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科技企業的技術馳援,看AI“全鍊條”抗疫之戰

“複工”在各地陸續開始,要說誰最緊張,産業聚集、流動人口集中地區的主管職能部門無疑在列。

南京市栖霞區就是如此。

打開地圖,這是南京市重要産業、主要高校的聚集地之一,即将回甯的流動人口很大一部分都流向這裡,巨量人員的資訊核查、安全登記和提醒都成了挑戰。

這時候,AI派上了用場,例如南京市警察局栖霞分局就部署了華為雲、一知智能的“智能語音疫情回訪系統”,通過語音機器人以民警設定的對話内容(如回南京時間等)對轄區暫住人員開展電話核查和提示。

從科技企業的技術馳援,看AI“全鍊條”抗疫之戰

在這裡,AI的介入大大提升了效率、減輕了基層工作壓力,更全面的資訊掌握和宣貫也強化了疫情防控能力。

事實上,“語音機器人”以一頂百式助力排查隻是AI衆多助力抗疫場景之一。日前,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司釋出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疫情”的倡議書,倡議旗幟鮮明地給人工智能産業界吹響了沖鋒号。華為雲等一大批人工智能廠商紛紛響應并積極加入這場抗疫戰争之中,基于前期積累,在較短的時間内開發出專門支援抗疫的各類AI系統、平台和産品。

AI既有科研支撐能力被集中發揮,“效率”的價值貫穿檢測與防控

在一線,AI早已被直覺地展現在大衆面前,而其突出表現就是“效率”。

1、病毒核酸檢測:AI推動原有核酸檢測不斷優化

核酸檢測一直是确診的必備程式,加速核酸檢測的效率尤為重要,很多科技企業都在不斷優化檢測。

1月底,國内基于第三代測序技術的精準醫療公司希望組生物科技宣布完成了基于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全長檢測試劑盒,以及基于納米孔測序技術的宏基因組病原體檢測方法。納米孔測序技術具備實時、長讀長、運作時間短、文庫建構簡單等優勢。宏基因組病原體檢測方法能夠對快速演化的病原體以及其他未知的病原體進行檢測。

從科技企業的技術馳援,看AI“全鍊條”抗疫之戰

而它的使用與華為5G以及華為雲技術團隊的緊密協作密切相關,雲服務與AI技術能力幫助醫院等地點更快速分析得到計算結果,完成病原體的檢測和分析,對那些臨時的或者缺乏相應計算裝置的醫療點更有突出的價值。

2、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膨脹的數字“倒逼”AI醫學影像提速

2月12日,湖北省衛健委官網釋出的最新疫情情況,新增了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病例”的具體數字。2月12日0時-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可以想象,各大定點收治醫院影像科醫師面臨的巨大工作強度和壓力。

從科技企業的技術馳援,看AI“全鍊條”抗疫之戰

疫情期間,各大AI廠商也在AI輔助醫學影像方面尋求突破。例如,華為雲與華中科技大學、藍網科技等合作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該服務基于計算機視覺與醫學影像分析能夠精準診斷新冠肺炎影像的醫生緊缺局面得到緩解,醫生的工作負荷也将大大降低。

新冠肺炎患者肺内病竈多、變化快,短時間内需要多次複查,圖像工作量很大,與龐大的确診數量乘數疊加,使得CT影像的工作壓力幾何式增長,這時候如果有AI輔助,将有效減輕醫生工作複核,提升診斷效率。

從科技企業的技術馳援,看AI“全鍊條”抗疫之戰

在保證準确率的基礎上,效率變得尤為關鍵,這需要AI平台在算力上進行保障,例如華為雲上述影像服務就基于華為自研Ascend(昇騰)系列AI晶片來實作單病例量化結果秒級輸出,進而使得AI+醫生複核的總體效率達到純人工量化評估速度的數十倍。

3、抗病毒藥物研發:AI藥物研發按下加速鍵

AI應用于藥物研發是近幾年的熱門,全球知名的糖尿病藥物廠商丹麥諾和諾德在兩年前就通過上線AI技術大大提升新藥發現的效率。

而在疫情的急迫需求面前,這個熱門被以“特事特辦”的方式按下了加速鍵,也向更多人展示出AI的價值。不久前,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等專家組成聯合攻關團隊,針對新冠肺炎進行了超大規模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工作,目前已經篩選出五種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開放提供相關研究機構和制藥企業進一步藥物研發參考。

AI介入藥物篩選的主要價值是通過計算機模拟(靶向蛋白、小分子化合物等的模組化,從分子動力學層面模拟作用機制)替代人工篩選(需要一種一種情況不停進行試驗、測算),進而大大提升效率,例如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團隊聯合專家教授推出的篩選算法在數小時内完成了過去耗時數月的工作。

除了上述三個層面直接對抗病毒,AI在一線還有其他應用。比如,配送、送藥、巡查、消毒......這些原本必須由醫護人員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交給醫療機器人完成。機器人代替人工提供的全自主免接觸服務,不但避免醫務人員交叉感染,還減輕從業人員的配送負擔。

