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阿裡雲“萬物智能”:務實和普惠是核心

前兩天,《華爾街日報》有篇文章說,矽谷鋼鐵俠Elon Musk又創辦了一家公司:研究腦機接口技術的Neuralink。

“腦機接口”是什麼概念?如果你看過駭客帝國,你就能想象出那玩意兒——後腦勺有個插口,随時可以插根資料線,跟計算裝置相連,其終極目标,是幫人類與軟體融合,跟上人工智能的發展腳步。

這位特斯拉、SpaceX、SolarCity、Hyperloop的CEO,眼前最擔心的就是人工智能有一天脫離人類的控制,另辟蹊徑挑戰人類的道德、法律。

Musk顯然是一位人工智能的悲觀論者,但阿裡雲看待人工智能則更加積極。

1 樂觀看待行業智能

“機器要做人類的助手,而不是競争者。”阿裡巴巴資深副總裁、阿裡雲總裁胡曉明3月29日在雲栖大會·深圳峰會上不僅釋出了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同時還向外界宣布阿裡雲正在開啟新的征途:通往智能之路。

解讀阿裡雲“萬物智能”:務實和普惠是核心

阿裡巴巴資深副總裁、阿裡雲總裁胡曉明

由此可以看出,阿裡雲今年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人工智能與行業應用的結合。

這裡需要解釋下,ET是阿裡雲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此前最亮眼的應用是替代速記,直接把語音實時轉化成文字。但實際上,ET的優勢并非僅僅是陪人說學逗唱,更多展現在全局洞察和實時決策上。

記得去年8月,阿裡雲釋出ET的時候,就已經說過ET基于阿裡雲全網規模的計算能力,已經在很多行業和領域不斷進化,除了智能語音互動之外,圖像/視訊識别、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都是ET所擅長的。

而今,ET進入醫療和制造領域,一方面是為了讓人工智能這門複雜而前沿的科學變得更加通用和普惠;另一方面,也一脈相承了阿裡雲的技術路線的邏輯——技術和商業更好地結合,也就是人工智能與行業應用進行更好地結合,去幫助人們解決實際的問題。

2 讓醫生功力大增

舉個例子,看病難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

但西醫和中醫還是有很大不同,因為中醫更多來自于非試驗性臨床經驗,而西醫不完全是依賴醫生個人的經驗,而是更重視把臨床和基礎知識相結合進行統計分析。

如今,西醫也在中國占主流,同時中國的醫院臨床診療數量極大,有引進了西方的醫療裝置——CT資料越來越多,但關鍵問題是如何将資料轉化為基礎知識,這才能促進醫學的發展。

資料顯示,人類醫生診斷的平均準确率為60%-70%,而當下算法的準确率已經達到85%。是以人工智能用在醫院,不僅能為醫生分擔工作負荷,還能提升醫生診斷的準确率。用胡曉明的話來說,就是ET醫療大腦能幫助醫生的“功力”大增,最終治病救人。

解讀阿裡雲“萬物智能”:務實和普惠是核心

廣州醫學院第一醫院院長何健行講解醫學與AI的發展方向

顯然,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取代醫生——ET做出的初步診斷會由醫生再做核查,醫生也可為ET注入新的知識,把ET“調教”成全能助手。

3 助制造業提升萬億利潤

ET工業大腦也是同樣——在光伏生産商江蘇協鑫的工廠裡,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上千個參數,優化了光伏切片的精密工藝,使得協鑫的良品率提升提升了1%。

不要小看這1%!實際上,如果制造業能夠整體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國工業總産值計算,這将為中國制造總體提升上萬億的利潤空間。阿裡雲ET工業大腦首先瞄準的就是中國工廠的良品率目标,非常實際,同樣展現了阿裡雲技術路線的邏輯——将技術和商業更好地結合,去普惠社會。

解讀阿裡雲“萬物智能”:務實和普惠是核心

理清了這個思路,就能明白阿裡雲“萬物智能”理念的邏輯。據了解,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制造領域的标杆企業都在積極引入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産中收集的資料,優化機器的産出和減少廢品成本。

4 搭建智能開放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ET醫療大腦還是ET工業大腦,在胡曉明看來,都應該是一個開放的人工智能系統。換句話說,除了自家的人工智能科學家,阿裡雲也将吸收外部的精良算法和醫學經驗,讓ET可在患者虛拟助理、醫學影像、藥效挖掘、新藥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搭建生态對于阿裡雲來說并不難。這次大會上,阿裡雲把天池大賽的題目放到了天池醫療AI系列賽上面,聯合英特爾、linkdoc一起,尋找早期肺癌診斷的智能化判斷最優算法,讓機器可以通過原始CT影像圖檔協助醫生進行診斷。

解讀阿裡雲“萬物智能”:務實和普惠是核心

啟動第一季天池醫療AI大賽

應該說,阿裡雲是一家腳踏實地、非常務實的技術公司。阿裡雲甚至還為友善行業應用智能化,同期釋出有一款用可視化的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學習平台PAI2.0。

可以認為,不論是胡曉明高調宣布通往智能之路,還是阿裡雲宣布推出人工智能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都是為“萬物智能”提供基礎設施和智能引擎。

是以,個人認為,阿裡雲的萬物智能之路或許更為務實,而并沒有直接去追求能夠取代人類獨立思考的狹義的人工智能。這就是馬雲與Musk的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