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27期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汪雪蓮玻璃畫作品。

畫有很多種,在不少人的記憶中,四五十年前,許多人家中會有那種挂着清水漆的木質老家具,家具上裝着一塊玻璃,玻璃上有一幅畫。在那個裝飾品、藝術品并不常見的年代,這麼一小幅玻璃畫就是人們心目中美好的存在。玻璃畫西吉縣傳承人汪雪蓮從小就喜歡它,她也以自己的了解,将藝術之美呈現在玻璃上。

一幅玻璃小畫的啟蒙

汪雪蓮從小喜歡畫畫,她所認識的畫是畫在紙上的。記得自己四五歲時,家裡打櫃子做家具,匠人在櫃門玻璃上畫了一幅“旭日東升”圖案,這樣的畫看來簡單粗糙,但對于汪雪蓮來說,玻璃上能畫畫是那麼不可思議。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汪雪蓮。

兒時見到的這幅玻璃小畫成為汪雪蓮對這一工藝的啟蒙,而她真正開始學習畫玻璃畫,離不開丈夫李海龍的幫助。

李海龍的外公以前在江南一代就是小有名氣的玻璃畫匠,他自己學的也是美術相關專業,大學畢業展覽上,李海龍創作的就是玻璃畫,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李海龍起初并沒有把玻璃畫當回事,隻是偶爾有朋友想要,才畫一畫。但汪雪蓮因為喜歡玻璃畫,多年來一直堅持和李海龍學習。前年疫情期間,待在家裡,畫畫成為汪雪蓮一家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油畫畫材用完了,李海龍也開始集中畫玻璃畫,而這一畫,讓夫妻二人對玻璃畫有了新的認識。

可以融合多個畫種

“在中國,玻璃的日常生産和應用較晚,是以玻璃畫的曆史也遠不及國畫悠久。”汪雪蓮介紹,玻璃畫最早出現于歐洲,清朝時期,由傳教士、宮廷畫家郎世甯帶入中國,自此開始了在中國的發展。前幾年,汪雪蓮在銀川當代美術館看過一幅清朝時期的玻璃畫,顔色特别漂亮,即便經曆了200多年的時間,還是如嶄新的畫作一樣。不過玻璃畫的創作始終不是主流,長久以來,玻璃畫一直在民間流傳。1949年之後,随着人們的物質條件不斷提高,生活中對家具功能、樣式都有了更高要求,玻璃畫也在其中得到廣泛應用。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我丈夫屬于學院派出身,平時主要以畫國畫、油畫為主,這兩年畫玻璃畫比較多,才發現它的獨特。”汪雪蓮說,玻璃作為一種畫材,可以很好地融合不同畫種。就拿國畫和油畫來說,一個是畫在宣紙上,一個是畫在畫布上,兩者交換媒體,很難畫出原有的特色。但是在玻璃上,可以用國畫的方式勾勒線條,用油畫的筆觸填上色彩,這兩種不同畫種可以相融,産生新的繪畫效果。

反向操作的特殊性

玻璃畫有很好的“包容性”,但畫起來并不容易。首先玻璃特别光滑,不容易着筆。“這和我們平常畫畫的習慣都是相反的。”汪雪蓮說,畫玻璃畫在玻璃的一面起筆,欣賞的時候看的是另一面,是以構圖的時候都要反着來,畫畫時,背景和主體事物以及各種細節的順序,也要倒過來。“比如說我們畫油畫都是先畫大面積的色塊,處理好整個畫面的明暗調子,再在上面一步步畫更細的東西。但這個順序用在玻璃畫上,最終看到的都是最底層的色塊。必須得先畫細節,哪怕是一顆蘋果上的光斑、瓶子上的一點灰塵,都要最先落在畫面上。”

壹度丨汪雪蓮:畫一幅意境悠遠的玻璃畫

前年,汪雪蓮根據固原老龍潭畫的一幅玻璃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西部民間工藝出題創作展參展,畫面是滿眼的綠色,樹木、草地、山石,附着在上面的綠色深深淺淺,富有層次。由于多了一層玻璃籠罩,就好像給畫面加了一層濾鏡。沒有光線直射的情況下,山水風景是那麼清澈透亮;而有光線直射時,在玻璃的反射作用下,畫面上多了幾片白光,看起來更加夢幻、靈動。“玻璃畫融合了民間審美,色彩靓麗鮮豔,又可以表現高雅的意境。”汪雪蓮說,玻璃畫是雅俗共賞的。

讓更多人了解玻璃畫

上世紀80年代初,玻璃畫還很盛行,各地工藝美術廠都有生産,那時候培養的一批匠人如今已上了年歲,而年富力強的一輩鮮少有畫玻璃畫的,更别說去探索、去創新。一直喜歡玻璃畫的汪雪蓮總覺得很可惜,是以就更加投入地畫。慢慢地,她發現玻璃畫的價值,2019年開始申報非遺項目,自己也成為西吉縣玻璃畫非遺傳承人。

“就傳承責任來講,我應該像其他非遺傳承人一樣,去帶徒弟,如果有人願意學,我會特别高興。但現在了解玻璃畫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對玻璃畫的認識也停留在幾十年前,沒有收徒弟的基礎。”汪雪蓮認為,眼下首要任務,還是應該多推廣,讓更多人了解今天的玻璃畫。

2020年年底,汪雪蓮參加了全國内畫技藝中青年人才高研班,還帶去了自己的作品。很多工藝大師看到後贊不絕口,沒想到民間做裝飾用的玻璃畫,能成為美輪美奂的藝術品。此前,她去甯夏财經職業技術學院做了幾期玻璃畫進校園的活動,學生看到這樣的畫都覺得很神奇,被那種朦胧又透亮的畫面吸引。“玻璃畫獨特的質感是很吸引人的,堅持畫好,未來很有前景。”

文字|李尚

本版圖檔均由受訪人提供

編輯|七樓 齊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