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這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身為老男孩的教學負責人,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起我的關注,

花時間看了各路人士的回答,

我了個去,盡是對教育訓練機構排山倒海的謾罵聲,

負面評價不勝枚舉,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看完久久不能釋懷,心裡堵的慌,

又委屈又氣憤又無奈,

委屈的是自己辛苦為之奮鬥的事業在别人眼裡成了騙人的行當,

氣憤的是太多無良同行們為了短期利益把行業做臭了,

無奈的是連少量的認真做事情的人也要跟着背負罵名。

冷靜下來後,我想寫一篇回答為教育訓練機構正名,但想來想去,

覺得無論我如何辯解還是有人在認真做教育等blablabla類的言辭,

在那些被教育訓練機構出來的學生通過包裝假履歷坑了的公司面前,

在那些被無良教育訓練機構通過招轉(招聘名義轉招生)騙了的學生面前,

我的辯解顯的毫無意義,

我為教育訓練機構的正名正好把我自己變成了那些無良機構的同謀,

這個行業就是被糟蹋啦,都他媽2018年了,IT教育訓練行業還到處存在着卑劣的坑蒙拐騙,

就應該被唾棄,操。

講真,我并不是通過這個問題才得知教育訓練機構名聲不好的,

畢竟幹這行不是一天兩天了,行業中的各種作案手段自是門兒清,

早就知道某行業老大一直大量通過招轉招生,

早就知道某知名大機構的每個畢業生出來都包裝成2年工作經驗,

早就知道某人盡皆知的品牌現在已淪落到連國小沒畢業的人都敢招,

隻不過之前覺得堅持 做好自己就行了,别家機構這樣做下去,口碑越來越差,肯定長久不了。

然而,好幾年過去,那些機構依然屹立不倒,且業務有越做越好之勢。

究其原因,還是廣告打的響+銷售人員忽悠能力強吧。

1年給百度1個億(真的,請自行去看某上市教育訓練機構的财報),就能忽悠到足夠多的小白使用者。

不管什麼人,交錢就招,什麼機構這麼NB可以在四五個月把一個隻有國中學曆的人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程式員呢?但不管,交錢就招,教育訓練機構通過忽悠+過度承諾不設門檻瘋狂招人,教學品質又控制不好,導緻學生畢業後能力根本達不到企業要求,那怎麼辦,沒關系,大不了畢業時包裝履歷嘛。

這樣的故事上演的多了之後,就出現了連鎖反應,

教育訓練機構騙學生——》學生畢業後騙公司——》公司被騙的多了,開始直接過濾掉教育訓練機構畢業的學員——》導緻更多學員找不到工作,隻能認倒黴,到網上去罵教育訓練機構——》負面消息過多,導緻機構招生成本上漲——》隻能投更多廣告招生,增加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導緻學費上漲,且教研成本壓縮——》導緻招不到優秀老師——》導緻教學品質下降——》導緻畢業生品質更差——》更多的企業不想要教育訓練機構出來的人——》死局。

沒錯,這最後會變成一個死局,并且會形成劣币驅逐良币效果。

做為外行的你知道麼?現在IT教育訓練行業平均獲客成本已經到了3000-6000了!!!

接近平均學費(15000-20000)的3分之一啦。注意這隻是獲客成本,還不包括招生人員的提成等。

銷售費用這麼高真的隻是因為競争激烈麼?

扯蛋,明明就是因為整個行業都在被那些垃圾無良同行們承擔着巨大的信任成本 。

繼續這樣下去,獲客成本漲到1萬塊是遲早的事,相當于50%的費用全給了百度啊,呵呵。

試問,如果這樣,即使想認真做教育的機構,哪還有更多的錢做教學研究?哪還有更多的錢招優秀講師?

哪還有更多錢提高教學的硬軟體環境?等着國家撥款麼?呵呵,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想到這個灰暗的前景,讓我感到深深的焦慮。

其實還有一件事,更讓我如鲠在喉,

前些天,因為公司要做新的宣傳冊,你懂的嘛,畢業生就是我們的産品,

希望找一些老學員給個照片,再寫點感言,這樣顯的多真實+有吸引力。

很自然找到一些平時跟我聯系比較多的老學員,結果呢,

有幾個學生很為難,不願意給,說怕洩漏隐私,我說,放心,不會寫真名的,隻寫xx同學,還是不願意,

最後才說出來,說怕讓别人知道自己是教育訓練出來的。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上面2個同學,一個在小米,一個在汽車之家。

我突然間好難過,真的。

難過的不是他們連這點小忙不幫,我難過的是,我們如此含辛茹苦培養出來的好學生,

出去後,竟然不敢跟别人承認自己是教育訓練過的。

我難過的是,我們一起度過的那段艱苦、充實、激情的歲月竟隻能埋在他們心裡不能對别人講。

我難過的是,那些努力學習、提升自已,隻不過借助教育訓練班讓自己成長的更快些的初衷卻造就了别人眼中的低人一等。

這是個多麼操蛋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呀!唉!

