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醉人的日出日落

作者:花落春在

#日出日落美好時刻#

人們常常把黎明時的日出叫朝陽或朝暾,把傍晚時的落日叫夕陽或夕照。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無不充滿着眩目的色彩和迷人的景象,是以,看日出和看日落曆來都是文人墨客的雅趣,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

每當黎明從東方的地平線露出第一縷曙色的時候,總是伴随着一輪紅日的冉冉升起。世界上最壯美、最無與倫比的景象莫過于黎明之時的日出,對着它,多少文人墨客詩情洋溢,引吭高歌:“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們禮贊日出,其實是禮贊生命,禮贊無法抑制的激情與蒸騰向上的一種精神,同時也是在贊美世界上一種最高貴的顔色――紅色。那種紅是鮮紅、赤紅、火紅、豔紅以及一千種紅色的集合,僅僅看一眼就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久久萦懷。這也許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感動吧!原因就在于這種紅色給人以眩目的震撼,使人情難自已。我專注于這種色彩,癡迷于這種氣象,醉心于這種意境,全身心融入到這種無法比拟的紅色中而不能自拔,隻能盡情地享受和況味這種視覺盛宴的美妙。不大一會兒功夫,朝陽已離開了地平線,全方位地升上了天空,灑下萬道金光,大地,山川,河流,城市和鄉村,仿佛沐浴在童話中一般,給人以倘恍迷離的幻覺。朝陽升騰,這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朝陽充滿了熱情,代表着活力,象征着青春。它美侖美奂,光芒萬丈,是以,偉人毛澤東曾經滿懷深情地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但是,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它的存在并不能千秋永固,相反,常常是轉瞬即逝,留給人們的往往是無窮的感喟和歎息。正如我們的青春,當我們還沒來得及享受它的曼妙,它就毫無留戀地離我們而去,僅僅留下的是我們對青春的回味和無盡的怅惘。是以,古往今來的哲人時刻勉勵和提醒我們要珍惜時光,隻争朝夕,避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結局。

太陽在帶給世界無窮光明和熱量的同時,還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很早就引發了人類的想象和崇拜。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太陽崇拜是最重要的神祗崇拜。人們稱太陽為金烏或赤烏,還有三足,日輪,白日等。《山海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由此可見,羲和是以日母的形象出現的,她是世界上光明的締造者,是太陽崇拜中至高無上的神祗。可是由于生了十個兒子,同時輝映天空,過猶不及,破壞了生态平衡,讓人怨聲載道,于是就有了後弈射日的故事留傳下來。遑論故事的真僞,但太自然的進化選擇真是妙到毫巅。詩人朱自清在《匆匆》一詩中寫道:“太陽也有腳啊,輕悄悄地挪移了……我感歎它的匆匆了。”并非純粹是個人的想象,明顯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是把太陽比作神鳥。從黎明到傍晚,太陽鳥在浩瀚無垠的天地之間飛翔一周,然後日暮歸巢,這段時間就叫夕陽黃昏。

日落黃昏同樣是自然界中極其绮麗的景象。太陽會把一天之中剩下的光輝和熱量毫不遲疑地灑問天空和大地,盡情地染紅西邊的雲彩,還有地上的花草樹木,并且帶着涼熱均衡的溫度,給人以妙不可言的舒适,這是朝陽下無法得到的一種享受。按照中國人的生命宇宙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有早晨就有黃昏,如果說早晨是一天的開始,黃昏則是一天的結束。早晨是陽剛的,黃昏是陰柔的,二者的變化是一個些消彼長的過程;早晨的日出象征着青春的蓬勃向上,黃昏的日落則象征着生命的暮年。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早晨令人亢奮,引人喜樂,值得歡欣,黃昏令人悲傷,引人哀愁,值得感歎。殊不知這是極其狹獈的生命觀,是曆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并未真正領會生命的真谛和要義。這大約都是受了晚唐詩人李商隐“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詩句的影響。然而,翻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在大多數詩人的筆下,日落黃昏都被渲染地唯美、樸茂,極其質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無不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是以,李商隐并非感歎人生如夕陽,而是在感歎一個王朝不可逆轉的衰落命運。人生是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必須經曆生老病死的幾個階段,任何人也無法改變。隻有順應自然,才能顯示出人生的智慧。在曆史上,把人生由盛而衰的過程看得極其透徹的人非孔子莫屬。他說:“吾十而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奮鬥的過程就在于少有所求,壯有所為,老有所悟的自我修養過程,這就是孔子對現代人的深刻啟示。

日出也迷人,日落也銷魂,我受這醉人的日出日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