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與區塊鍊等現象級“風口”不同,AI到現在依然是網際網路上的“當紅炸子雞”,沒有一點風停的迹象。2月,CB Insights釋出全球32家AI獨角獸公司榜單,大多數上榜企業來自于美國和中國,其中美國有17家,中國有10家。中國俨然已成與美國比肩的AI高地。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CB Insights釋出全球32家AI獨角獸公司榜單

我們注意到,位于AI獨角獸榜單中的曠視科技已經是連續兩年上榜,而曠視最近進行了戰略更新,正式将公司的LOGO從Face++改為了Megvii。讓人意外的是,這家AI起家的獨角獸,最近的高頻詞确是“AIoT ”,到底什麼是AIoT?曠視認為,AIoT 是人工智能(AI)與物聯網(IoT)在實際落地應用中的結合,是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的過渡。

從Face++到Megvii,曠視更新擁抱AIoT

而說起曠視科技,關注AI的人都耳熟能詳,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用8年時間成長為全球頂尖AI獨角獸。因為其核心技術是自研視覺感覺算法引擎,是以也被媒體稱為CV(機器視覺)四獸之一。

這家公司為人所知還有一點是屢獲殊榮。資料顯示,曠視在各項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曾多次擊敗Google、Facebook、Microsoft 等國際巨頭,累計攬獲25 項世界技術評測第一,在ECCV 2018 的COCO+Mapillary聯合競賽中,曠視獨攬4 冠,這進一步強化了曠視科技在AI産業的技術上司地位。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曠視召開機器人戰略釋出會

2019年伊始,曠視科技在北京舉辦了機器人戰略釋出會,同時宣布将企業Logo從“Face++曠視”更新為“Megvii曠視”,此外業務戰略從技術和場景兩個方向雙更新:首先,在技術方面從人臉識别平台Face++更新為系統化AI算法引擎Brain++;在場景方面則從城市管理、物流、零售、地産、手機、金融等垂直場景更新為以城市傳感器為核心的城市大腦、以手機為核心的個人生活大腦與以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零售為核心的供應鍊大腦三大IoT場景業務群。

具體來說,曠視科技将建構一個覆寫各個商業領域的AIoT作業系統,即AI+IoT作業系統,圍繞核心算法能力幫助實體世界的人、物和場數字化,給IoT各種場景提供底層基礎設施,最終實作“建構驅動百億台智能裝置的物聯網生态系統”的願景。

作為一家機器視覺技術起家且在這一核心技術領域深耕8年的玩家,曠視科技一夜之間抛出“AIoT作業系統”的宏圖大略,不讓人意外。就整個行業而言,AI與IoT的關系就是不可分割的連體嬰,做AI就要布局IoT,反之亦然。曠視科技此舉是擁抱AIoT的趨勢,整個AI産業都應該及早意識到這一點雙管齊下布局。基于核心能力和場景積累,曠視科技也将在AIoT世界扮演關鍵角色。

AI與IoT結合越來越緊密

AIoT不是陌生概念。

早在2017年行業就有這一說法,與此同時ABCI(AI、大資料、雲計算和IoT)的說法也甚嚣塵上。總的來說,都是在說AI與IoT的結合。不過,AIoT成為熱詞則是最近幾個月的事情。

2月20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作為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同時将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最近,為了AIoT戰略更快速推進,小米成立人工智能部、大資料部、雲平台部,均直接向雷軍彙報。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2018年12月26日,華為在深圳坂田基地正式公開了自家的AIoT戰略,同時專門負責AIoT研發工作的方舟實驗室也宣布啟用,華為将從入口、連接配接、生态三個層面去建構産品生态,并以“HiLink+HiAi”作為支撐産品生态的技術使能。

2018年12月4日,在京東IoT戰略釋出會上,京東推出了全新科技品牌“京魚座”,原有IoT業務整合更新為小京魚AIoT生态,通過軟硬一體的方式,向行業合作夥伴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

