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aster橫掃圍棋界的背後,未來已來

最近幾天,大師Master連勝中日韓圍棋頂尖高手50多場,讓人工智能再一次成為普通老百姓街頭巷尾的談資。

其實對于筆者來說,整個2016年科技行業最為震撼的一件事,同樣莫過于AlphaGo戰勝李世石。因為很顯然,機器學習得益于雲計算,不僅學習效率遠超人類,而且學習成本也更加低廉。

這樣引出的一個後果是,除了極少數精英,絕大多數人類不願再自己動腦思考問題,反而越來越依賴機器。

Master橫掃圍棋界的背後,未來已來

 1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網約車。

筆者有次網約車從機場回家,司機問要不要導航,筆者自己從家到機場這段路不知開過多少次,是以顯然沒這個必要——簡單把西四環的一座立交橋告訴司機,就開始低頭看微信。

沒想到,司機上了二環,居然不知道從哪個出口出來,就這樣,直到錯過了原本應該往西四環方向的最佳出口。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司機開網約車也好幾年了,卻一直以導航為生,對二環、三環、四環上的主要立交橋,幾乎都不清楚方位。

人越來越依賴機器,已經是現實。那麼未來,人類成為機器的傀儡,成為人工智能的傀儡,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這事情細思極恐,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更願意把這個當成科幻,說笑一下而已。

沒想到,後來又有一件事,讓筆者愈發對人工智能感到恐懼。

 2 

一次偶然,筆者坐飛機,翻來翻去,發現一部2016年的美國紀錄片——Lo And Behold,Reveriesof the Connected World。翻譯成中文叫做“你瞧,網絡世界的幻想”。

因為這部片子并不是什麼美國大片,估計看過的人極少。但是,這部片子的牛逼之處在于,它真實再現了網際網路從科學實驗室的寵物,到最終成為每個人、每家企業、每個行業乃至于整個人類的未來核心和基礎的邏輯。

沒錯,“網際網路+”抑或是“+網際網路”來了!

不過網際網路+對于科學家而言,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其實是純學術的,非常單純,更多是從科學實驗室的角度去假設。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今天網際網路誕生的源頭,是連接配接大學和大學——最初是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與北面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進行聯網。加州大學這邊一邊通過網絡,發送“log”這三個字母,一邊還打電話給對方,跟進整個進展。很顯然,這時的網際網路的邏輯是,通信雙方是互信的雙方。完全不會涉及到今天網際網路上的各種安全問題。

然而企業是逐利的,企業家思考問題會更現實,也更具有社會理性——比如影片中,Tesla創始人Elon Musk就已經在考慮,如何給人類安排一個避難空間和世外桃源,以防将來機器主宰整個地球。

 “即使機器的意圖很善良,也可能會造成壞的結果。”Musk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性,“如果你是一位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的經理,願望是人工智能最大化你的投資價值,但是人工智能可能判斷最佳的方式就是做空客戶的股票,甚至做多國防股票,然後發動戰争。”

Musk的意思很直白,也很容易了解,就是人工智能不可控的原因是我們無法跟上他的思維,而他又不受人類道德限制——即便人類為機器設定了基本的道德規則,但對于人工智能來說,鑽法律和道德的漏洞,實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3 

其實李世石輸給AiphaGo、中日韓頂尖高手包括柯潔、聶衛平輸給Master就是典型——因為AiphaGo和Master有很多緻勝招,都是人類棋譜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人類幾千年的圍棋實踐,在人類列為“臭棋”的一招,很可能在AlphaGo、在Master看來,還有無窮的變化,能演變成好棋,這是因為AlphaGo、Master的計算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遠超人類。

于是乎,問題來了,人類永遠無法得知機器的下一步是什麼,進而無法限制人工智能,就如同無法事先判斷網約車是否該限制,無法提前制定相應的對策和法律法規。大家隻能相信,網約車或者叫做分時租車、分時租賃的初衷都是最大化利用社會閑置資源。但是商業的競争邏輯就是拼個你死我活,商業模式設計的安全性和道德底線,總是會滞後。

以此類推,對于人工智能未來自動進化而産生的問題,法律同樣滞後,而這種滞後,對于遠超人類學習速度的人工智能來說,或許就再沒有機會加以限制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因為,在雲計算的世界裡,未來是軟體定義一切。未來一個雲計算使用者,不需要再了解伺服器、磁盤陣列、交換機、防火牆這些硬體裝置,隻需要知道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服務就好了。

“VMware的技術開發的思路是沿着SAS、NAS、虛拟化的一套路線來走的,是把計算、存儲、Hypervisor等元件攢在一起。”Nutanix總裁Sudheesh Nair有一句話讓筆者印象深刻,“實際上,隻有内部有機融合的架構,才能使得整個雲服務的堆棧實作自動化。這就是AWS、Nutanix的開發路徑。”

 4 

如今,Nutanix已經搞定了計算與存儲的融合——超融合架構,開始進入到軟體定義網絡時代。青雲也一樣,甚至已經基于全閃存架構和微服務架構推出了自己的SDN 2.0和SDS 2.0。

“IaaS 基本上四位一體全覆寫後,路已經比較清晰了。PaaS 層開始變得關鍵,因為太多開發者和甲方已經沒有耐性停留在作業系統層面這塊。”青雲創始人兼CEO黃允松近期在他的一篇《關于雲計算未來的三個預測》的署名文章裡表示。

這裡要說明的是,黃允松所說的IaaS四位一體,指的就是IaaS層四大件——伺服器、存儲、網絡、安全的四位一體的融合。

當然,在筆者看來,今天說四位一體還有些早,因為業界剛剛把計算和存儲的軟體定義搞定,SDN正處于關鍵期——SDN還有一個新的分支SDN-WAN,即軟體定義的骨幹網;而安全,則遠未成熟。

實際上,物聯網、移動互聯,也包括人工智能,都對今天的網絡、安全形成極大的挑戰。

 5 

2017年新年伊始,Master就橫掃圍棋界,給人類來了當頭一棒。

人們不禁要懷疑,自身的價值何在?最起碼,機器把人的工作都幹了,大多數人是不是會失業,已經成為老百姓新年開始思考的新問題。

或許,人類存在的意義就是創新。重複的工作,未來很可能是機器來完成的。

“今天的智能制造,不僅僅是自動化,工業4.0的核心技術,我認為應該是基于工業大資料的工業網際網路。”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舉例說,比如制造業生産出來的每一個産品加載了傳感器,都有屬于自己的“心電圖”,一旦心電圖出了問題,就證明機器出了問題。

當然,這些“心電圖”的基礎是物聯網、大資料,是能夠低成本存儲這些資料并進行計算分析的雲計算;而更高階的意義,則在于機器也被賦予了生命。

無論如何,這些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在2016年已經變為現實。對于已經開始成為各行各業發展核心工具的IT産業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

展望2017年,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供給側”改革,在IT層面其實就是雲計算的變革、人工智能的變革。對于企業來說,要看現在,更要看未來——要提前布局,并驅動轉型。

因為,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