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體緩存和硬碟緩存

Buffer和Cache的差別

buffer與cache操作的對象就不一樣。

buffer(緩沖)是為了提高記憶體和硬碟(或其他I/0裝置)之間的資料交換的速度而設計的。

cache(緩存)是為了提高cpu和記憶體之間的資料交換速度而設計,也就是平常見到的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三級緩存。

cpu在執行程式所用的指令和讀資料都是針對記憶體的,也就是從記憶體中取得的。由于記憶體讀寫速度慢,為了提高cpu和記憶體之間資料交換的速度,在cpu和記憶體之間增加了cache,它的速度比記憶體快,但是造價高,又由于在cpu内不能內建太多內建電路,是以一般cache比較小,以後intel等公司為了進一步提高速度,又增加了二級cache,甚至三級cache,它是根據程式的局部性原理而設計的,就是cpu執行的指令和通路的資料往往在集中的某一塊,是以把這塊内容放入cache後,cpu就不用在通路記憶體了,這就提高了通路速度。當然若cache中沒有cpu所需要的内容,還是要通路記憶體的。

緩沖(buffers)是根據磁盤的讀寫設計的,把分散的寫操作集中進行,減少磁盤碎片和硬碟的反複尋道,進而提高系統性能。linux有一個守護程序定期清空緩沖内容(即寫入磁盤),也可以通過sync指令手動清空緩沖。舉個例子吧:我這裡有一個ext2的U盤,我往裡面cp一個3M的MP3,但U盤的燈沒有跳動,過了一會兒(或者手動輸入sync)U盤的燈就跳動起來了。解除安裝裝置時會清空緩沖,是以有些時候解除安裝一個裝置時要等上幾秒鐘。

修改/etc/sysctl.conf中的vm.swappiness右邊的數字可以在下次開機時調節swap使用政策。該數字範圍是0~100,數字越大越傾向于使用swap。預設為60,可以改一下試試。–兩者都是RAM中的資料。

簡單來說,buffer是即将要被寫入磁盤的,而cache是被從磁盤中讀出來的。

buffer是由各種程序配置設定的,被用在如輸入隊列等方面。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某個程序要求有多個字段讀入,在所有字段被讀入完整之前,程序把先前讀入的字段放在buffer中儲存。

cache經常被用在磁盤的I/O請求上,如果有多個程序都要通路某個檔案,于是該檔案便被做成cache以友善下次被通路,這樣可提高系統性能。

一般來說,相同價格的存儲器,容量與速度成反比的。即裝的越多速度相對越慢。

緩存是指在低速裝置和高速裝置之間的中介。

比如與cpu 速度相比,記憶體速度很慢,就增加一個速度比較快的L1 cache、L2 cache緩存,查詢的時候先在緩存查,查不到再去慢的記憶體查,把查到結果放到緩存,下次在用的時候就快了。

與記憶體相比,硬碟或者網絡傳輸相比慢很多,是以為了速度可以把一部分資料放在記憶體中,查詢的時候先在記憶體查,記憶體查不到在去硬碟或網絡,把查到結果放到記憶體中,這就是緩存。

是以程式都是運作在記憶體中的,至于緩存隻是一個中介作用,可能是記憶體做緩存,也可能是别的裝置。

1.存儲量不一樣
2.速度不一樣
3.存儲類型不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