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提起緻遠,筆者總是習慣于把緻遠與用友聯系在一起,把緻遠與OA辦公聯系在一起——曾經的“用友緻遠”、“緻遠OA”是那麼的朗朗上口。但如今,“老徐”宣布,緻遠要改名字了,甚至不再把“軟體”的字樣放在旁邊,而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大寫的“互聯”!

“老徐”不是别人,正是緻遠的創始人——徐石。

筆者跟老徐其實并不很熟識,但每一年總還是要參加一次兩次緻遠的釋出會的,對老徐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老徐的激情和豪情!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緻遠互聯董事長徐石是個富有激情和情懷的企業家

“再過15年,緻遠一定會把大會開到鳥巢的萬人體育場裡!”老徐的豪情依舊,在他的計劃中,這一次更名“緻遠互聯”的新三年戰略釋出會放在鳥巢一隅,就是下一個騰飛的起點。

确實,緻遠軟體更名為“緻遠互聯”,一定是有大事要發生了!

 變革 

“我現在關注三個核心問題。”老徐直截了當,“第一個問題是我關注的我們産品體系及商業模式的變革,因為這是根;第二個問題是希望我們企業能夠建立起高效的端到端打通的機制;第三個問題是在适當的時間引進資本,支援我們提升産品、打造生态、資源整合、助力實作從産品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的轉型更新,最終成為生态型公司,成為受人尊敬的卓越企業。”

說白了,産品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就是要改變過去的路徑,就是要轉型和更新。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緻遠互聯更名更标儀式:從緻遠軟體到緻遠互聯

很明顯,老徐要換個活法了,因為他已經看到今天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不僅給整個業界,也給全行業客戶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去“軟體”而入“互聯”,絕對沒有走回頭路的可能。

為此,老徐做了三件大事。

 引進資本 

在筆者看來,老徐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引進資金,來支撐緻遠産品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但引進資本,也就意味着緻遠再也不能偏安一隅,而是要直面網際網路的沖擊,甚至擁抱網際網路。

雖然緻遠在2014年以後,也更注重于“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邏輯,引入了很多阿米巴管理思路,逐漸把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思維引入其中,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作“全員參與經營”;但是今天在雲環境下,一方面企業希望能夠更加自主而靈活地調配自身的管理流程,同時又希望能夠快速複制行業内的先進管理經驗,這時候,緻遠一家就無法包打天下,而是簡化以往的重應用思維邏輯,從一家軟體企業轉型成為一家企業網際網路平台型供應商。

這樣的轉身,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都是巨大的挑戰。而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進資本,加速轉身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輪近兩億元融資,緻遠的三家投資方都是企業網際網路領域的老江湖:無論是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張震、正和島投資總裁&創始合夥人陳裡還是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夥人彭志強,都在業界久負盛名。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從左至右:張震、彭志強、陳裡和緻遠互聯董事長兼總裁徐石

 搭班子 

引入資本的同時,老徐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搭班子。

說白了,21世紀最寶貴的還是人才。沒有錢,要想快速發展就很難;有了錢,沒有人也不行。更何況,今天在網際網路BAT巨頭瘋狂招攬人才的當下,有錢都不一定能請到合适的人。

沒承想,這合适的人才還真就給老徐等到了——前用友股份執行總裁、用友優普總裁向奇漢在會上正式宣布加盟緻遠互聯,擔任緻遠互聯執行總裁。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徐石宣布前用友執行總裁向奇漢加盟,出任緻遠互聯執行總裁

了解用友的人都知道,向奇漢這些年在用友雖然位高權重,但幹的全是苦力活。轉型的重任落在肩上,隻有身先士卒——無論是“平台化發展,産業鍊共赢”,還是優普進軍企業網際網路,用友超客純網際網路模式試水,都是老向沖鋒在前,其能力在業界可謂有口皆碑。

在筆者看來,向奇漢團隊超強的執行力,也是用友轉型企業網際網路取得初步成功的重要法寶。而今,向奇漢竟然隻身一人,為了實作自身新的價值,得到了用友董事長王文京的支援,投身協同管理,成就緻遠互聯,其勇氣、人品和氣度都令人欽佩。

