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蹲點深一度丨一株玉米的全産業鍊之問

作者:上觀新聞

玉米,北方地區常見的大田農作物。

相比于一般意義上的糧食,玉米具有可多次加工增值的潛力,玉米産業也是以有“黃金産業”之譽。

近日,全國農業全産業鍊典型縣公布,樂陵獲評全國玉米全産業鍊典型縣。2020年,樂陵市玉米種植面積83萬畝,總産45.92萬噸。全市标準化種植面積65萬畝,內建推廣一系列綠色高質高效标準化玉米生産技術模式,玉米初加工與精深加工企業帶動效應明顯,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良性聯結。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持續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抓好全産業鍊培育和智慧農業。記者蹲點樂陵,采訪當地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等,看玉米産業如何做到創新能力強、産業鍊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

蹲點深一度丨一株玉米的全産業鍊之問

■文章全文

一株玉米的全産業鍊之旅

□ 本報記者 趙豐

一株玉米如何“吃得更細”

走進樂陵市楊安鎮堤北董村,村頭一塊高約3米、長約5米的紅色展牌上,“樂陵市洪忠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大字格外醒目。

順展牌往裡走是合作社的場院。幾輛大型農機停在院内,水泥地面上堆着一些玉米棒,覆寫的塑膠布已半扯開。一堆排列整齊的綠色包裹碼在院内一角,繞院一圈的鐵架上堆滿了玉米棒。看到陌生人來,看護場院的家犬狂吠,幾頭大鵝也壓低身體伸直脖頸,一派農家氣息撲面而來。

合作社負責人董洪忠介紹,堤北董村有1000多畝地,合作社流轉了800畝。去年秋季收獲的玉米已經賣了250畝地的,還有550畝地的玉米就堆放在院子的鐵架子上。“這是專門打造用來存儲玉米的,有1.5米寬,頂部離地面3米,屯糧高度2.7米,全長200多米,花了小十萬。”董洪忠說。

“玉米全身都是寶,可得儲存好!”說話時,董洪忠卻頗有些遺憾。

原來他曾經吃過“不識寶”的虧。2016年秋,玉米迎來豐收,董洪忠将150畝地整株玉米以380元一噸的價格賣出。可收割後的重量還不到預估重量的六成“當時覺得直接賣了省事,也不少掙,不知道這樣就把咱自己的利潤全賣了。”

吃過這次虧,董洪忠漸漸“識寶”了,總結道“千萬别單賣棒、别賣全株”,否則一畝地少賣200元。

一株玉米,分為玉米粒、玉米芯和稭稈。在董洪忠看來,這些都是寶,分開賣,合作社收益更高!

“有很多收購玉米粒的,也可以賣到糧點,樂陵還有個中谷澱粉糖企業,‘吃’玉米量很大,不愁賣。玉米芯這兩年我們這裡也有人專門收購,今年500元一噸,打成顆粒後,可用于菌棒養殖。”董洪忠算了筆賬,1斤玉米棒紅芯的能出1兩半芯,白芯稍差,這樣1畝地大約能出0.1噸玉米芯,800畝地有約4萬元的收入,“就能抵掉澆地的費用了”。

院内一角碼得整整齊齊的綠色包裹是打包後的青貯稭稈。董洪忠用新買的打包機完成了打包,一包70公斤。采訪當天上午,有人出價500元一噸,董洪忠覺得價格不合适,沒成交。

“之前以540元一噸的價格賣給了本市的和美飼料廠一部分,賣了5萬元。”董洪忠感慨,隻有“識寶”才能“拾寶”。現在很多人都靠着玉米吃飯,而且越吃越細,“這大概就是常提到的‘全産業鍊’吧”。

嘗到玉米甜頭的董洪忠,正計劃發展養殖業,自己消化一部分,形成種養循環,獲得更多紅利。

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樂陵市農樂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樂合作社負責人肖書展說:“合作社以前是賣芯給别人,今年我們準備自己上玉米芯加工項目,以獲得更多收益。”

合作社收益好了,社内群衆也能嘗到甜頭。“合作社托管經營上萬畝土地,去掉成本後,超出部分和老百姓二八分成,老百姓拿大頭。收益高了,現在想與我們合作社合作的人越來越多。”肖書展頗有些自豪地說。

