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的求變:點燃B端,智能家居仍需更“出衆”

美的求變:點燃B端,智能家居仍需更“出衆”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圖檔來源:美的集團微信公号

美的持續加碼面向B端的“第二引擎”。

“在變幻莫測、市場加速的當下,按部就班意味着平庸,也意味着死亡之危。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科技創新,都必須持續變革,進而維持機制的活力,保持市場競争力。”1月1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向全體員工發表演講。

近年來,美的集團不斷變革,持續并購擴張,形成五大業務闆塊,也令美的集團股價一度創新高。如何做大B端業務,正成為美的集團需要思考的問題。方洪波提出,美的在專注ToC業務“數一戰略”的同時,堅定點燃第二引擎,向ToB轉型,開創新局面。

日前,美的集團透露,2021年開始量産MCU控制晶片,全年産量約一千萬顆。未來将進入功率、電源等其他家電相關晶片産品。美的正不斷向上遊産業鍊、核心科技領域延伸。

打造科技集團,美的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放眼C端市場,美的需要提升空調、冰洗等家電品類的競争優勢,産品需要更“出衆”,智能家居生态建設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美的發力B端,增速将持續高于ToC端

歲末年初,美的集團又進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2021年12月30日,美的集團副總裁兼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宣布,“美的機電”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挑戰千億營收的目标。美的集團認為,此次更名,意味着美的工業技術進入2.0階段,展現了美的集團加快To B業務布局的決心,更是美的集團科技轉型的重要展現。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注意到,2020年底以來,美的To B業務布局加速。2020年12月30日,美的集團的整體業務架構從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創新業務四大闆塊更疊為五大業務闆塊:智能家居事業群、機電事業群、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和數字化創新業務。

為配合戰略調整,美的集團在2020年作了多筆并購。當年3月,美的以7.43億元收購合康新能18.73%股份,取得控股權;當年11月,美的收購了佛山菱王電梯公司,首次進入樓宇系統、智能控制的領域;當年12月,美的收購泰國日立壓縮機,納入集團機電事業群統一管理。

進入2021年,美的集團還在不斷優化布局。當年2月,美的以22.97億元獲得萬東醫療29.09%的股份,成為新的控股股東;當年9月,美的集團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正式更新為“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當年11月,美的決定對已持有94.55%股權的KUKA進行全面收購并私有化。

多元化并購确實提升了美的集團營收水準,增厚了淨利潤,也讓美的集團抗風險能力加強。美的集團2021年前三季度實作營收2613.42億元,同比增長20.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4.55億元,同比增長6.53%。業績水準皆超格力電器、海爾智家,位居家電三巨頭之首。

這一系列變動,也讓外界重新審視美的。東北證券認為,B端業務的發展是美的打造科技集團,實作未來盈利增長的重要領域。三個戰略方向打開成長空間,依托中央空調+菱王電梯+美控智慧,實作樓宇節能減排和智慧管理;依托美雲智數+庫卡+安得物流,切入工業SaaS 和大件物流市場;GMCC和威靈電機切入電動車熱管理市場潛力巨大。

中信建投分析師馬王傑認為,美的B端已達到25%的業務占比,并且ToB端均處在一個存在巨大增長潛力的大賽道,增速持續高于ToC端,預計在2025年占比将在35%-40%。市場将存在一個把美的從C端公司認知轉變成為全球的科技企業的一個機會,其對标公司将從原來的海爾、格力轉變成為類似西門子、飛利浦和通用電氣等綜合型工業集團。

家電産業觀察家丁少将提到,美的集團發力B端業務已有一段時間,“家電”隻是外界認知美的的顯性标簽。發力B端業務,對于美的而言水到渠成。一方面,國内家電企業在家電業務B、C兩端布局本是常态;另一方面,家電闆塊近年景氣度并不理想,探索新業務、尋求新增長在意料之中。

“目前,家電企業業務增長速度越來越慢,家電市場十分飽和、競争激烈;美的集團要進一步明顯增長,必須開拓新領域。目前美的集團與此前的日韓企業發展路徑相似,逐漸淡化或壓縮家電業務比例,發力開拓B2B的業務,如電梯、醫療、工業機器人等。這是美的集團正在推進的戰略。”家電産業分析師梁振鵬稱。

空調薄利多銷,智能家居仍有掣肘

家電闆塊疲軟不振,業績增長發力,确實是不少家電企業多元化轉型的一大因素。美的集團雖然發力B端業務,但并沒有放棄家電市場佔有率的争奪。近年來,美的集團加碼智能家居布局,不斷強化空調、小家電、冰洗等品類的競争力。

從2020年以來,美的集團為獲得更多市場佔有率,發起多輪價格讓利活動,空調業務毛利率下滑明顯。具體來看,格力電器2020年空調業務營收1178.82億元,同比下滑14.99%;毛利率34.32%,同比減少2.80%。美的集團暖通空調營收1212.15億元,同比增長1.34%;毛利率24.16%,同比減少7.59%。

