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九月初,HUAWEI CONNECT 2017(華為全聯接大會2017)洋洋灑灑落下了帷幕——幾乎整整一周,華為宣布了很多重大決策,也留下了不少金句。不過在筆者看來,公有雲前五有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雲、産品、解決方案如何能真正幫助客戶實作數字化轉型——這就是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所說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一個平台,還要有“鐵三角”。 

“鐵三角”觸及業務核心

在筆者看來,“鐵三角”是華為在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論。

很顯然,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用數字化技術對業務的重構、流程的重構群組織的重構。是以在華為看來:客戶、廠商和夥伴三者在政企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缺一不可,構成了所謂的“鐵三角”。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鐵三角”的理論很新穎,雖然從表面來看,其與此前行業資訊化的關鍵支點并沒有太大差別,還是由廠商、客戶和夥伴構成,但仔細分析,兩者存在着關鍵差別,首先在于數字化轉型觸及了企業的核心,隻有“一把手”才能搞定;其次在于利用ICT技術對企業業務進行360度的數字化重構,而不僅僅是企業業務流程的一種優化;還有一角也非常重要,就是行業應用開發商,隻有面向行業場景靈活創新,疊代創新,才有解決方案,沒有行業應用就談不上解決方案。而這個鐵三角,是華為倡導的面向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聯合創新模式。

舉個例子:相較于傳統電子政務“治理”&“數字化”各自為政的做法,今天電子政務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更強調“資訊共享”和“業務協同”——圍繞市民、企業、城市管理者的需求,通過雲計算、大資料等資訊技術,實作跨部門的資訊融合,打造新型智慧政務體系。

比如深圳龍崗的智慧政務,直接由書記和區長挂帥專門設立了“區資料統籌辦公室”,在華為的幫助下建立資料标準,橫向打通50多個委辦局的215個業務系統,縱向打通所有街道和社群,彙聚資料量超過11億條。而面向政務、警務、教育、醫療等不同細分行業領域的子項目,華為通過引入衆多的ICT應用開發和實施合作夥伴,實作了ICT基礎設施與業務應用的有機協同。

有了這樣的“鐵三角”分工合作,龍崗“智慧警務”大大縮短了大案破案的時間;“智慧消防”甚至降低了火災的發生量,環比下降了40%;龍崗區還實作線上線下審批一體化,友善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或者電腦辦理各種業務——“資料多跑路,群衆少跑腿”,群眾的滿意度自然大幅提升。

協同共赢

當然龍崗的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筆者看來,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平台和生态的長期共同努力。 

事實上,在HC2017之前大約半年時間裡,“華為ICT生态之行2017”系列活動的足迹遍布全國近300座城市,包括合作夥伴、客戶、媒體在内共計超過55000人參與其中,為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有效的覆寫和鋪墊。

據了解,此次華為6大總代全部深度參與其中——神州數位和偉仕佳傑、中建材資訊和金華威、富通和聯強國際兩兩一組分兵三路,分别帶領一輛滿載裝置、展示解決方案的“集裝箱”大卡車從北線、東南線、西南線深入地市。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ICT生态之行”覆寫之廣,展現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

廣度方面,神州數位和偉仕佳傑攜手走完了石家莊、鄭州、沈陽、長春、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天津等北線區域的近90站地市活動;中建材資訊和金華威攜手完成了江西、浙江、福建、江蘇、廣東、安徽、湖南、山東、湖北,上海等東南區域的近80站地市活動地市的系列活動;富通、聯強國際則走完了廣西、四川、雲南、重慶、江西、新疆、甘肅、貴州、青海、西藏等西南區域的80餘站活動。

深度方面,僅僅河南地區就在17天時間裡舉辦了17站深入地市的活動;而即便是在北京,也幾乎走完了包括懷柔、平谷、昌平、大興、密雲、延慶等全部郊縣。僅僅用不到180天時間就成功舉辦了275站活動,其組織協同效率之高,可見一斑。

ICT平台是基礎

應該說,“ICT生态之行”的高密度不僅說明組織有序,同時也說明華為覆寫智慧城市、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最新ICT技術的解決方案對客戶和合作夥伴有着極強且廣泛的吸引力。