鍊主企業作用如何發揮好

1月5日晚,夜幕下,樂陵星光食品(國際)産業園區内,樂陵市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工廠中的房間内燈火通明,運貨的大型車輛排隊駛出。

該公司以玉米為原料,進行科技開發與精深加工,主産玉米澱粉及澱粉糖系列産品,年玉米加工能力達120萬噸。

蹲點深一度丨一株玉米的全産業鍊之問

圖為樂陵市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

玉米在浸泡倉浸泡軟化後,進入加工環節。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全自動化生産,幾位從業人員在監控室操作電腦即可實作高标準作業。“玉米進了罐,能全部吃幹榨淨,不會有一點浪費。”公司副總經理李德民說。

之是以選擇樂陵建廠,看重的是區位與生産優勢。

“樂陵本身是玉米生産大市,附近甯津、慶雲以及河北附近幾個縣市也大量種植玉米,比從東北等地調玉米更便宜;而且位置優越,到濟南、河北等銷售市場距離不遠,交通也十分便利。”李德民說,一般來說,公司收購樂陵本地的玉米比其他地方調來的玉米每斤貴兩分錢以上,可以說是把省下的運費讓利給了區域玉米種植戶。

樂陵市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苑愛國介紹,樂陵發展玉米全産業鍊有自身的優勢。一是生産要素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622.7小時,2020年玉米面積83萬畝,其中春玉米1萬畝,夏玉米81萬畝,全部為籽粒玉米。單産560公斤/畝,總産達45.92萬噸。二是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成長很快,龍頭引領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全産業鍊培育,龍頭企業也實作了自身的快速發展,已成長為國家重點支援糧油産業化龍頭企業及山東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苑愛國說。

蹲點深一度丨一株玉米的全産業鍊之問

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已實作全自動化生産,從業人員操作電腦即可實作高标準作業。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樊祥成認為,從中央到地方對培育農業全産業鍊高度重視,在于農業全産業鍊可以通過加工生産實作農産品增值,同時提高産業專業化分工程度,帶動上下遊各環節,實作産業集聚,把富民産業、農業增值的大頭留在縣域,讓更多經營主體分享産業鍊增值收益。

李德民說,現在整個集團公司2000多人,樂陵本地的占95%以上,還帶動了當地的物流發展,目前與公司合作的物流企業達到了10餘家。

農業全産業鍊培育,鍊主企業作用發揮得如何,十分關鍵。

2021年秋天連續降雨,給秋收帶來困難。“我們很多種植大戶很糟心,玉米不收會在稭稈上發黴,收了濕度那麼大,又沒那麼大場地晾曬,還是得發黴。”樂陵市瑞澤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樊學彬說,合作社的烘幹能力又不行,烘幹成本也很高,“但就是這樣濕漉漉地收下來,中谷公司就能直接收。這個太重要啦,為我們種植大戶省去了不少麻煩。”

“作為地方龍頭企業,公司負責人一直也在琢磨,那麼多的玉米如果遇上壞天氣,晾不幹、發黴了怎麼辦?公司收購原料最看重的就是玉米是否發生黴變,入庫儲存也要求低于14.5個水分。”李德民說,一條産業鍊條上,種糧大戶的擔心也是企業的憂心所在:如果沒有及時、合格的原料供應,公司生産也會遇到問題。2021年秋收前,公司又新上了烘幹倉,日烘幹能力達到1200噸,既可以烘幹玉米粒,又能直接烘幹玉米棒,雙向解決了這一問題。

标準化種植解決哪些問題

“以前看見個玉米棒掉地上,都不願意撿,現在見個玉米粒都要撿起來,不能浪費。”

為啥?

“種地太不容易了。”2014年返鄉包地的董洪忠并不是個道地的莊稼把式。這幾年,他實打實地從頭學起,如今俨然一位“土專家”。

從開始包地時的80畝,到現在的800畝,每一次承包量級的提升,在他看來都是不斷提升标準化種植水準的結果。

對玉米加工企業來說,玉米品質直接影響着生産加工成本與産品品質。對規模種植戶來說,标準化種植能夠提質增效減成本。标準化種植,是多方受益的關鍵環節。

2020年,樂陵市玉米标準化種植面積達65萬畝,2021年種植面積穩步提升,且在全市範圍内內建推廣一系列綠色高質高效标準化玉米生産技術模式。

這在董洪忠身上展現得尤為明顯。

“我這個‘土專家’肚子裡這點貨,可是向真專家學來的。”董洪忠提高了音量,認真地翻起手機通訊錄,向記者介紹起“藏”在他手機裡的農業專家,“山東省農科院專家王法宏老師講得特别接地氣,聽着很有意思,不會睡着,能學到真東西”。