除了請來向奇漢出任緻遠互聯執行總裁,分管營銷體系和市場體系,老徐還欽點了四大金剛,分别是負責V5協同管理平台的見習副總裁譚敏鋒、負責移動與應用平台事業部的見習副總裁毛凱、負責formtalk PaaS平台的副總裁李平和負責政務事業部的緻遠老将——副總裁胡守雲。

實際上,四位都是産品技術出身,從這裡也能夠看出緻遠的用人模式是産品經理式的,符合網際網路企業的産品開發管理邏輯。而向奇漢則繼續發揮他的特長和能力,接下來馬上親自奔赴一線,從全國巡展關鍵坐标——上海開始巡回演講,接觸客戶和合作夥伴。

 定戰略 

“緻遠互聯的新三年戰略,更強調的是賦能,不僅對員工,也對客戶和夥伴。”向奇漢解釋說,“要推動我們的業務,快速走入客戶,走入夥伴,當然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依靠整個體系的力量,在業務快速推動過程當中、把力量傳遞到客戶和夥伴當中。”

具體而言,緻遠互聯的新三年戰略,将以專業、開放、智能的“協同+”平台,從産品型公司轉型更新為平台型公司,而最終成為生态型公司,在協同管理軟體私有雲服務方面聚焦提升競争力,重點突破業務管理定制分享平台服務以及協同PaaS雲服務,并實作“标準産品+定制應用+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的創新。

引資、招人、更名,緻遠真的是在憋大招嗎?

徐石認為,今天協同管理軟體必須積極擁抱新技術,無論雲計算、大資料,還是移動互聯和AI技術,都可以支撐協同大量的應用場景,并為客戶帶來協同互聯的“新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筆者的了解,緻遠互聯在此前已經建構了基礎的協同應用平台體系,類似于用友的iUAP,但又更符合協同互聯的特點,為緻遠互聯後續的轉型更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緻遠的平台分為CTP技術平台、CMP移動平台、CIP內建平台和CAP可視化業務應用平台等4大平台。”緻遠互聯研發進階副總裁楊祉雄介紹說,特别是CAP可視化業務應用平台注重開放給客戶,讓客戶能夠做到無代碼定制,可以幫助業務人員自動生成子系統、跨表業務觸發,比如CRM審批可以跳到協同裡面來審,把後端資料完全打通,建構協同互聯從門戶到流程到資料的平台,而這,也是協同最大的優勢之一。

有了這樣的技術平台基礎,緻遠互聯的下一步就是把原來響應式的産品,适應企業網際網路的規律,變成一個更加開放、互動的架構,從内部的協作變成開放協作,讓所有的客戶、夥伴,讓整個生态都可以參與到互動研發中來。

我想,緻遠互聯的更名,讓所有緻遠人對未來的戰略目标有了更加清晰和直覺的認識。因為随着企業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協同應用場景已經發生變化,協同的人員範圍從組織内部協同延展至産業鍊協同,從組織間的協同延展到社會化的協同。

這個時候,人工智能(AI)與協同管理的結合,或許會通過所謂“智慧工作流”在深層次上實作工作及部分決策的自動化、智能化;與此同時,大資料技術運用于工作行為資料分析,通過對個人群組織沉澱的工作行為資料分析,可形成個人群組織高效協同工作的最佳模型及範式解決個人群組織營運中存在的問題;協同管理之共享經濟模式的建立,也讓每一個個人群組織在企業經營中都有高價值的管理實踐經驗與方法,複制和共享這些經驗和模式。

 寫在最後 

還記得筆者在幾年前的一次小範圍緻遠溝通會上,就與緻遠的高管團隊談到過網際網路式的研發模型:快速疊代、實時回報客戶需求。因為在筆者看來,研發模式是所有企業網際網路轉型戰略執行的關鍵。

而今,緻遠互聯不僅走出了這一步,而且還在平台建構、社會化協同、生态聚合與營銷互動等所有企業網際網路轉型的關鍵環節投入重兵,引入了資本和人才強援。

在筆者看來,老徐的緻遠互聯新三年戰略,不僅僅是激情澎湃,更是一次有血有肉、有戰略有執行的轉型變革之旅的開始。祝福緻遠互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