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真實點評資料這筆寶貴的資産是必吃榜出現的基礎,大衆點評的基因,是必吃榜成功的必然,也賦予了必吃榜獨特的價值。

7月5日晚上,2019大衆點評必吃榜在廣州地标廣州塔釋出,羅超頻道受邀到現場參加釋出會。巧合的是,一年前的這個時候,《米其林指南廣州 2018》釋出。廣州是美食之都,粵菜是頭部菜系,先後迎來兩大美食榜單釋出不讓人意外。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相對于定位高端的米其林指南而言,強調本地、特色和親民的大衆點評必吃榜與廣州這座城市的美食氣質可能更加契合,廣州的美食走親民路線,最正宗的味道藏在街頭巷尾的排檔市肆裡。

自2017年誕生以來,必吃榜隻用了三年時間就成了中國第一美食榜單,大衆點評必吃榜的成功有很多可供分析的原因,但從大衆點評16年發展曆程來看,也可看見其中的必然性。 

 01 

中國人的第一美食榜單

如果你是一名吃貨,對大衆點評必吃榜應該不會陌生,打開大衆點評App首頁可以看到入口,在美食菜單下篩選餐廳時能夠看到必吃榜标簽,必吃榜“跟着吃、就對了”的口号已深入吃貨心。

跟米其林為代表的“評委制”美食榜單不同,必吃榜基于大衆點評多年來積累的點評大資料生成,它是全國第一個基于使用者點評大資料生成的美食榜單,也是大衆點評第一個官方美食榜單,2017年面世時,王興親臨榜單釋出現場,足見美團點評對這一榜單的重視。

三年後,大衆點評必吃榜已成為使用者找店效率第一的内容形式,大衆點評總經理賈雲在廣州釋出會公布的資料顯示,2018年必吃榜總體流量上漲503%,2018年上榜商戶日均到店簽到數年同比增加74%,浏覽曝光量同比增加681%,人均浏覽次數增長63.6%,越來越多使用者頻繁地檢視榜單,跟着榜單去餐廳消費,使用者“以榜找店”的習慣已被成功培養。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增長還在繼續,賈雲透露預計2019年必吃榜的總體流量增長将達到200%以上。

必吃榜在吃貨中的影響力,直接轉化成了商家的業績提升。資料顯示,2018年必吃榜上榜商戶線上交易總額增長了51%,而餐飲行業平均能夠做到30%的增長都已是非常不錯;必吃榜店均異地流量提升了108%,餐廳服務半徑得到擴大;上榜對商家來說意味着“真金白銀”,同時意味着品牌背書,上榜的連鎖商戶有了更快的開店速度和更高的加盟意向,一些商圈招商甚至會優先考慮必吃榜商家,一些餐廳會在醒目位置張貼對應标志,對于餐廳來說登陸必吃榜已成為一種榮耀。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才三年時間,必吃榜已經得到市場認可,成為行業裡面最有含金量、最受商戶關注的、最有公信力的一個榜單。

 02 

必吃榜如何用三年成事兒?

三年前,大衆點評剛做必吃榜時,很多人并不了解。而三年後,必吃榜已成長為中國第一美食榜單,其中的原因不難找到。

16年前, WEB2.0方興未艾,UGC(使用者創造内容)風靡, “人人點評人人受益”的美食指南網站大衆點評成立,幫助使用者“發現”好餐廳、好去處、好美食,然而越到後面,純UGC點評内容越難滿足使用者發現餐廳的需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五星級餐廳,差距往往十分巨大,大量的餐廳給使用者造成選擇困難症,榜單則能有效地降低使用者決策成本。

大衆點評需要榜單,關鍵是看怎麼做。

美食榜單發展成熟,米其林有百年曆史,然其定位高端,距離中國消費者有點遠,大衆點評必吃榜定位親民、本地和日常,填補了市場空白。大衆點評專注服務中國消費者,更加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消費理念和餐廳偏好,必吃榜是真正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美食榜單”。大衆點評必吃榜生于網際網路更加符合使用者習慣——意識到網際網路的重要性,2018年,米其林廣州指南釋出時與微信戰略合作。

更重要的是,大衆點評必吃榜采取大資料的生成模式:不聘請一個專業評委,而是基于多年來積累的海量點評大資料而生成,使用者的點評成為影響商戶是否上榜的核心因素,這種模式好處明顯。

