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基建下的智能安防:緣何在科技探索的道路越來越“複雜化”?

時至今日,安防行業的邊界在不斷消融,場景的擴充、技術的跨界、資源的調配等等都在使其發展成為一個全生态的現代化概念。

此前,“新基建”一詞在不同領域破圈走紅,而覆寫面包括5G、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多個新基建領域的智能安防也順勢成為時下熱點,備受關注。

未來,這項肩負社會安全保障的工作——智能安防将在“新基建”的推動下走向何處,以何種形态走向市場和社會?值得思考,也值得讨論。

為此,“智能相對論”順着這個思路,向目前安防領域的多家品牌企業進行咨詢交流,期望在産業之内看到社會安防的未來走向。

01“今年的安防市場很複雜”

王勝傑(化名)任職于國内某一線安防企業,主要負責市場方面的工作。雖然,公司已經是國内安防市場的數一數二的知名品牌,但深處市場一線的王勝傑不敢松懈,始終保持着一種警覺的狀态在工作,每天都将拜訪客戶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今年的市場很複雜。”這是王勝傑對目前安防行業的總體描述。

以“複雜”一詞來做概括有些模糊,事實上,當某一個行業或市場成長到一定體量,必然會走向複雜化,無法避免。

安防領域當然不會例外,特别是近幾年來,随着智能視訊化技術的發展和智慧城市規劃需求的增長,安防行業已然被推上了更高、更快的發展階段,複雜化是常态。

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安防企業年總收入達到6016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7%,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持續領跑全球市場。

新基建下的智能安防:緣何在科技探索的道路越來越“複雜化”?

在市場格局方面,以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為第一梯隊領跑,而後便是約為3萬家大小企業(參考2017年公開資料)的混戰,競争之下更見市場複雜性。

 “本來競争就激烈,今年又受疫情影響,市場更不好做了,肯定得勤快點跑客戶,争取趕在同行之前拿下。然後就是,整個(安防)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了,雖然在外界看來,這個行業在保持增長,但在我們看來,市場總量增長的同時,參與競争的同行也更多了。” 王勝傑告訴“智能相對論”。

一方面是疫情沖擊下的大環境衰退,一方面是行業增長所帶來的競争激化,環境下行與市場上升的拉鋸之中,整體安防市場的“複雜化”也愈發顯露。

02科技接管“安全”的時代,複雜的不隻是市場

另一方面,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把視角從市場層面跳出,縱觀整個行業,在這個科技與社會不斷加速發展的時代,安防的邊界在不斷擴充,面臨諸多多元化與緊迫性的場景需求,“複雜化”注定會是整個行業從研發端到市場端的挑戰。

事實上,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期間,深蘭科技對此的認知尤為深刻。

 “當時,市場上隻有基于紅外技術的體溫檢測儀(需要人注視螢幕)和基于光學鏡頭的監控攝像頭(部分有AI檢測),還沒有一款能夠把紅外和AI監控結合并加上自動跟蹤功能,完成長時間、遠距離,持續跟蹤的多功能裝置。”

深蘭科技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疫情的沖擊之下,疫情防控需要與安防管理相結合,單靠人工檢測是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的,隻能寄望于科技的力量,AI再次被推上防疫一線,智能安防也面臨着大考。

當時深蘭科技便緊急組織研發團隊,在熱成像火災探測器的基礎上,研發了一款AI熱感視覺行為監控系統—貓頭鷹,用于人流密集的重點區域人體測溫。

新基建下的智能安防:緣何在科技探索的道路越來越“複雜化”?

