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滑坡四十年 法國工業力圖重振

作者: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來米編譯】40年來,法國關閉了成千上萬家工廠。經濟學家科恩(Elie Cohen)和比格(Pierre-AndréBuigues)在他們的著作《工業脫鈎》(le décrochage industriel)中将這種現象描述成“工業綏靖”導緻的“奇特失敗”。法新社報道引用了書中的5個關鍵數字概述這一現象,這是即将到來的總統大選的重要主題之一。2017年以來,法國在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掀起再工業化浪潮,許多候選人順應潮流喊出了支援“法國制造”的口号。

第八位

根據審計法院12月14日公布的一份報告,常被稱為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的法國實際上已跌至第八位。

根據法國工業協會(France Industrie)的資料,2021年第三季度,工業占法國國内生産總值(GDP)的比重為13.42%,1980年為23%,1950年代為30%以上。

2019年,歐洲國家工業平均占GDP的16%(意大利為17%,瑞士19%,德國22%)。

25萬家企業

法國有大約25萬家工業公司。官方智庫組織“法國戰略”(France Stratégie)指出,在服務業及國際分工發展、以及成本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加上懲罰性稅收和過高的生産稅,法國比鄰國遭受的去工業化損失更大,這導緻企業大規模轉移生産,而不是在法國投資生産和出口。

馬克龍總統造訪亞眠和Bagnères-de-Bigorre時聲稱年輕時“切身經曆了去工業化的影響”,認識到了曆屆政府的“根本錯誤”。他在2021年5月向Zadig雜志承認:“我們曾經認為可以建立一個沒有工廠的國家”。

疫情使這一現實變得嚴峻:法國發現它已經不能生産口罩或撲熱息痛,也未能成為最早開發出新冠疫苗的國家之一。曾經在空客、賽峰集團、法國鐵路和标緻雪鐵龍集團擔任高管的Louis Gallois将其視為“恥辱”。

300萬個工作崗位

工業領域的工作崗位的數量從1980年的530萬個下降到2020年的約300萬個。其在GDP中的比例從1980年的22%下降到2017年的13%。從全國範圍來說,東北部和中東部地區受影響最嚴重。

能源轉型和發動機電氣化,導緻汽車鑄造廠(MBF、Fonderie du Poitou等)一家接一家地關閉,盡管其中有24家獲得了振興補貼。

美國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稱,電氣化可能會導緻法國52000個工作崗位被淘汰,未來的電池工廠不能全部吸納這些勞動力,因為它們需要的人力資源更少。

700億歐元

這是法國重振計劃(2020年)和2021年宣布的面向新興行業的“2030投資計劃”的總金額,涉及到的産業包括:綠色氫、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機器人、節能飛機、充電站、核能,以及量子科技。

政府已經展現出創造“再工業化”的意願,特别針對以家族企業為代表的“中等規模”企業,這在德國和意大利取得了成功(在法國的工業企業中隻有1738家)。

這些計劃還包括支援污染型重工業(鋼鐵工業、水泥廠)進行脫碳轉型。

624個回遷項目

負責工業事務的部長級代表帕尼耶-魯納徹(Agnès Pannier-Runacher)确定了重振計劃中的624個回遷項目。她表示,這些項目将在2023年前實作。她同時稱,2017年以來工業類就業崗位的複蘇趨勢明顯。

但從Aigle在Nièvre的制鞋廠、裡昂的稀土工廠,Roussillon的撲熱息痛工廠這些案例看,回遷對就業的影響有限。再工業化研究所(Institut de la réindustrialisation)所長Gwenaël Guillemot稱:“2009-2021年間,有31740個工作崗位随着工廠搬遷消失,同時期回遷創造了4885個工作崗位”。

疫情導緻的勞動力、原材料、半導體供應短缺,加上能源價格飙升影響了法國經濟複蘇。同時,工作艱辛及低工資等因素影響到某些行業(比如食品加工業)的吸引力。

(編輯:夏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