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文|紅小魚與藍小魚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芈九

曾國藩的一生争議太多,罵名也太多。有人說他是“蟒蛇轉世”!“曾剃頭”!“賣國賊”!“漢奸”!

然而,沒有哪一句罵名,可以否定他的功績。

毛澤東說:“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蔣介石的案上,也放着一本《曾文正公全集》,他也獨愛曾國藩,并且視他為精神領袖。

曾國藩成了人們喜歡的“香饽饽”。

他有很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他的遠見卓識,改變了他的一生命運。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

從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裡,他的祖上就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到了祖父曾玉屏那,突然意識到,有錢不如有功名。父親曾麟書考到四十三歲,才中了秀才,于是,曾國藩成了曾家最大的期望。

而曾國藩也經曆了六次科考,但都失敗了。他很笨,而且是天生的那種。

在湖南鄉下流傳着一個笑話。曾國藩小時候,學習非常刻苦,如果不背下一篇文章,就不睡覺。

結果,一天黃昏,他在背《嶽陽樓記》時,來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他睡了再動手。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背不下來,小偷在房梁上睡了兩覺了,醒來一看,曾國藩還在那兒背。

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梁上跳下來,指着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

說着,小偷把一篇《嶽陽樓記》從頭背到了尾。然後,憤然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上天并沒有給他一顆聰明的大腦。但是,他和祖父一樣,都有種天生的“倔勁”。他沒有破罐子破摔。

他曾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笨拙看起來慢,但是地基打的牢,房子蓋的就比别人高。

難得的是,他笨而不迂,懂得反思自己,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他發現,以前的文章缺少靈性,缺少了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于是,他就有針對性地在文章大局和氣勢上下功夫,這一改變,讓他的科考之路一順百順。

讀其文而知其人,文章的改變,對他的人生格局也産生了很深的影響。

剛到北京的曾國藩,沒讀過什麼書。

他都中進士了,為什麼還這麼說呢?

其實曾國藩以前讀的,基本都是應試教材,家中并無藏書。也正因為如此,初到京城的曾國藩,從氣質到觀念,都特别的庸俗。

1939年,曾國藩考中進士,衣錦還鄉時,到湖南鄉下一個讀書人家拜訪,看到了很多沒讀過的書。于是曾國藩在日記中感歎道:“大雨住蔣家。蔣頗有藏書。是日閱餘所未見書,有《堅瓠集》《歸震川古文》、仲伯嚴選《漢魏叢書》及諸種雜書。”

其中《歸震川古文》在當時是一本很普遍的書,就連秀才也都看過,但曾國藩卻沒有看過,這件事對他的觸動很大。

曾國藩常常在日記中自省,他決定改變自己,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他讀王陽明才知道,原來天下最重要的不是讀書做官,而是做聖賢。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他讀範仲淹、韓琦、司馬遷、韓愈,發現做聖人并非高不可及,隻要他能切實努力,一步步踏實用功,也能達到聖人的高度。

是以,在三十歲那一年,他決定脫胎換骨,立志學做“聖人”

何為聖人,就是通過勤學苦修體悟天理,掌握天下萬物運作的規律。這樣,他的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于民。這也就是曾國藩史上有名的“立功立德立言”。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說到做到,他很快付諸行動。他制定了每天的學習計劃,其中寫日記就是最重要的一項。

通過寫日記,他保持着時刻的清醒,以及日積月累的進步。

有人說,成功的路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并不多,曾國藩就是那少數堅持下來的人。

在很多人做着升官發财夢的時候,他制定的卻是人生的藍圖。

也正是這一遠大的理想,在他一生中如明燈一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曾國藩是一個情商低,但理想高的人。

是以他這種性格,在官場,注定艱難。雖然位列卿貳,卻如王蒙所說:當了部長,才知道官小。

他對朝廷A錢腐敗之風非常厭惡,是以,多次都想辭官回家。可是,他太窮了,負債累累,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