這或許隻是深蘭科技一個企業在智能安防某個場景中的實踐,但其中也反映出一個越來越明确的信号和趨勢——随着AI、5G、大資料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正在逐漸的接管我們社會生活的各種安全場景,科技企業的業務跨界和安防企業的技術布局更是常态。

2019年,華為重磅釋出全新的智能安防品牌“Huawei HoloSens”,并于今年3月進而釋出對應的中文品牌“華為好望”,華為進軍智能安防領域的意願極其強烈,全面阻擊安防市場的戰略布局正在展開。

另一方面,安防巨頭海康威視也在近年來愈發堅定科研路徑,在近十年來接連開始深度學習的技術布局、成立海康威視研究院,推出Hikvision AI Cloud,逐漸積累和摸索出自家一整套的技術體系,成為支撐未來發展的關鍵優勢。

新基建下的智能安防:緣何在科技探索的道路越來越“複雜化”?

盡管,智能安防在目前的市場表現或社會回報中依舊受到不少的質疑和猜忌,但依舊堅定的成為各大品牌企業錨定的發展方向,從“傳統安防”到“智能安防”的進階是必然。

為此,新興技術的加碼也使得智能安防在這場“新基建”的風口下進而走紅,受到多方品牌和市場的關注。

03新基建之下,智能安防将以什麼樣的姿态繼續發展?

“其實,我們并不希望把自己局限在安防行業,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城市圖像感覺與大資料中心企業」。”千視通副總經理王景輝對智能安防的新基建有着自己的了解。

正如“智能相對論”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如今安防行業的邊界在不斷消融,逐漸在形成一個全生态的現代化概念。

行業如此,企業的定位也在轉型,在新基建的風口之下,未來的智能安防将如何發展——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如何了解新基建背後的社會含義,以及安防現在的發展。

“新基建再次被推上熱搜,其中反映的一方面,也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社會轉型問題。從此次疫情來看,目前的發展需要我們對社會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那麼可踐行的方式便是數字化之下的量化管理路徑。”

對此,王景輝從安防企業的視角做出更加細緻的判斷。那麼,智能安防背後所承載的實際上也正是社會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期望。

是以,當我們跳脫出「智慧安防」領域,将視角看向站位相近,而布局更廣的「智慧城市」領域,可以發現,國内所熟知的科技大企業阿裡、騰訊、京東、華為、百度等等都在行動。

那麼,回到智能安防的細分領域,如果其承載着未來社會的期望,當下我們又将以什麼樣的思路去看待它在新基建風口之下的發展?

對此,常年身處行業一線的千視通副總經理王景輝向“智能相對論”提供兩個思考方向。

其一,比起「新基建」,安防資料的「全應用」更關鍵,在目前可具備優先級。如今,不管是在東部地區,還是中部城市,安防所需要的前端裝置建設已經基本足夠,點位密度可以達到城市需求。

是以,接下來更關鍵的工作應該是如何抓住資料處理轉化産生真正的價值,應用于安防、警務、社會管理等不同的場景。也正是如此,以技術起家的千視通逐漸在實踐中展現出了自家的優勢,更精準、高效的資料捕捉、識别、處理能力使其成功跻身國内安防行業的前列。

新基建下的智能安防:緣何在科技探索的道路越來越“複雜化”?

其二,比起「新基建」,安防裝置的「舊維護」也很重要,不容忽視。基建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中國的安防行業發展多年,之前便已經投入建成了一批前端裝置。但是,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不免出現損壞或老化的問題。

是以,在新基建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維護體系,将新老裝置的維護做起來,保障城市網點的完整性,也是一項值得關注的事情。而這一部分,必然需要政府和企業都參與其中,兩者互相輔助,才能真正的實作。

至此,或許有些意外。

在目前媒體和網絡的宣傳中,我們對“新基建”難免會保有風風火火,一向熱烈的印象,即使在智能安防領域,也不應該例外。

但是,當“智能相對論”在與行業的各方人士進行深入交流和讨論時,不想竟多了一份凝重。當然,這并不是說新基建哪裡不好,正好相反,與大多行業人士的看法一緻,新基建會是未來國内市場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這個機會來臨,影響某個産業時,并非“一鍵加速”的簡單純粹,複雜化的問題必将進一步出現,彼時我們便需要以更加客觀、專業的眼光去審視政府政策與市場機會,才能真正在新基建下迎來增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