一個是更權重威、中立和客觀,“資料會說話”,人工評選難免主觀,“衆口難調”的問題要解決就要用“衆口評選”,大家覺得好,才是真的好。一個是評選粒度更加細化、全面和持續。評委榜單本質是“抽查”,點評大資料相當于有全國評委不間斷對商家長期跟蹤,不斷點菜,點評資料反映出餐廳長期、真實和穩定的水準。

本質上,大衆點評必吃榜是用“反權威”的榜單模式實作了一種“大衆權威”。

大衆點評不隻是簡單地将點評資料進行一個直接排序,而是基于一套嚴謹的資料模型,結合大資料技術深挖得出榜單,這套資料模型涵蓋餐廳點評、使用者畫像、城市偏好諸多元度。

舉個例子,相對于一些榜單關注環境、服務而言,大衆點評必吃榜最重要的評選标注是“口味”, 在做必吃榜前美團點評做過小範圍使用者調研,結果顯示,在吃這件事情上,口味是使用者最在乎的次元,尤其對于中餐來說,好吃就是硬道理,是以隻有口味分高且穩定的餐廳才有機會上榜。

再舉個例子,大衆點評必吃榜資料模型中,使用者畫像很重要。使用者是本地還是異地,使用者的消費水準高低,使用者是否挑剔,都會作為參考被分到不同組内。大衆點評産品總監、必系列榜單負責人黃濤透露:“一個餐廳隻有在不同分組畫像使用者裡面都能夠做到比較好的水準,我們才認為這個餐廳是具有真正的大衆屬性,并且具有真正特色的屬性,它能夠讓所有人滿意。”

大衆點評必吃榜團隊三年來在做的就是不斷優化這套标準,再将2億多條點評資料拿過來跑,最終将點評資料“翻譯”成榜單輸出。

榜單的内涵也在不斷豐富,2018年引入必吃菜,2019年引入必吃街,使用者尋找美食的場景更加豐富,用賈雲的話說是關于吃的“縱向做深”,點是店、線是菜,面是街,未來還可以向區、城延伸。但不論是必吃店、必吃菜、必吃街,必吃榜的基石都是點評大資料。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盡管行業出現了一些“大資料美食榜單”,但因為資料上沒有優勢,很難超越必吃榜,比如知名的法國La Liste,其基于來自全球各地超過200份美食指南和美食評論網站的大資料生成榜單,當然也包括大衆點評。然而,基于爬蟲擷取的公開資料很難做好資料挖掘,它可以看到使用者的點評資料,卻很難知道一個使用者是否挑剔、消費水準、消費場景。 

對16年來積累的點評大資料充分挖掘,成為點評必吃榜成功的核心原因。

大衆點評必吃榜在餐飲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上榜成為很多商戶的目标,然而上榜并不容易, 2017年第一屆必吃榜,大衆點評從全國766萬餘家餐飲商戶中最終選擇了869家商戶,上榜比例隻有1/8817, 2019年必吃榜擴充至全球50城,中國有1463家必吃餐廳上榜,依然是“萬裡挑一”。

即便是曾經上榜的餐廳,也難以保證下一年能夠繼續上榜,黃濤透露,每年隻有30%多的商戶能夠連續上榜,三年連續上榜的商戶隻有47家,近70%的淘汰率讓這份榜單成為真正的“優中選優”,大有一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

很多商戶将登陸必吃榜成為一大經營目标。在百度搜尋輸入“必吃榜”,關聯搜尋最多的一類是“徐州必吃榜”“寶安區粵菜必吃榜”這類使用者搜尋,其外還有“怎麼上大衆點評必吃榜”“必吃榜從業人員聯系方式”,一些商戶希望找到上榜的秘訣或者捷徑,然而對應的搜尋都沒有答案。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大衆點評基于海量大資料和一套資料标準而生成,大資料在黑盒子裡,資料标準在明面,商家要想要上榜,唯有精益求精,收獲更多大衆真實點評,給上榜添磚加瓦,沒有捷徑和秘訣。

依然有商戶依然想走捷徑,黃濤透露現在外面有很多商戶希望以30-50萬的費用上榜,甚至有公司在外面招搖撞騙以100萬價格“出售”上榜資格,商戶上榜動機太強,大衆點評不得不成立一個安全委員會防止内部腐敗,守護榜單的公信力。

必吃榜影響力越大,維護中立權威就越難,截至目前,大衆點評做到了。

生于網際網路的基因、面向中國消費者而生、親民的差異化定位、大資料榜單的獨特模式以及對公信力的維護是必吃榜成功的核心原因,結合大衆點評16年發展曆史,則可以找到其中必然性。

 03 

為什麼說必吃榜是一種必然?