細數下來,少說也有七八位專家。“每年重要的種植節點,農業部門會組織專家講課,很管用。”通過學習,董洪忠學會了夏玉米“一增四改”高産種植技術,即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套種為直播、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作業。他打比方說:“搞種植和養孩子一個道理,不按标準定量提供營養,不細心管理,産量、品質根本提不上去。”

樂陵市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段梅堂多年來進行标準化種植的技術推廣工作。他認為,标準化種植還是要依靠種植大戶。大戶對提質增效很重視,相關技術推廣也容易,可以解決小戶種植存在的撒施、淺施及對用肥量把握不準的問題,而且省工、環保、增産。“近些年種植資料顯示,标準化種植畝均至少可增産10%,氮肥節省30%,畝增收益200元至300元。”

“從廣義上講,農業全産業鍊培育還能間接帶動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升。”樊祥成說,比如帶動農業機械化推廣,引導進一步加強高标準農田建設等。

“我們合作社專門上了一套微噴帶裝置,去年試驗了10畝地,省人工又省水。今年準備再給50畝地配上。”董洪忠說,标準化種植每個環節都很關鍵。今年還專門上了一套烘幹裝置,以實作早收小麥早種玉米的豐産目的。合作社也越來越重視使用大品牌的社會化服務及農資,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藥肥套餐,解決了合作社在農藥方面不專業的問題,還進一步降了費。

樂陵市松源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既流轉土地種植糯玉米,也向農戶簽訂回收合同。合作社負責人齊亮說,糯玉米種植比種普通玉米要複雜些,除了給農戶提供種子外,合作社還定期指導他們澆水、打藥、授粉期管理等,農戶每畝地能多收入七八百元。

安全可控與聯農帶農如何兼得

95.5%與98.5%,差别大不大?如果乘以120萬噸呢?

投入1噸玉米産出的産品情況在業内被稱為“收率”。李德民介紹,公司收購的玉米中,高澱粉玉米品種收率能達到98.5%,普通玉米收率95.5%,生長期更短一些的收率則在95%以下。按照年玉米加工能力120萬噸計算,3%左右的差别一年就是幾萬噸,對企業收益影響不小。

一邊是企業希望獲得更高品質的原材料,一邊是合作社、農民希望得到更高的收益。雖然這些經營主體都是産業鍊中的一環,但其實是市場機制作用下雙向選擇的結果,雖有效但穩定性不足。“生産要素、利益聯結不緊密,是全産業鍊培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樊祥成說。

産業化聯合體或是改善之策。去年,在樂陵市農業農村局的“撮合”下,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和幾家标準化種植能力強、且有多年合作關系的合作社成立了山東中谷玉米及澱粉制品産業化聯合體。

樂陵市瑞澤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聯合體成員之一。樊學彬介紹,合作社種植的一千多畝玉米此前一直是賣給中谷公司,企業回款很及時,合作關系很穩定。去年種植的一季訂單玉米,是中谷公司推薦的高澱粉玉米品種,中谷公司按照比市場價每斤高5分錢的價格進行了回收。

樂陵市農樂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年9月加入聯合體,約定今年試種500畝高澱粉玉米。肖書展說,企業看重農樂合作社在農村的資源與标準化種植的品控能力,以獲得更穩定的高品質原材料,“農樂合作社始終是朝着訂單農業的方向發展,這樣更符合大規模種植的需求,也能降低風險。”

肖書展估算,正常年景,規模化種植高澱粉玉米,每畝地還能再提高百元收益。

産業鍊強不強,關鍵看“鍊主”。苑愛國認為,從長遠發展看,樂陵市玉米全産業鍊發展現在還隻能算是初級階段,還要有個逐漸成熟的過程,需要在政策上對鍊主企業給予更多傾斜、支援,激活其推動全産業鍊發展的内生動力。

樊祥成認為,經過多年“大浪淘沙”,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是比較被認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全産業鍊培育過程中可發揮更大作用。當發展到一定規模、階段後,合作社可以搞初加工,邁出融合創業的步伐。