這些事讓我覺得瞬間失去了幹這份職業的榮譽感,甚至開始質疑我當初從企業辭職出來做講師是不是正确的選擇?

本來是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本來是一直秉承“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本來是一直堅信“優秀的老師教授知識隻是基本,還要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産生積極正向的影響”

本來是一直跟帶的新老師講,“真正NB的老師,一定是活成了學生心中想活成的樣子。”

我們的講師天天如此拼命工作,到頭來卻發現,所從事的行當竟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我們的學員如此努力的學習,最後出去找工作竟然要靠隐瞞教育訓練經曆+包裝履歷方能得到面試機會。

最後被逼的,我們也要教給學生如何包裝履歷,因為不這樣,可能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或者隻能接受5千的起薪,即使你的技術水準比那些科班畢業的學的還要好。不好意思,包裝2年就可以十幾K一個月,不包裝就工資5千,隻因你是教育訓練出來的,你就處在鄙視鍊的底層。

清晰記得上次在畢業班,教他們包裝履歷,邊講邊覺得自己的形象在崩塌,你老男孩的價值觀呢?不是說Do the right thing麼?這是right thing麼?為人師表卻教别人如何耍詐,呵呵,真是可笑呀。

我當然會自我安慰啦,比如對自己說,你可以堅持讓學生不包裝,你心中是正義了,但代價是學生需要接受比其它機構畢業生低一倍的工資,憑什麼呢?憑什麼你自己的正義堅持卻讓學員買單?是以,别自個在那端着了,至少少包裝點吧,包裝個半年,這樣子也不太過分。

呵呵,于是乎,我們也變成了同謀。

”當正義長久得不到伸張,當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荒謬也就變成真理。“

直到去年5月,我去矽谷參加Google的IO大會,認識一個Uber的工程師,聊起我的職業,他說他老婆就是在美國一家教育訓練機構教育訓練了幾個月,現在TripAdvisor(相當于國内的大衆點評)做開發,并且他自己在Uber的小team裡也有2個是教育訓練出來的,發現技術能力還挺強的,我問,你知道他們是教育訓練出來的?他說對呀,面試時直接說了,我問那你們不會差別對待麼?他說不會呀,隻要具備實際能力,為什麼要在意人家是教育訓練出來的呢,本職工作幹到半路想轉行做IT的人多了去了,這反而是勇敢嘗試新事物的表現呀。

這個事讓我思考,明明是幫人改變、提升的好事,在國内怎麼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呢?

那這個遊戲還玩着有什麼勁呢?

難過、憤慨、無奈、想罵人。

媽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要麼改變,要麼滾蛋,

如果沒人要出來做點什麼,那我來做。

經過很多天的深思及和小夥伴們的讨論,我們決定在目前老男孩教育的基礎上,推出一個新的品牌。

這個品牌要通過行動為教育訓練行業正名,

證明給社會這個行業還是有希望,

證明給無良同行其實不用靠坑蒙拐騙也能招到學生,

證明給學員你們的努力不應該受人質疑,

證明給企業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是可以用的,

證明給自己,我們依然在做一件很崇高偉大的事情。

這個新品牌,我們給他起了名字,叫“騎士計劃”。

“騎士”——騎士(Knight、Cavalier) 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号用于表示一個社會階層。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征,

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

我們會對入學門檻進行嚴格的設定,

我們會派出老男孩最牛逼的講師任教,

我們會對教學過程嚴格的把控,

總之,一切按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最高标準來執行。

我們希望,每個從“騎士計劃”畢業的學員,都能在履歷上豪不畏懼的寫下“騎士計劃”,

我們希望,每個從“騎士計劃”畢業的學員,除了技術之外,都能收獲面對未來生活的自信、堅毅和勇敢。

當然這件事并不容易,這是一場革命,

一場通過自身進化而推動整體行業變革的革命。

一場把劣币驅逐出這個行業的革命,

毛主席說: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

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我意識到這将會是一場漫長的戰役,

即使勝利了也許都不會有任何的勳章,

也不會有任何人為你驕傲。

是以我能做的就是堅持作戰,

直到環顧四周,我不再是孤身一人時。

再見面時,我願我能以騎士之名,賦予你勇氣。

----------------------

噢 ,這個新品牌,将随老男孩深圳新校區8月首發,符合《騎士計劃》标準的第1個課程《Python全棧開發+人工智能》将在8.1号深圳新校區開班,願你能成為第一批騎士。

ps, 關于這計劃的詳情可以檢視騎士計劃詳情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為什麼很多IT公司不喜歡進過教育訓練機構的人呢?

作者:武沛齊

出處:http://www.cnblogs.com/wupeiqi/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