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三國時代,短短不足百年,卻成了中國人最熟悉的一段曆史,各種故事,人物,傳奇,典故,很多人說起來簡直是如數家珍。

但盡管我們對這段曆史如此的熟悉,但基本上都是站在尊劉貶曹的立場之上,我們最津津樂道的故事,桃園三結義,赤壁之戰,借東風,趙雲七進七出,諸葛亮的各種神機妙算等等,基本上都是虛構的。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無非就是為了突出蜀漢的正統性,就算是現代有了很多為曹操翻案的,那頂多曹操算是個奸雄,依然沒有諸葛亮劉備關羽那樣的光環籠罩。

是以我們看三國,蜀國總是各種高大上,各種神機妙算,各種維護正義,就算諸葛亮最後失敗了,也是痛心不已。

但是一旦我們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鏡,通過一種完全無差别的視角來看到蜀漢政權,會發現蜀漢其實存在另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事實,那就是蜀漢可能是個非常糟糕的,軍閥割據政權,最後弄得民不聊生。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不管劉備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的集團都屬于外來戶,都對蜀地居民,進行了非常嚴重的财富掠奪,而他掠奪财富的方式,更當年國民黨濫發紙币有點像,那就是大肆發行不足重的錢。

劉備發行一種錢叫大錢,

每枚能夠與老百姓兌換100枚五铢錢,這個五铢錢是漢代通行的錢币,這個一比一百的兌換,這可真是要了命了。

但蜀漢依靠着自己的政權,硬是在四川推行這種大錢,從民間搜刮了大量的财富,如果我們從曹魏的視角來看,那蜀漢簡直就是一個非常無恥殘暴的地方割據政權。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事實上,當時的三國,蜀漢國力最弱,百姓最苦,承擔的賦稅最重,這也就直接導緻了諸葛亮死後,劉備上層集團和當時士族的徹底決裂。

這種決裂有多嚴重,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有大臣公然發表投降言論,最典型的就是谯周,還寫了《仇國倫》這樣的文章。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甚至直接調侃劉備和劉禅的名字,:

“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禅,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

意思就是劉備和劉禅名字合起來就是,劉家江山準備禅讓的意思,後世很多人都寫詩諷刺過谯周這種投降論調,比如溫庭筠的《過五丈原》,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谯周是老臣,感歎諸葛亮時候蜀漢的後己為人。

說實話,谯周隻是一個靶子,當時蜀漢的絕大部分人,對劉禅集團已經不滿意了,他們之前對蜀地的搜刮實在是太嚴重了,在三國之中,蜀漢養官養兵都是比例最重的,發行大錢劫掠财富,再加上持續的沉重負擔,實際上後期的蜀漢,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底層群眾的支援。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看蜀漢的滅亡,似乎也是早就注定的,隻是很少的軍隊,到了程度,就開門投降了,這也不是劉禅無能,而是蜀漢上上下下的選擇,隻有極少人壯烈戰死,其他的都似乎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終于滅亡了。

曆史的事實就是這個樣子,至于你用什麼态度去看,取決于我們的價值觀,很少有人總結蜀漢的滅亡是因為失去民心,事實上蜀漢完全可以看成是曆史上四川割據的許許多多軍閥其中的一個,那蜀漢的滅亡就立馬能看的很清楚了,也就沒有那麼多謎團和為什麼了。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亡了就是亡了,不得民心就是會亡國,從古之間都是這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曆來如此沒什麼可多說的。

蜀漢的另一面:搜刮百姓财富,堪比金圓券,最後失民心而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