庫,我發現有20萬貫錢還沒入賬,請陛下将這筆錢存入另外一個金庫,以供陛下随時取用,永無匮乏。”不久,他又對李适說:“朝廷倉庫收藏的财物多有失落,最近我在糞土中收得13萬兩銀子,還有價值100多萬的絲綢等物,這些财物也沒入賬,應當算作節餘,也該轉入陛下的金庫。”

唐朝禁軍缺糧,士兵餓得要嘩變,可皇帝卻不舍得拿一分私房錢買糧

當年泾原兵變差點要了李适的命,可他仍改不了“舍命不舍财”的毛病。後來禁軍缺糧,士兵餓得都要嘩變了,他仍不舍得出錢酬軍。此時江淮地區恰好送來三萬石米,李适高興地對太子說:“有糧食了,我們父子可以活命了。”江淮地區運米至京,加上運費每鬥米價高達350文錢,而京中市場上每鬥米價不過數十文錢。可李适甯願眼睜睜地坐等兵變,也不願用“私房錢”來為朝廷買米。貪财到這種地步,李适也算“笑傲”古今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