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萊回歸第二場比賽,普爾就迷失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全場比賽,普爾11投3中,三分球6投1中,以極低的效率得到12分,正負值-17和克萊正好相反。
在最為關鍵的第四節比賽,普爾卻打得奇奇怪怪,奇怪的出手選擇和單一的進攻方式。
第四節單節比賽,普爾5投1中得到4分,在場的7分鐘内,在沉迷于單挑時幾乎隻有兩種進攻方式,右側強突和左側佯突銜接後撤步,多次嘗試的結果都并不好。
這一球,弧頂拉開錯位單打小賈倫,普爾加速突右邊,但在突破時受阻,小賈倫的對抗讓普爾失去了重心,是以普爾不得不強行向外傳球避免失誤。強行傳球自然也沒能傳到正确的位置,隻是向外甩去避免失誤,伊戈達拉一路小跑才拿到普爾的傳球。
這一球,又是弧頂拉開一對一單挑,這次面對的是莫蘭特,依然是向右胯下運球後,有意停頓一瞬間再加速突破,結果沒能甩開莫蘭特,不得不停球強行抛投出手,遭遇封蓋。
這是普爾走右側突破的慣用套路,即便是作為一個球迷,稍加觀察之後也能輕松得出規律:弧頂持球,胯下運球,在向右胯下運球之後,會猶豫一瞬間迷惑對手,随即加速突破,試圖用絕對速度過掉防守。
普爾左側的突破:胯下運球,加速突破,急停後撤。簡而言之,都是高難度的出手。
幾乎如出一轍的動作,隻不過有些時候選擇了高難度的出手,而有些時候選擇了傳球。而這些傳球,意義究竟有多大呢,看起來都像是在沒有出手空間之下才選擇的出手。
四五張動圖和一場比賽并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但資料可以。
如上圖NBA官網的資料顯示,普爾本賽季至今,持球三分場均出手2.4次,命中0.7球,命中率僅為29.5%,占比17.5%;接球三分場均出手5次,命中1.8球,命中率35.8%,占比37.1%。
運球資料顯示,普爾運球次數越少,三分命中率也越高。其中0次運球即接球三分出手的比重最大(37.8%),命中率也最高(35.7%)。
而普爾面對貼臉防守和貼身防守時的三分命中率都不足30%,空位的三分命中率為33.7%,大空位的三分命中率為35.6%。
綜上,普爾更應該改善出手選擇,盡量少選擇運球後出手高難度三分,除非迫不得已。努力提升接球三分的把握才是普爾的基本盤,從上述資料來看,其實普爾的空位三分命中率也并不算很高。
像這樣。
以及這樣的出手,才是比賽中普爾正确的出手選擇,跑出戰術空位出手三分或者等待隊友吸引防守後出手空位三分。
當然,一場比賽并不能說明很多,資料也是。
如何看待現在的普爾,這取決于對普爾的期待是什麼。如果簡簡單單是一個輪換射手定位,那麼顯然他做到了,畢竟過去6場比賽,普爾接球三分出手18次,命中8球,命中率44.4%,一點也不差;如果對普爾還有一些期待,那麼他需要改進的地方就太多了,過去6場比賽普爾持球三分出手11投1中,命中率僅為11.1%。
克萊回來之後,普爾的戰術地位和上場時間截然不同,普爾需要時間重新适應新的角色,也需要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出手選擇。
如果普爾朝着克拉克森的方向發展,那這些高難度後撤步三分該投還是得投,如果普爾的目标是首發後衛甚至是全明星球員,那普爾需要注意的就是改善出手選擇和停球傳球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