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對于古代曆史,民間最熟悉的就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關于三國時期的影視、遊戲、音樂、戲劇、文章等等層出不窮,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就連剛識字的幼童,也對三國人物如數家珍。

對于三國時期的人物,人們支援、同情劉備蜀漢一方,憎恨、貶損曹魏一方。在人們的認知裡,劉備一方代表着忠義、仁善、正統,而曹操一方代表着奸詐、殘忍、逆賊。因而,對劉備一方,極盡溢美之詞,以緻關羽、諸葛亮等人成了神仙一樣的存在;而對于曹操一方,則是各種戲谑、譏諷和貶損,在戲劇舞台表演中,曹操是以“白臉”奸詐形象示人的。

然而,真正讀過正史的人都知道,這不是曆史的本來面目,那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呢?“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最早是何時出現的?它又是如何演化的?為什麼“劉備之仁”和“曹操之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

這種“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把它推向高潮的就是《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自誕生以來,就廣受歡迎,獲得空前成功,而這部當時民間文人創作的不入主流的小說,現今人們把它歸為“名著”,成了殿堂級的作品。這部小說得以在全社會風靡和普及,而它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固化了三國曆史人物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然而,冰凍千尺非一日之寒。“擁劉反曹”的傾向是漸漸釀成和演化而來的,并非一部小說就可達成的。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的很長的曆史時期,民間就開始漸漸有了這種傾向,而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

一、始作俑者《世說新語》

東晉袁宏所撰的《後漢紀》,否定了曹魏代漢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與他同時期的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為維護漢家統治,以蜀漢政權為“正統”,自此以後,劉備的蜀漢政權為“正統”的觀念開始流傳。“習鑿齒之撰《漢晉春秋》,以魏為僞國者,此蓋定邪正之途,明順逆之理耳。”(唐朝劉知幾《史通·探赜篇》)。

到了南朝宋時期,範晔撰寫的《後漢書》,颠覆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将蜀漢的正統觀念進一步固化。

之前的這些作品,雖然開始“擁劉”,但還沒有編造出明顯的“貶曹”故事。而最早明顯開始出現“貶曹”傾向的作品當屬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寫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世說新語》)

《三國演義》的架構基本是“據正史”,而具體的故事則多是“采小說”,而這采集的故事一是來源于藍本《三國志平話》,二是來源于筆記小說《世說新語》。

在《世說新語》之前,陳壽的《三國志》對于三國人物,基本上保持了客觀記述,對曹操的成就和功績給予了肯定,時人對曹操多稱“曹公”,後世史家也以“魏武”、“魏帝”尊稱曹操,可見在正史中,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一個有建樹、有作為的文學、政治、軍事領軍人物。

而到了南朝宋時期,劉義慶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對曹操、曹丕父子頗有意見,編了不少針對他們的“黑料”。《世說新語》關于曹操的内容,共計25條,多描繪其性格中的奸猾、多疑、殘忍與浪蕩。如《世說新語·識鑒》中,說到士人對于曹操的評語,記載的是,橋玄稱曹操為“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而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所引的《異同雜語》,記載的是,許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在《世說新語》裡,把評價之人和評價之語全部篡改,尤其是将“奸雄”改為“奸賊”,對曹操的貶損,已是非常明顯了。

《世說新語》對曹丕也多是貶低,關于曹丕的10條事迹,竟有5條是描繪其不仁不孝與刻薄寡恩。更離譜的是,無中生有地編造了迫害曹植的“七步成詩”與“棗殺曹彰”的故事,曹丕也是以飽受後人诟病。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舞台劇《水月洛神》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詩)

劉義慶為何在《世說新語》裡,一再貶損曹氏父子呢?原因在于,劉義慶是南朝劉宋王室出身,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而劉氏家族雖建立劉宋王朝,但出身是“低級士族”,因而,他們心底懷着執著的“正統”觀念。劉氏家族想要證明和維護其政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就以承襲劉家漢朝為旗幟,對曹氏代漢建魏提出批判與抵制。

而且,東晉衣冠南渡,讓吳地成了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吳人與曹魏,敵對多年,吳人自然貶低曹氏,劉氏家族與吳人找到了共同的仇敵,加劇了“貶曹”的社會風氣。

二、宋元時期“擁劉反曹”思想的高潮

南朝劉宋時期的“貶曹”思想,并非一直貫穿下去,在隋唐時期,人們雖贊揚劉備,卻極少貶低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抨斥的不是曹魏代漢,而是司馬氏篡魏。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在論及曹操時,多用“魏武”、“魏祖”這樣的敬稱,多肯定其統一北方之功業。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軍師聯盟》中曹操悲壯高歌)

然而,到了宋元交替的時期,“擁劉反曹”的思想達到了高潮,在民間尤其為盛。此後,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難以扭轉改變。

蘇東坡《志林·懷古》記載: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辄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颦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說明在那時,在民間說書藝人的口中和話本裡,已經形成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街頭巷尾的老百姓,聽人講書,聽到劉備兵敗,竟同情啼哭,而聽到曹操兵敗,則歡喜稱快。情感的天平,嚴重倒向了劉備一邊。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劉備、關羽、張飛雕像)

宋元時期,不僅民間如此,而且在文人的文學作品裡,很少再有對曹操的敬稱,而是大量出現了把曹操稱為“阿瞞”“老賊”之類的蔑稱。李純甫《赤壁風月笛圖》中,有“老狐膽落武昌東”之句。(狐狸的意象,是狡猾奸詐的負面象征)。

那麼,為什麼在宋元時期,“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甚嚣塵上呢?

宋元交替之際,“擁劉反曹”的情緒空前高漲。究其原因,在于當時胡漢民族沖突尖銳時期,以蜀漢為“正統”,是“興漢滅胡”、“光複中原”大業中的一道鮮明旗幟。

趙宋一代,雖然經濟空前繁榮,但軍事上孱弱,深受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在漢民族生死存亡之際,蜀漢政權提出的“興複漢室”的口号,讓宋元時期的漢族文人找到了精神共鳴和慰藉。

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與當年的蜀漢是何其的相似!同病相憐,自然一拍而合。

人們為了“擁劉”,隻好“貶曹”。

大文豪朱熹繼承《漢晉春秋》的正統觀,更是提出

“帝蜀寇魏論”

,此後,曹氏父子翻身無望。

“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演化的?

(朱熹畫像)

而身處元代異族統治的漢人,心念故朝故土,因而他們将“擁劉反曹”的旗幟高高舉起。

到元末明初之際,“擁劉反曹”思想依然大行于世。在這種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自然免不了承繼這種思想傾向。畢竟,人是時代和社會的産物,誰也無法跳出時代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