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有句話叫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筆者看來,這句話用在浪潮雲身上最合适不過。

先說說筆者最近聽到的兩個消息。其一,一家浪潮的友商,最近宣布要全力進入并開拓政務雲市場;其二,根據第三方機構的資料,國内伺服器市場的增速放緩,企業采購大幅減少,幾乎所有的增量都來自于兩個行業,一是網際網路行業,二是政務雲。

這兩條消息,讓筆者一下子對浪潮雲産生了興趣,因為做政務雲,就數浪潮最執着——别家都是各種企業雲、公共雲大張旗鼓鋪開了玩,而浪潮的行業雲業務,完全以政務雲為主。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從去年阿裡雲、華為到今年聯想在政務雲上大舉投入,說明最早開始做政務雲市場的浪潮還真有先見之明!有句話叫全球公有雲看AWS,中國公有雲看阿裡,而政府雲,确實需要仔細研究浪潮。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1 專注如一

其實浪潮專注于政務雲,在筆者看來,自有其道理。

首先,浪潮不僅是中國最早的IT品牌之一,而且還是政務資訊化的标杆級企業,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諸如行政審批、紀檢監察、網上辦事大廳、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這些政府資料資源平台的建設,确實浪潮對政務業務的了解要比其他廠商更為深刻。

“政府購買雲服務,是政府資訊化集約建設的必然趨勢。”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對政務購買雲服務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随着國家一體化大資料中心戰略的提出,對資料資源整合和利用的需求愈來愈強,必須加快推動政務雲業務向縱深發展,加快推動部委業務上雲,促進政府資料融合。”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對政務購買雲服務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事實上,仔細檢視浪潮雲官網,會發現到目前為止,浪潮居然無論是北京、上海、重慶這些直轄市,還是海南、青海、江西、湖北這些省份,無論是華東華北華中華南東北西北西南各個區域,總共與115個省、市級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怪不得浪潮在國内政務雲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2 全覆寫

在北京、上海,浪潮不僅先後在當地建立了雲資料中心,而且為北京市東城區打造了三級政務服務體系網絡平台,建立統一的協同辦公平台及效能監督平台;同時也為閘北、靜安兩區合并後的新靜安搭建了政務雲平台,整合撤并靜安、閘北兩區各部門自建機房,統籌整合兩區政務資源,基本改變了過去各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共享的狀況。此外,浪潮還推動中央各部委上雲,比如國家質檢總局的中國電子檢驗檢疫主幹系統,比如海關總署“金關二期”大資料雲平台資料中心,都已經以雲服務模式實際落地營運。

浪潮政務雲在重慶、海南的模式是建設全省/直轄市統一的政務雲平台,整合範圍更廣。例如重慶市整合了工商局、司法局、審計局等市本級60多家委辦局以及全部38個區縣的總計超過400家機關的700餘個業務系統。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當然,盡管筆者引述的例子代表了我國東南西北四大區核心經濟區,但并不意味着政務雲隻能高大上的地方才用得起。實際上,政務雲大多都是企業先投資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因而政府投入的先期成本是很低的。譬如吉林四平,全市各委辦局加起來總共幾十個機房,資源浪費嚴重,IT維護費用更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如今四平采用按照浪潮首創的“業務上雲-資料整合-應用創新”這“上雲三部曲”,通過電子政務集約化建設和整體服務外包模式,由浪潮集團投資建設政務雲計算中心,部署由浪潮統一開發的慧靈通、資訊惠民,促進民生服務均等化、精細化、普惠化的同時,不僅可節約平均30%以上投入經費,降低35%的能耗和50%以上的運作維護費用,還解決了資料孤島的問題。

3 聚合

誠然,覆寫不是目的,解決實際問題才是雲計算的真正核心。在筆者看來,浪潮政務雲能夠将這些簽約真正落地實施,還在于浪潮具備獨有的IaaS、PaaS、SaaS雲計算整體解決方案能力,同時在政務領域具有30多年的行業經驗和大資料能力。

如今,政府對于雲計算服務的采購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加快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形成全國統一政務服務平台。

在筆者的印象中,阿裡雲去年初就提出了相應的大資料解決方案,提出了“郡縣圖志”的縣級政務雲解決方案,采用DataV資料可視化技術進行呈現。

但筆者沒有想到的是,浪潮在政務相關大資料平台和資料治理方面,更進一步。例如浪潮雲與公安部某所聯合成立身份認證資料所,與氣象局合作聯合成立氣象資料所,此外還聯合成立旅遊資料所、畜牧資料所等。這些資料所的建立,在筆者看來顯然是希望通過對公開資料資源的整合和大資料分析,加速地方政府打造平安城市、智慧旅遊、智慧農業和氣象預報等惠民服務。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比如具體到甯夏,浪潮為其搭建的政務資料開放門戶就彙聚了公安、民政、人社、旅遊等12個自治區級部門的21個業務系統資料,支撐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和資料增值服務;廣州市也委托浪潮搭建全市統一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目前已歸集來自醫院、人社、交通等58個部門的資料,梳理315條開放資料目錄、近1000萬條開放資料。

在筆者看來,浪潮的資料聚合能力,也跟浪潮的系統內建能力直接相關(浪潮與太極、東軟、中軟曾經是僅有的四家特一級系統內建資質企業)。

4 生态加速

另一層面,在筆者看來,浪潮之是以能如此深入資料業務,跟浪潮多年來與各級政府之間形成的互信有很大關系。據筆者了解,浪潮通過了6項可信雲産品認證,是唯一一家通過可信雲安全評測及金牌運維認證的雲服務廠商,在公有雲和私有雲領域也均通過了工信部首批雲計算服務能力評估增強級資質稽核。這些認證,都說明浪潮為什麼能夠成為國家大資料中心建設的擔當。

實際上,浪潮聯合當地政府,在全國已建成北京、濟南、重慶、上海4個核心雲資料中心和28個地市雲資料中心和大資料平台。基于政府資料開放,浪潮還先後與青島、無錫等各地市政府聯合開展資料開放應用創意大賽,推進政務資料資源的社會化開發利用,促進資訊惠民和大衆創新。

政務雲火了,大咖是它?

換句話說,除了傳統政務生态,浪潮還開始搭建資料生态。确實,做雲離不開做生态,因為政務雲的最終目的是惠民,真正的惠民應用一定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以建設大資料創客中心,通過打造資料生态,催生惠民大資料應用,在筆者看來,是政務雲發展的下一階段。

據悉,浪潮已經在沈陽、濟南、江門、西安、 成都等地釋出大資料“雙創”行動計劃,在貴州、北京、沈陽、濟南、青島等地聯合政府開展大資料創客中心建設。這就是所謂的“百城萬客·浪潮大資料雙創行動計劃”——投資100億人民币成立“大資料創新基金”,在全國100個城市建設100個創客中心,規劃成立100個資料所,扶持10000名創客,總共帶動100萬就業,通過生态建設催生大資料創新應用,放到政務雲大資料平台上促進資訊惠民。

在筆者看來,這一遠景與馬雲建構普惠、可持續發展和快樂健康新經濟體的構想異曲同工。

如今,随着國家一體化大資料中心戰略的提出,國務院發文鼓勵國家部委和各地政府向購買雲服務轉變,不僅僅是指采購實體資源服務,更是通過資料聚合,實作業務流程創新,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以,政務雲建設的新階段正在從實體資源的集中,更新到軟硬一體化、資料整合與創新應用,最終實作便民惠民的整體解決方案中。

而浪潮,則提前站到了這一風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