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金融未必到了風口

網際網路金融未必到了風口

網際網路+概念的持續火爆,讓一大波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和傳統行業接觸,希望能擦出新的商業火花。目前網際網路和傳統金融行業融合誕生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正在中國網際網路領域全面開花。先是阿裡、騰訊、百度、京東涉足其中,現在就連小米、58同城,甚至一号專車都開始嘗試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将會有更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涉足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這一方面和網際網路+概念的火爆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VC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強勢看好,迫使企業要借助這股網際網路金融大潮講出新的願景故事。盡管網際網路公司具有先天基因優勢和海量的使用者群體,但要玩轉金融也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風險控制考驗網際網路金融業務

金融真正的核心是風險控制,這是金融行業中的鐵律,同樣網際網路金融也要面臨風險控制的難題。網際網路金融目前主要有三大塊:支付、P2P、衆籌,對應的業務也就是支付結算、吸收投資和放貸以及股權核算。在支付這一塊目前已經相當成熟,網際網路企業介入的多是電商平台,而在P2P和衆籌這兩塊,目前存在的問題較多。網際網路金融盡管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自主靈活和快捷的金融服務,但也存在因為風險控制不成熟,監管措施欠缺,出現一些網際網路金融欺詐、卷資跑路的現象,截止到2014年3月,我國倒閉的P2P平台已經達到了80多家。

鑒于網際網路企業在風險控制方面的短闆,很多涉足網際網路金融的企業選擇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模式,把傳統金融行業的風控體系引入到網際網路金融平台。雖然這是最快捷的解決網際網路金融風控體系不成熟問題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因為傳統金融機構風控體系的繁雜,而使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使用者體驗大打折扣。另一個引入傳統金融行業風控體系的結果就是,随着網際網路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風控的依賴,所謂的網際網路金融可能會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淪為傳統金融機構銷售産品的平台而已。

網際網路金融或成網絡安全重災區

根據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資料顯示,2014年2月,境内感染網絡病毒的終端數為220萬餘個;境内被篡改網站數量為12428個;資訊系統安全漏洞為699個。網際網路安全事件的頻發将網際網路金融的資訊安全風險推向了風口浪尖。随着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轉戰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以來,原本以保護使用者資料隐私為出發點的網際網路安全标準,已不适用于新型的網際網路金融安全的要求。

為了提升網際網路金融的安全性,除了在平台流程和資料征信上加強完善之外,還需要網際網路金融平台制定新的網絡安全标準,尤其是要加大對IT硬體裝置和軟體的投入。這對一些新興的中下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是一個巨大考驗,本來資金實力就比較薄弱,再投入巨資建立網絡安全系統幾乎不可能,而往往地下黑産就是盯住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在網絡安全方面的短闆,頻頻出手,給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截至2014年,公開資料顯示,已有累計近165家P2P平台遭受黑客攻擊造成系統癱瘓、平台資料被惡意篡改、資金遭受重大損失。不僅P2P平台,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網絡詐騙,賬戶和密碼的惡意盜取也都存在活生生的案例。

網際網路金融未必就是下一個風口

從2007網絡借貸的模式被引入中國以來,國内P2P網絡借貸平台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僅僅2014年的資料顯示,國内網絡借貸平台的月交易量就達到了300億左右,平台數量達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資人達到了50萬人左右。盡管關于網絡借貸非法集資和放高利貸的質疑一直存在,但随着社會現實需求的增加和國家關于網際網路金融的出台,網絡借貸平台進一步規範,大批創業者、網際網路企業和金融巨頭開始進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俨然一副風口已至的景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無序發展,以及存在的監管空白問題,已經慢慢重視起來。甚至有一部分聲音認為,因為網際網路金融缺乏有效可控的監管,如果繼續放任發展,一旦出現風險,将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可見國家對網際網路金融的過快發展還是保持謹慎态度的。

目前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中的網絡借貸P2P和以各種“寶寶”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貨币基金也還存在很大的金融風險,尤其是中小P2P因為缺乏監管,還大量存在非法借貸、欺詐、變相高利貸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說網際網路金融到了風口恐怕還為時過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