除了上面提到的農樂合作社準備搞玉米芯加工外,松源合作社也成立了山東德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種植、收購的糯玉米進行加工,速凍外銷。

“糯玉米收獲期集中,用工在100人左右,需要人工掰、扒皮,普通村民就能幹得了,一人一天100多元。後續還需要蒸煮、加工、包裝。算上從南方到北方糯玉米逐漸成熟的時間點收購、加工,加工期差不多要4個月,日加工能力達10萬棒。包裝的時間更長,基本上全年都在包裝。僅固定員工就有二十多人。”齊亮說。

返鄉創業前,齊亮多年在上海搞糯玉米銷售,現在自己搞加工,賣玉米棒到濟南、河北等地,産品供不應求。之後,他還想上玉米粒加工,但“技術要求更高,工序也更複雜,需要一步步來”。

全産業鍊發展,精深加工水準不高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德民說,山東中谷澱粉糖有限公司一直也在朝着更加精細加工的方向努力,近期新上的一個項目就是在澱粉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産品可用于奶粉、醫藥産品等領域。

“長遠來看,農業全産業鍊發展仍然存在初加工及中間産品占比太高的問題,應以消費者為核心,進一步細分産品領域,以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樊祥成說,這種轉變需要更多配套,比如熟練勞工、技術儲備、市場情況等。他了解到,目前,省内已有一些企業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作出探索和嘗試。

■記者手記

全鍊條發展,個性難題需精準破解

農業全産業鍊是農業研發、生産、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

2021年10月,我省印發推進農業全産業鍊高品質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省級打造5個千億級全産業鍊重點鍊,市級打造10個五百億級全産業鍊重點鍊,縣級打造20個百億級全産業鍊重點鍊,培育一批年産值超百億的農業“鍊主”企業,形成全環節提升、全鍊條增值、全産業融合發展格局。

對一個區域來說,培育農業全産業鍊,需要從整體視角審視現存的短闆問題,然後精準解決每一段鍊條發展中存在的個性問題。這樣的情況下,鍊長制有望在農業領域繼續發揮作用。

何謂鍊長制?鍊長制是強化産業鍊責任的一種制度創新,着眼于貫通上下遊産業鍊條的關鍵環節,通過介入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的溝通協同環節,在要素保障、市場需求、政策幫扶等領域精準發力,形成穩定、發展、提升的長效機制。

記者從樂陵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當地已建立成員機關幫包企業制度,每個玉米全産業鍊成員機關幫包1家企業。針對樂陵市玉米加工産業發展現狀和特點,全面梳理玉米全産業鍊關鍵環節,精準打通産業鍊堵點,暢通産業循環,努力解決産業鍊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推動各環節協同發展。

比如玉米品種環節。良種是現代農業的基礎。記者采訪了解,董洪忠經常為種什麼玉米品種而發愁。段梅堂介紹,樂陵本地常種的玉米良種有一百餘種,“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種植,能夠遴選出适合樂陵本地的玉米品種。”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産業,但同時自身存在一些風險。如受2021年秋季連續降雨及鏽病等因素影響,玉米減産比較明顯。我省2022年“穩中求進”高品質發展政策清單(第一批)提出,2022年,在産糧大縣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小麥、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險保額分别達到每畝950元、1150元、950元;在商河縣、惠民縣開展玉米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玉米收入保險保額達到每畝1000元。如此,将有效降低規模種植風險,增強大戶種植信心,對穩定全産業鍊發展意義不可小觑。

再說合作社、家庭農場。作為規模種植、聯農帶農的重要載體,在往初加工、深加工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資金、人才等問題。齊亮加工糯玉米,雖然銷售情況不錯,但疫情仍對他的線下銷售産生了不小的影響。而通過電商銷售,是他想做但一直無法做到的,問題就在于他所在的農村缺乏電商人才和産業生态。對于這些玉米全産業鍊各經營主體面臨的一個個現實的問題,如果鍊長能夠集中資源,精準發力,情況将會得到極大改善,各環節、各主體的實力将會更上一個台階,帶動全鍊條逐漸強大。

而要實作由原材料到消費者餐桌的跨越,要補的課恐怕更多。目前,不少經營主體身在舒适區,不願意進一步嘗試。如何配套政策支援其發展,改變其無心無力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讓其有心有力,邁向新的發展道路,正是農業全産業鍊培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