16年前,大衆點評成立的初心就是要幫助使用者發現好餐廳,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關于“吃”的需求。

多年來,大衆點評經曆了多次轉型。2012年大衆點評移動使用者突破4000萬,移動流量首次超過PC,标志着其成功從網站轉型到App;接着又從内容到服務延伸,不斷整合團購、外賣、支付、優惠、訂座、代訂座(國外餐廳)等服務,實作從資訊到服務的閉環;4G時代,大衆點評積極擁抱資訊流等新的資訊擷取模式,上線視訊點評、資訊流和社群等産品,2017年必吃榜推出,大衆點評不斷在UGC點評平台基礎上延伸多樣化内容形式,一站式滿足使用者不同場景下關于“吃”的需求。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初心和價值,不論是16年來對UGC點評資料的悉心維護,還是2017年出現的必吃榜,大衆點評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使用者發現好的美食,這與美團點評整個公司“Eat Better, Live Better”(“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很吻合。

在2017年必吃榜誕生時,美團點評CEO王興就表示“美團點評從成立至今做了很多事情,但一切的事情回歸到吃上”,當時王興說“希望發揮美團點評基于6億使用者沉澱的大資料優勢,将大衆點評必吃榜打造成為中國最權威的美食指南,幫助更多使用者吃得更好。”後來王興又表示,做美食榜單美團點評有三個最獨特的東西:“有愛、有投入、有耐心”。

大衆點評必吃榜的必然

正是因為此,必吃榜才會出現,美團點評才會投入大量資源來死磕一個榜單。

堅持三年下來,大衆點評必吃榜高速增長,在全世界範圍内成為大資料美食榜單的标杆。關于如何商業化,賈雲明确對羅超頻道表示:“必吃榜不會商業化”,美團點評将必吃榜當成投入型業務,這個榜單不會掙錢,不會跟商戶合作,商戶是否合作也不會對榜單有任何影響。雖然這個榜單才做三年,但美團點評已決定要将其當成一個五年、十年的長期事業經營下去,給餐飲行業形成正向影響。

美團點評有這樣的決定不讓人意外,美團點評團隊以及其使用者都有一個共同特質:“愛吃”,包括王興本人。在釋出第一屆榜單時,王興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半年吃到30家必吃餐廳”的小目标。中國人愛吃的特性也給美團點評的整體業務奠定了基礎,高頻的吃是美團點評T型戰略的入口。

愛吃的使用者是美團點評的基礎,6億使用者産生的2億餘條真實使用者評價則是大衆點評的核心資産,早在2015年,大衆點評的點評資料就已超過美國版“大衆點評”Yelp,成為世界最大美食點評平台。在美團點評上,使用者點評資料跟“黃金”一樣珍貴,平台不會幹擾使用者真實點評,同時對虛假、惡意和商業評論保持高壓打擊态勢,維護客觀、中立和真實的點評環境,這跟必吃榜堅持不合作的價值觀是一樣的,也跟美團整體的“長期主義”一脈相承:如果短視就會賺今天的錢,進而損害使用者/商家利益,美團點評将平台長期價值放在第一位,關注使用者體驗和商戶長期利益。 

在獨特的點評社群氛圍下,大衆點評還在不斷産生着大量的點評資料,覆寫更多市場、更多餐廳、更多地點,成為人們發現好地方的平台,必吃榜也延伸出更多内涵,2019年起,大衆點評連續推出必逛榜、必住榜、必玩榜,“必系列”榜單已覆寫吃逛玩住四大領域。

回望整個美團點評的發展曆程都能看到,正是因為有了“吃”,才有了美團點評後來發生的一切故事,才有了今天市值高達511億美元的生活服務巨頭。

誰又能想到,一個關于“吃”的樸素初心,能夠幹這麼大的事兒,做這麼多年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