AI綜合治理能力深化拓展,智能化城市治理走向“治本”

把目光從疫情前線轉移,在防控二線層面,AI有了更多樣化的表現,與城市治理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近日,華為雲聯合貝賽科技,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政府各機關、企業、高校、銀行等客戶免費提供疫情智能分析服務,協助客戶快速分析目前疫情情況、掌握相關疫情資訊(咨詢電話:400 690 0531)。這些主體利用AI協助疫情宏觀分析和決策,本身就是城市治理中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各個層面的表現。

而更具體到場景和案例看,這種抗疫“二線”的AI舉動,城市治理的屬性就更為明顯。如果說AI對抗病毒隻是針對單次疫情“治标”,那麼通過AI在城市治理層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顯露出“治本”的一面。

1、群防群控:巨量人口基數催生快速排查機制

在巨量人口基數上,疫情的防控工作會更為嚴峻,而龐大的人口恰恰是城市化的産物。

反過來看,至少在中國超大城市不斷發展、領先全球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建立應對更有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的群防群控體系。探查、溝通到個人等工作現在可以讓AI參與進來。除了南京市警察局栖霞分局案例,類似的例子還有更多。

例如,上海市安喬國際雙語幼稚園的排查工作短時間難以完成所有排查。此外,人工電話還面臨内容同步慢、通知内容完整性難以保證、資料難以統一、彙總等問題。

在AI加持的華為雲智能語音疫情回訪系統支援下,安喬幼稚園一天就完成了與2500位家長的内容标準化的電話溝通。該系統可以支援每小時超過9萬通電話回訪(如有需要,請撥打:400 926 0706)。

事實上,類似的技術,很多AI廠商都在參與,例如百度、科大訊飛也有類似的智能呼叫對話系統,而一些社群性質濃厚的平台也有動作,例如蘇甯開放了E家社群管理平台,基于AI等核心技術進行社群社群管理,收集資訊、健康打卡等。

2、維持生産:突發事件面前AI協同辦公支撐“生産力”

在城市治理中,一套完備的疫情防控體系除了解決疫情,還應該附帶有減少經濟損傷、維持生産的措施。

宏觀政策固然是主要手段,但從微觀層面,協同辦公也不容忽視,起碼,可以對城市生産進行支撐,這其中,帶智能化能力的遠端辦公軟體或者智能工作平台的使用是重要一環。

此前,華為雲WeLink智能工作平台宣布在疫情期間為使用者免費提供視訊會議系統,1000使用者數以下的機關可以線上免費開通,支援100方實時線上會議,并融合健康打卡、視訊會議、即時資訊、郵件、短信、語音、視訊、網盤、移動審批等功能,其内置的AI工作助手小微包含一句話直達找人、找郵件、預定差旅等多種服務。所有技術加持的結果都隻有一個,那就是通過提升工作效率助力企業業務發展。

當然,我們相信這類技術在疫情褪去後同樣會對推動工作效率有着不言而喻的價值。

3、細化公共衛生管理:局部化的智能解決方案成型

由于極強的傳染性,新冠肺炎倒逼了很多針對特定公共衛生情況的智能解決方案更新。

例如,華為雲基于邊緣智能,在智慧園區架構下增加了疫情防控解決方案——口罩智能識别功能,即通過AI技術檢測未佩戴口罩人員的行為,對異常人員進行實時追蹤。

由此,疫情防控園區内無法覆寫、從業人員暴露風險高、漏查等問題被有效解決。

又例如,新冠肺炎病毒要求“不接觸”,大量“非接觸式”業務解決方案的出現,AI也在其中展現了自己的價值。

華為聯合旺龍科技推出無接觸智能乘梯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平台實時管控電梯裝置,使用者可用手機app/微信小程式/藍牙等方式呼叫電梯并自動點亮目的樓層,簡單說,既不用“按”電梯,也解決長時間等電梯的潛在暴露問題。

這種無接觸智能乘梯解決方案,越是高危場景價值就越是明顯,也展現出前沿技術的多樣化開發潛力。

基礎設施屬性凸顯,AI技術開放讓疫情防控也能群策群力

從一線對抗病毒到二線病毒防控,再往深處走,其實AI的價值就回到了它的技術價值本質:作為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

上述很多現實場景和應用可以看作科技企業的一個個AI落地項目,在疫情中發揮價值。而事實上AI的生态開發從來都是一件群策群力的事,更多的參與者共享基礎的能力,并反過來推動基礎能力的提升。

此次疫情期間,華為雲AI推出近300萬次API免費調用計劃,包括文字識别、圖引勤、語音語義、内容稽核等,助力企業共抗疫情。

總而言之,AI能在抗疫的各種場景提供助力,其背後也是AI長期發展的積累。料想疫情過後,AI發展将會加速,更多典型場景将有AI應用落地,更多明星企業或平台将湧現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