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清朝處決犯人,大都是用刀砍頭,而砍頭用的刀,因犯人的官員或平民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官階越大的官,砍頭的刀也就越大,總之,砍頭刀的大小,與犯人身份的高低成正比,這似乎也成了身份的象征。?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而官大的犯人之是以會用大刀砍,主要是因為他們罪重,對朝廷危害性大,大刀很張揚,處斬時慘烈效果大,能起到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特别是對一些在朝廷看來是罪大惡極的政敵,不僅要用最大的刀砍,而且還要用最鈍的刀砍,越是砍不動的刀越好使。

想象一下,一刀兩刀,十刀八刀,甚至幾十刀,都砍不下頭來,可以說根本不是砍頭,簡直就是鋸頭。可想而知,慢慢鋸死要比一刀砍死的痛苦要大上無數倍,其社會的震攝影響力也就會特别巨大。當然,也會讓統治者更為解恨。?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那麼,明白了這個道理,慈禧太後對“戊戌六君子”下令行刑時,為什麼特意叫劊子手砍殺“戊戌六君子”的刀要用名叫“大将軍”鈍刀,就知是何用心了。

一句話:恨啊!解恨啊!解的就是慈禧心頭的深仇大恨。

慈禧恨就恨在,這六君子為代表的一大夥人,要合夥動搖大清王朝統治根基,其實就是要推翻她的太後寶座。

19世紀末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向光緒皇帝進言,倡導向西方學習,發展新政,實行政體改革,讓國家盡快走向文明富強。

可這樣搞下去,分明就是要大清王朝的命,當然也是要她慈禧太後的命。心狠手辣的慈禧率先出手,防患于未然,緻戊戌政變失敗。結局便是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逃向海外,而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則遭到慈禧太後抓捕。

抓捕後,不經審判,立馬問斬,可見慈禧對他們是多麼痛恨入骨,真是碎死萬段也難稱心如意。當然,為解心頭之恨,她豈可讓他們痛痛快快一刀緻命,她就是要用大鈍刀子慢慢鋸死他們,可以說這是砍頭處決中的令人發指的極刑。?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據《譚嗣同就義目擊記》記載:“頭一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才輪到我們譚先生的頭上。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砍了30多刀才斷氣。”

可以想見戊戌六君子所忍受的痛苦是多麼巨大!但更讓他們感到痛苦的是,圍觀的麻木的愚昧的老百姓卻把他們當作十惡不赦的逆犯,呐喊助威,不但毫不惋惜和同情,反而朝他們吐唾沫,扔磚頭,恨得咬牙切齒。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可見當時愚民政策下,普通群眾的落後與愚鈍。而這,才是以“六君子”為代表的革命先驅者的最大的心頭之痛,也是慈禧為代表的反動勢力最想看到的局面。但革命者的鮮血不會白流的,他們所受的痛苦也不會白受的。慈禧的倒行逆施暴行,最終促進了大清王朝的滅亡,而“戊戌六君子”則成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用大鈍刀施刑的慈禧則永遠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