因為清朝官員的低薪制,當官如果不貪,就是個賠錢的工作,京城開銷大,收入低,不貪就隻能借錢。

曾國藩為官清廉,後人在相關資料中,沒有發現他任何一筆營求私利的記載。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後來,道光去世,鹹豐登基,曾國藩以為自己看到了希望。

他嘔心瀝血寫了一封《應诏陳言疏》,直言當朝官場的弊病。又上疏《議汰兵疏》,指出了軍隊問題,他認為社會動蕩,四處用兵,軍隊問題應該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而當朝的軍隊臃腫軟散,戰鬥力不行。

後來,他又上疏《備陳民間疾苦疏》。提出了百姓的“三大疾苦”。他強調,這關乎大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如果不能全力以赴的一一解決,那麼天下不久就會大亂。

這些奏折上指出的問題,無不展現他對時局認識的深度和精度。

早在道光1844年,曾國藩就預測過天下會大亂,可惜道光和鹹豐都不高明,他們都沒把曾國藩的奏折當回事。

但曾國藩的預言,很快就得到了驗證,在鹹豐繼位不久,太平軍起義就爆發了。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那時,曾國藩正在去江西做主考官的路上。

本來再過幾天,他就能回家了。可這時卻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

曾國藩接到消息,悲痛欲絕,幾度暈厥。他已經離開家十四年了,中間從未回家探親,沒想到,天意弄人,再次相見已是陰陽永隔。

這一次,曾國藩徹底的累了,他對官場失望了,他決定息影山林,一心研究學問。

可正巧,太平軍揮軍北上,鹹豐皇帝命各地在籍官員興辦“團練”,曾國藩作為在籍官員,也收到了指令。本來曾國藩是不打算出山的。

可是,他的好友郭嵩焘點醒了他:你不是要做聖人嗎?這不就是機會嗎?

是以,曾國藩出山,不僅為國家,更是為了學做聖人,為了整個中華文明不毀于一旦。

其實,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太平軍并非什麼仁義之師,他們所到之處,定将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籍,掃地蕩盡。曾國藩深知這一點,他在《讨粵匪繳》中說:“此豈獨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原。”

是以,太平軍如果勝利,就是中華文明的滅頂之災。連清軍都潰不成軍,“團練”又怎麼可能抵禦住太平軍呢?

是以,曾國藩和清政府打起了馬虎眼,他借着“團練”的名義,建了一支嶄新的隊伍,他給湘軍注入了良心和靈魂,為的就是成為清軍失敗後的最後一道屏障。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果然,清政府的軍隊潰不成軍,而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這是一支有遠見的隊伍,湘軍的出現,改變了曾國藩的人生,也改變了整個中國的走向。

一個人隻有看得遠,他才會與時俱進,才能看清迷局,也能使人突破人性的弱點,做到未雨綢缪。

曾國藩的笃定,選擇,堅持,和改變,與他超乎常人的遠見有關。

太平天國平定以後,曾國藩還在為中國做更長遠的打算。

他辦洋務,造船廠,他主張以“誠”外交,也提出“師夷長技以緻夷”的思想。在現代人看來,是非常先進的。

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

其中他還做了一件特别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由清政府出資,送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當懷揣夢想和期望的留學生們,登上輪船的場面,恐怕連現在的人都覺得壯觀吧。

這也許正是曾國藩對未來的希望,他想通過人才的成長,換取國家的進步,可惜,大廈将傾,曆史的洪流終于還是太強大了。

曾國藩成了清朝最後一個領航人。

清朝雖然滅亡了,可曾國藩的精神卻曆久彌新,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難道不是他的另一種遠見嗎?

排版|匆匆

【每日話題】文中提到曾國藩的綽号:“曾剃頭”,大家知道它的來由嗎?歡迎參與答題,柴叔不定時空降評論區互動抽獎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