這個趨勢也延續至2021年,美的集團2021年上半年暖通空調營收764.08億元,同比增長19.33%;毛利率20.85%,同比減少3.35%。同期,格力電器空調産品營收671.94億元,同比增長62.57%;毛利率29.79%,同比減少2.26%。

近日,美的空調華北區營銷人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2021年其所在的區域,美的空調的市場占有率提升挺多。對于薄利多銷的情況,他表示,2022年美的空調營銷主軸是要“内增長、提結構”,要發力中高端産品。

新年伊始,2022年空調營銷競争再起,在原材料上漲等影響下,美的集團又開始新一輪提價。有美的銷售人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櫃機與挂機漲價100元-200元。

對此,美的空調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解釋,此次不是簡單的提價,價格背後對應着結構。從企業經營層面來說,追求高品質、可持續、結構性的内生增長目标;從使用者體驗層面來說,為使用者提供更高品質、更好體驗、更具成本效益的産品。

美的集團也開始多品牌營運,推出高端品牌COLMO、瞄準年輕市場品牌華淩、面向網際網路品牌布谷等。1月10日,美的集團中國區内部公告,根據元宇宙場景發展趨勢及使用者體驗互動的需要,任命虛拟人物涼然任華淩品牌數智體驗主理人,任命虛拟人物暖沁任華淩品牌潮流設計主理人。

家電産業觀察家丁少将認為,在相當一段時間内,家電業務依然會是美的的業務增長極。薄利多銷是美的階段性的營運政策,後續未必不會有變化。至于毛利率下滑,與整個家電市場的運作狀況不無關聯。當然,美的在高端化路徑上也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不過,美的集團布局智能家居,仍有所制約。家電産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為,美的集團尚未布局手機、電腦、電視等消費電子領域,智能家居缺少控制顯示螢幕;也沒有像華為一樣能夠研發一個鴻蒙作業系統,對其想打造一個無縫連結的智能家居生态有所影響。

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仍需加強

2020年底,美的集團業務架構”由四變五”,令美的集團2021年開年股價創新高,當年年初股價一度破百元,市值超過7000億元。但牛年春節後大盤一度震蕩下行,美的集團股價也波動下行。美的集團開始新一輪股票回購。

2021年2月,美的集團發起不超過140億元股票回購計劃。清明節前,美的集團以86.64億元完成回購方案。雷聲大雨點小,美的集團在股價低位進行股票回購,引起市場躁動,美的股價出現下行。為提振股價,2021年5月,美的集團再次發起不超過50億元股票回購計劃。

與此同時,因2020年美的集團實控人何享健減持公司股票套現56億元,引發市場情緒。何享健在2021年5月決定增持公司股份,截至2021年底,何享健持有美的集團股權0.46%。美的集團股價自當年7月開始在70元/股震蕩。2022年以來,一直在70元/股-80元/股徘徊。

“自2020年末美的闆塊重組成立五大事業群以來,B端業務已成為美的由消費巨頭邁向科技綜合巨頭,實作未來規模再擴容的重要方向。宥于相關研究資料的缺乏,市場長期對美的B端業務的現狀與未來缺乏認知。”中信建投分析師馬王傑認為。

也有家電行業人士指出,“美的機電”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成為消費電器、工業自動化、智慧交通、綠色能源領域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緊跟新能源、智能駕駛等熱點,也為徘徊不前的股價提供增長動力。

不過,家電産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為,美的集團與南韓三星、LG全球大型家電企業相比仍存在不足,上述兩家日韓企業擁有壓縮機、面闆、晶片等自主配套産業。美的集團的這一部分有所欠缺,中高端晶片仍需外采,是以在上遊産業鍊、核心技術研發、産品創新方面仍有追趕空間。

近日,有投資者向美的集團提問,2022年美的集團是否有進軍晶片半導體行業的打算?對此,美的集團回複稱,2018年下半年美的進入晶片領域,于2021年開始量産,主要投産的晶片類型為MCU控制晶片,全年産量約一千萬顆。未來将繼續提高晶片産量,并進入功率、電源等其他家電相關晶片産品。

晶片确實是核心技術,近年來,格力、格蘭仕、康佳、海信等企業也紛紛布局晶片領域。有晶片行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美的布局晶片業務,主要智能家電産品對MCU控制晶片需求大,此前中高端MCU控制晶片主要依靠供應。

“美的集團通過不斷收購擴張的戰略加快業務發展,美的收購華淩電器、小天鵝洗衣機、德國庫卡機器人、菱王電梯等,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軍新的産業,這是典型的外延式擴張戰略,可以不斷擴大公司營業規模和多元化發展。”梁振鵬認為,事實證明好的技術需要靠自主研發,美的仍需在技術領域不斷積累。

2022年1月1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發表主題演講也提到,“美的面向全球市場的競争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存在‘卡脖子’現象,制度、商業模式的創新變革還不夠堅決,解決固步自封、盲目自信的心智問題迫在眉睫。”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陳維城 編輯 徐超 校對 郭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