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想取代中國,最終卻證明是癡心妄想

甲午中日戰争在近代中國史上占據着重要地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當然是極其惡劣的影響,因為甲午戰争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迫于日本軍方的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向列強宣告大清朝的軍事不堪一擊,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且甲午戰争的失敗給了驕傲自大的清朝統治者一個慘痛的教訓,原先向“天朝上國”俯首稱臣的日本經過變法變得空前強大,即便國小人少,也仍然能夠打敗中原王朝。

誰能想到将大清軍隊打得人仰馬翻的日本在很久以前,還需要學習中國文化以開智呢?唐朝當年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與許多國家展開了非常頻繁的文化交流,而且唐朝形成了相當成熟的“以我為主”的外交體制。

唐朝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威名遠揚,慕名而來想要吸取中國先進文化的國家數不勝數,其中就有日本,日本天皇想要改變落後的現狀,使國家強大起來,是以當時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日本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想取代中國,最終卻證明是癡心妄想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日本渴望強大的野心和耐心,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中,他們都學走了大量的知識,涉及到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而且還有頻繁的貿易往來,這些都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将文化貧瘠的日本變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家。

原以為中原王朝和日本能夠一直交好下去,可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公元895年,遣唐使被廢止。當時唐朝處于末年,政局動蕩不安,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國力大衰,還出現了大量的藩鎮割據,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也情有可原,畢竟當時的中原地區可是一灘渾水,接着又是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日本和中原王朝的官方聯系也就此中斷,可新的王朝——宋朝建立以後,也未見日本恢複遣唐使制度。

日本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想取代中國,最終卻證明是癡心妄想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緻力于統一全國,想要恢複昔日中原王朝的威風繁華,畢竟之前的唐朝太過輝煌,如今緊随其後的宋朝也不能落了下風,是以宋朝建立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想要恢複中原王朝固有的“華夷宗藩秩序”,确立宋朝的“天朝上國”地位。

比如宋太宗趙光義不顧國家初定,急于讨伐異族,攻打契丹,兩次攻遼,與西夏展開戰鬥,這些都是為了确立宋朝在邊境地區的威名,使得西域各國聞風喪膽,就能成為像漢武帝和唐太宗那樣的“千古一帝”,可惜宋太宗急于求成,窮兵黩武,幾次失利。

在讨伐北方少數民族之前,宋太宗就和日本、北韓等國家打了招呼,隻等我打了勝仗歸來,爾等就自覺恢複宗藩朝貢體系,可惜這大話說得太早了,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禦駕親征,滅亡北漢後意欲乘勝北伐,可惜最終在圍攻燕京之時,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皇撤離,這場轟轟烈烈的北伐失敗。接着公元981年的統一交趾(越南)計劃也泡湯了,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随後公元986年,趙光義繼續派人北伐遼軍,結果同樣不如人意。

日本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想取代中國,最終卻證明是癡心妄想

就這樣屢戰屢敗的宋朝如何能跟當年的唐朝相比,宋朝皇帝設想建構的“華夷宗藩秩序”就此破滅,而日本統治者也不再将大宋朝放在眼中,他們之前已經吸取了兩百多年的唐朝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學習中國文化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了,而且派遣一次遣唐使的花費極大,是以日本開始了自我發展,他們以小中華自居,畢竟他們的文化的确是從盛唐學來的,可以憑借“小中華”的名号建構以日本為中心的朝貢體系,進而取代中原王朝統治下以中華為中心的華夷宗藩秩序。

此後日本稱呼宋朝的人為“番客”,從前他們是番夷,如今他們已經不再将中原王朝視為“天朝上國”,而是自己取而代之,拒絕與宋朝建立官方聯系,不得不說日本人真的很自信,他們是如何覺得學了兩百年的唐朝文化就能夠将傳承數千年的中原王朝取而代之呢?最終證明他們是癡心妄想,宋朝雖說不夠發達,但依然是盟主,中華文化圈依然根深蒂固,而日本則受漢化的影響很深,并且至今還沒完全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連文字也有很多相似。

一個國家的強大,并不僅僅在于武力,還有文化的滲透,這一點上,中國做得比較成功。

日本給中國起了一個名字,想取代中國,最終卻證明是癡心妄想

可有時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也有些糊塗,北宋末年的亡國之君宋徽宗竟然還派遣使者,攜帶國書,希望建立兩國的外交關系,并且讓日本承認大宋宗主國的地位,不久後北宋就被金國滅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