即便是沒有明确要做AIoT的阿裡和百度,也不約而同地在AIoT上馬不停蹄地布局:戰略押注AI的百度正在小度智能硬體、DuerOS、Apollo智能駕駛平台和IoT邊緣計算上頻繁出招,均是瞄準IoT場景;阿裡巴巴在去年啟動IoT戰略,将其定位為公司繼電商、金融、物流和雲計算後的“第五戰略”,此前阿裡在AI上已經走出很遠,釋出多個産業ET大腦,投資曠視科技等AI獨角獸,就是例證。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AIoT不讓人意外,因為5G來了。2019年是5G商用元年,雖然短時間内因為組網時間要求和産業鍊成長曲線距離消費者還有距離,但2020年5G變為現實卻已成為必然。

羅超頻道(微信:luochaotmt)日前在巴塞羅那參加世界移動通信展MWC,最大體會就是無處不在的5G,每家參展商都在談5G,5G已為時不遠,而所有參展者講5G都離不開IoT,甚至可以說,5G最大的受益者不再是智能手機産業,而是IoT。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5G除了高帶寬外,另外兩個特征就是低延時和高容量,前者可以滿足自動駕駛等低延時IoT場景,實作雲端、邊緣和終端實時互聯;後者意味着5G在同樣的成本下可以連接配接更多裝置。據IDC研究,2017年,全球IoT裝置數達到了84億台,2020年預計将突破208億台,包括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網際網路汽車等多個智能終端,市場規模将達到千億美金以上。如此衆多的裝置,隻有5G才能承載。如此龐大的市場,各路玩家紛紛湧入。

IoT與AI天生一對。

一方面,智能家居、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城市等IoT場景中海量的傳感器将給AI時時刻刻收集海量資料,而資料正是AI的基礎。

另一方面,AI技術要走出實驗室就要找場景落地,IoT需要裝置智能感覺環境、使用者和場景進行智能決策,這背後離不開AI技術,比如智能城市要感覺交通,比如智能物流要識别包裹,再比如智能手機要感覺使用者,如人臉識别、語音輸入、手勢控制等,這都需要AI技術,甚至可以說IoT就是AI最核心的落地場景,每一家AI公司落地最多的場景也是IoT,如消費端的AI手機和智能音箱,再比如行業端的AI City、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安防等。

正是因為此,曠視科技現在更新到AIoT作業系統的做法,恰逢其時。基于此前的核心技術和場景積累,曠視科技做AIoT也是水到渠成。

成立8年以來,曠視科技已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開發者,及上千家行業客戶提供智能物聯服務及解決方案,雖然是以機器視覺技術為核心,但落地場景全部都是軟硬結合地向行業輸入閉環價值。在城市大腦場景,曠視的城市管理AI産品已在全國260餘城市落地運作;在供應鍊大腦場景,曠視智能機器人部署已超過5000台,并在位于天津的“未來一号”倉實作了 500 台機器人高效協同作業,雙11當天拆零出倉 8 萬多箱,重新整理了單倉機器人叢集作業行業記錄;在個人生活大腦IoT場景,曠視智能終端解決方案已為70%以上的安卓手機提供刷臉解鎖服務,幫助更多智能手機擁有刷臉支付、3D模組化、人像光效、超畫質等能力進而實作體驗更新。

如何才能分到AIoT的蛋糕?

AIoT是大勢所趨,然而門檻卻十分高,一方面,AIoT需要AI技術,正如李開複所言,AI技術不是“幾個大學生車庫創業”就能搞定的,需要科學家等頂尖人才、大資料和大規模叢集計算等條件。另一方面,AIoT需要連接配接萬物,進入各行各業,這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都絕非易事,包括網際網路巨頭,也遇到了很多難以進入的場景。

雖然AIoT現在很熱鬧,但最終能有所斬獲的一定是少數萬家。

首先是技術,特别是AI技術,門檻非常高。AIoT跟自然語言處理、智能翻譯、語音識别這樣的單個場景不同,其涉及場景非常複雜,比如智能城市就涉及到交通、安防、能源、環保、治安等場景,每一個場景都需要五花八門的AI技術,包括但不限于機器視覺、語音、智能決策等。可能有的創業公司可以搞定其中一個技術,但卻難以面面俱到。