實際上,數字化轉型需要一個能夠将實體、數字世界聯接在一起的平台。

“數字化的基礎是萬物感覺、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沒有任何一項單一的技術可以獨自支撐這個轉型,一定是諸如雲、物聯網、大資料、無線、光等等這些技術的協同。”閻力大認為,隻有這些技術協同起來,形成數字化、技術的“平台”,才能夠有效支撐數字化轉型。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

在HUAWEICONNECT 2017大會期間,華為從硬體到軟體,從IT産品到CT聯接産品,從公有雲到混合雲,推出了很多創新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混合雲解決方案FusionBridge、公有雲解決方案FusionCloud Stack、新一代智能雲硬體平台Atlas,以及“智聯萬物”的全新網絡架構和新一代SD-WAN解決方案等。事實上,華為是業内屈指可數的在業内同時具備“雲+聯接”能力的企業,不僅可提供全棧式ICT産品與解決方案,而且其中的多條産品線都位居上司者象限。換句話說,華為具備的是平台級能力,是“雲+聯接”的能力。

實際上,每家合作夥伴、每家IT方案商都存有“平台夢”。在雲計算環境下,華為生态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從“項目”式合作的生态模式,轉向為“平台+平台”的長期合作模式。即華為輸出ICT能力,并固守邊界,而平台級合作夥伴則輸出行業了解能力,雙方共同支撐專于應用場景的方案商,共同服務客戶轉型。

ICT生态之行 共築繁榮生态

回顧華為這6個月近300場的“ICT生态之行”活動,不僅是産品、技術、解決方案的講演和生态理念宣灌,更重要的是通過華為與夥伴合作展示的場景化聯合創新解決方案,與客戶和夥伴充分交流,一起構築了一個碰撞數字化轉型智慧火花的交流平台。

比如6月初蘭州站“ICT生态之行”活動現場展示的華為助力甘肅省教育廳和多個教育城域網三通兩平台的建設方案;為西北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多所本地高校實施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為甘肅省衛計委、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等提供的數字化醫院、區衛平台、遠端醫療等解決方案等,都非常接地氣,吸引了各個領域500多位客戶及夥伴親臨現場。

而在太原站、延安站、泸州站等活動上,“ICT生态之行”還實作了“以會辦會”,聯手區域政府和行業協會,舉辦大資料、智慧城市等行業峰會,為區域合作夥伴搭建了更大的舞台。

華為ICT生态之行助力數字化轉型“鐵三角”落地

當問到6大總代的參展人員在這幾個月的感受時,他們有的人回答的是震撼,有的人回答是變革,有的人回答是欽佩,而更多的回答則是看到了溝通的必要性。實際上,在與各地不同客戶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各家總代不僅了解到客戶的需求,也了解了下遊合作夥伴所面臨的問題,這些都為生态中各方更好地協同、共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華為“ICT生态之行”基本覆寫了華為自2013年以來陸續與全國150多所院校合作建立的ICT學院所在的城市。華為領先、開放的ICT基礎設施平台除了開放給客戶和合作夥伴,也借助此活動開放給了當地華為ICT學院的學生,他們通過展廳、展車的參觀互動,近距離了解華為最新的行業解決方案,分享數字化轉型成果。

應該說,具備雲管端全棧式ICT能力的華為,不僅通過“以客戶為中心”和“恪守業務邊界”作為自身核心價值觀成為客戶最信任的夥伴,推動“業務驅動的創新”快速落地;而且還聯合生态各方的力量、知識與智慧,通過“共建、共生、共享、共赢”的方式,将ICT人才生态建設成為連接配接産業夥伴、客戶、院校、教育機構及更多第三方社會力量的”紐帶“,成為生态夥伴最信任的賦能平台和“供能土壤”,形成聚集400家解決方案合作夥伴、2400家服務合作夥伴、12000家管道夥伴、80000注冊開發者的繁榮生态。

“平台”和“生态”,一定是數字化轉型的落地關鍵。而華為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