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2005年,曆史檔案館公布了當時清朝的一些電報檔案資料,裡面記載了清朝末年清朝和法國針對“蠟像事件”交涉的一些情況。

但由于當時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外界的資訊難以流通進來,清廷對這種藝術形式難以了解,認為法國這樣做有損清廷形象。為此,清政府和法國政府外交部門多次交涉,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根據檔案記載,在中法戰争獲得勝利後,越來越多的法國群眾開始對這個遙遠又神秘的東方國度産生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中國有一個掌握國家大權的皇太後慈禧,也有一個想要通過變法效仿西方政治的光緒皇帝。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于是,法國的蠟像藝術家便開始廣泛收集慈禧與光緒的畫像以及各種資料,在極緻地觀察後制作了太後和皇帝的蠟像。

中法戰争的勝利促進法國對清廷的了解

19世紀80年代,僅有6千人的法軍對清政府駐紮在越南山西的軍隊發起攻擊,此時的法軍軍力強盛,為了擴大實力,向外不斷地進行殖民擴張,而越南正是法國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的第一站。

越南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清朝的藩屬國,法國先是在越南南部建立了殖民地,随後又将目光投向了越南的北部,此時的越南不得不向清廷求助。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此時的清政府也明白,在越南淪陷後下一步将會是中國境内的廣西、雲南等地。

于是,出于對當時形勢的考慮和分析,清廷開始派軍與法軍進行對抗和防禦,中法戰争開戰以後,清軍不負衆望,一鼓作氣打赢了這次戰役,史稱“鎮南關大捷”。

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朝廷後,分成了兩派,一面是張之洞、彭玉麟等人認為應當乘勝追擊的主戰派,另一面是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不能掉以輕心,要儲存實力,以穩定大局為主。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此時的李鴻章認為“乘勝即收”,李鴻章給總理衙門寫了信,在信中他說,長時間作戰帶來的後果便是缺乏糧饷,那麼治安就會成為一大問題,恐怕到時候就會出現動亂。

他不願意乘勝追擊,而是主張求和,認為法國軍隊會就此罷手,于是清廷派出李鴻章跟法國方面進行接觸,試圖利用外交的手段平息這場戰争,以此來“穩定大局”,而這也将清政府唯唯諾諾、軟弱無能的一面暴露的一覽無餘。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李鴻章與法國代表進行了談判,最終談判的結果是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該條文明确規定了法國在越南的保護權并且法國在越南的各項條約。

中法戰争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對于敗給這樣的一個弱國,法國内閣為表謝罪,集體遞交了辭職報告,而經過這一次的中法戰争之後也促進了法國群眾對清廷的了解。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慈禧與光緒蠟像在法國巡回展出

在中法戰争後,西方對這個遠東國家中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這個國家有一個掌握國家大權的皇太後慈禧還有一個想要通過戊戌變法效仿西方政治的光緒皇帝。

于是,法國的蠟像藝術家經過長時間的打磨、調整、修改将慈禧與光緒帝的蠟像制作出來,蠟像制作出來後便在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衆多城市進行展出,其中就有巴黎和倫敦等。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作為蠟像發源地的法國,自然是将蠟像這門藝術掌握的爐火純青,慈禧的蠟像,在藝術家的手中制作的惟妙惟肖,而光緒皇帝的蠟像刻畫的更是生龍活虎、呼之欲出,在這一身龍袍的映襯下更凸顯出了東方的神秘色彩。

海外群眾對這東方的兩位上司人的好奇,迫使他們停下腳步駐足觀賞,靜靜地欣賞這個與自己國家完全不同的東方文化,當然,在展出的過程中,有些海外遊客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對着兩尊蠟像評頭論足。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在這些遊客中,有一位來自東方的神秘人物也混在其中,那就是載澤。原來,在光緒三十一年,朝廷派載澤等人去考察各國政治。

當載澤在博物館内看到蠟像後,他自然沒感到好奇,畢竟他也是見過真人的,但他對展出這件事卻懷有不滿。

作為蠟像展出有失皇家顔面,指令撤掉

在西方各國考察政治的載澤認為光緒皇帝乃是九五之尊,而慈禧也是大清朝的皇太後地位也是無比的尊貴,這樣的展出,讓人随意對國家上司人指指點點實在是有失顔面。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光緒三十二年載澤回國後,便第一時間向清廷外務部彙報了此事,他的理由也有簡單,有三個原因。首先,蠟像的做工粗糙,細節刻畫也不夠生動,和真人的差距很大。

其次,服裝的做工實在太差,珠寶都是用玻璃做的,品質低劣,顯得十分廉價,實在不符合大清對服裝的各項要求。最後一點是慈禧的形象與光緒皇帝的形象相比,特點不夠突出,反而被比了下去。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當時的光緒皇帝被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再加上戊戌變法的原因,光緒帝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頗受西方的青睐,這樣一來,慈禧的蠟像被光緒帝的蠟像比下去就有了一層特殊的政治含義。

于是,外務部曾多次給“出使法國的大臣”劉式訓發電,指揮其在法國的行動,在第一封電令中就說載澤去遊法國博物院,看到了慈禧和皇上的蠟像,并沒有按照實際來塑造,衣服上的裝飾也沒有按照形式點綴,希望能夠婉轉表達,撤掉蠟像。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第一封電報發出去後,法國人一頭霧水,隻是象征性地給予了回複,并沒有及時處理蠟像這件事。

随後,兩國的外交部進行了多次的溝通,但也沒有得到什麼回應,清政府後來也深刻地認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于是這件事在後面便不了了之了。

但此次的“蠟像事件”也讓中國人認識到了還有這樣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中國也有很多類似蠟像的藝術,比如泥塑、面塑等,都是将物品塑性,呈現出生動具體的形象。

法國人為慈禧、光緒各造了一尊蠟像,結果竟然釀成一起外交事件

随着開放程度越來越大,直到民國時期,便逐漸有了蠟制的一些小型工藝品,當時還做了蠟制的水果,也轟動一時,與真實的水果并無明顯差别。

根據曆史檔案館提供的資料,我們了解到了當時中法兩國的曆史。可以說,光緒和慈禧是曆史上最早的蠟像模特,經過“蠟像事件”,我們也加深了彼此兩國的了解,發現了較為新奇的一種藝術形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