對這一點,曠視科技具有深刻認識。作為AI獨角獸,曠視科技将技術作為信仰,團隊研發人才比例占比超過60%,其吸納了大量的國際級AI人才,與多家高校合作培養頂級AI人才,團隊擁有超過70塊競賽金牌,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R 評選的全球最聰明的公司榜單。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曠視研究院團隊出席CVPR 2018

而在“冠軍”、“學霸”“天才”等标簽的背後,曠視團隊的自信來自于底層核心技術的探索。2016年,曠視吸收整合雲計算與超算中心的各自優勢,搭建了軟硬結合的深度學習雲平台Brain++,使其既有前者的可擴充性、安全性,又兼具後者的高性能,在底層上為曠視研究院的技術生産力提供了有力支撐。是以 Brain++ 不僅是曠視 AI 技術生産的核心引擎(AIEngine),更是曠視非凡科技的源動力。這也意味着其AI技術早已不僅限于CV(機器視覺),而是可以給AIoT提供各項基礎技術;如果現在沒有,基于成熟而領先的人才培養和擷取機制,曠視科技可以快速補齊對應AI技術。

比如機器人技術,曠視科技此前就沒有,這一次就釋出了機器人戰略核心——河圖(HETU),可以實作機器人與物流、制造業務快速內建,一站式解決規劃、仿真、排程、實施、營運全流程的作業系統。

其次是場景,IoT不是一個行業,而是各行各業——城市、制造、物流、手機、環保、能源、化工、零售、交通……各行各業都會實作萬物互聯。對于走輕資産模式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要進入每一個行業都不容易,是以即便有AI技術要滲透到IoT産業也有很高的難度。

曠視科技不是一家剛成立的公司,已在AI行業深耕8年,并于2017年成功走向商業化,2018業務、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其客戶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中國四大手機品牌,華潤、凱德等中國Top10 的地産集團,阿裡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網絡、富士康和聯想集團等巨頭,早已從單一的人臉識别場景進化到城市、制造、物流、零售四大領域,且成功實作國際化。基于行業、客戶和場景的積累,曠視科技不隻是有更深刻的客戶需求了解,更豐富的IoT技術積累,也有互聯互通的能力,特别是作為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說,曠視科技更加具備連接配接各個産業IoT的潛力。

最後是政策。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過去,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正在消退,資訊科技開始向更高次元的物聯網轉變,為社會數字化帶來重大變革,随着人工智能、物聯網發展席卷全球,AI和IoT都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引擎,承載了世界人民夢想。而各國為了搶占這一輪資訊科技發展制高點,紛紛推出相應國家戰略。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2018年11月14日,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援下,政府部門、企業、高校、院所等機構共同提出北京智源行動計劃,并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行動計劃将作為北京市人工智能發展的頂層設計,凝聚各方智慧共謀人工智能長遠發展;而研究院将采用新的科研組織形式和人才引進培養模式,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的關鍵性突破。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儀式

曠視科技作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機關之一,将以創新為引領推動算法開源、資料整合,探索智能創新生态體系建設;整合人才和産學研資源,實作人工智能領域重大核心基礎理論突破;發揮 AI+IoT産業賦能實踐優勢,加速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産業化落地和社會化應用。

從AI引擎到AIoT作業系統,探尋曠視背後的深度布局

曠視科技成長北京、服務北京、紮根北京的政策讓其擁有了中國最重要城市的大量場景,人臉識别,圖像感覺和深度學習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管理、社群智能化改造中,如刷臉支付、刷臉取件、刷臉乘車、刷臉門禁、車輛識别等應用正在改變人民的生活習慣;曠視與政府合作推出的各種智慧服務,如海澱國稅局的智能身份驗證一體機;海澱公租房的人房統一智慧通行系統也為便民服務助力。對于曠視科技來說,在AIoT的大潮下,在智慧城市成為标配後,基于AIoT技術和場景優勢,将與北京共建智慧城市的經驗複制到全國各地,也不是什麼難事。

AIoT很熱鬧,不過門檻很高,各路玩家要分一杯羹不容易,從技術優勢、自身能力和資源積累來看,剛剛更新要做AIoT作業系統的曠視科技,将大機率成為其中關鍵角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