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文了解雷軍,用網際網路模式做實體經濟的得與失

一文了解雷軍,用網際網路模式做實體經濟的得與失

“小米的創業曆程是用網際網路模式做實體經濟,全面提升商業效率的深刻革命。我們深知,這不是輕松熱鬧的春遊,而是一場漫長而嚴酷的征程;不是一時興起的激情,而是長久的熱愛與堅持;不是一城一地的一時得失,而是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長遠雄心。”這是2019年3月19日,小米集團釋出了2018全年财報後,雷軍緻投資者信中所表示的。

2018年是小米公司成立第8個年頭,2018年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整個2018年,截止2018年12月31日,小米實作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52.6%,毛利221.92億元,同比增長46.4%;全年淨利潤136億元,調整後淨利潤85.5億元,市場預期82.5億元。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部分的收入約1138億元人民币,較2017年同比增長41.3%,占2018年全年營收的65%。根據IDC統計,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4.1%的大環境下,小米智能手機銷量高達1.187億部,比2018年增長29.8%。

然而,2018年在營收上取得了較好的增長,小米集團的股票卻從IPO之後一路下滑,從2018年7月IPO的17港元左右價格跌到了2019年6月的8-10港元之間,接近腰斬。為此,進入2019年6月,截至7月2日短短一個月時間,小米回購股份公告達18次,平均不到兩天就回購一次。小米股價的下跌,無疑是資本市場對于智能手機整體增速放緩以及不長期看好的觀點展現。

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和小米公司CEO雷軍一時興起立下了“10億元賭約”:假定5年後小米營業額超越格力,那麼董明珠給雷軍10億元,反之則雷軍給董明珠10億元。當時,小米營收316億元,格力已經突破1000億元;5年後的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人民币,格力電器營收2000.24億元。雖然雷軍輸給了董明珠,但小米的成長性是有目共睹的。截止2019年6月,格力電器總市值約3400億人民币,小米集團總市值約2300億港元,約為格力電器的一半市值。

在小米創辦之初,提出的小米模式是“硬體+軟體+網際網路服務”,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小米是用網際網路的模式做硬體。而在上市後首個年報釋出時,雷軍的提法是網際網路模式做實體經濟。從“硬體”到“實體經濟”,這是雷軍眼裡小米模式的演進。創辦之初,小米以智能手機為主;而到了2018年,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品營收達438億人民币,占2018年全年營收的25%,進入了智能電視、網際網路空調和網際網路洗烘一體機等白家電市場。在某種程度上,白家電、物聯網、人工智能助理“小愛同學”等被視為“實體經濟”的演繹。

然而,小米未來的前景如何,至少從股票表現上并沒有得到投資者的認可。盡管在2019年,雷軍提出2020年和2021年将迎來5G手機全面的換機潮以及5G推動整個物聯網的大發展,但小米模式仍然在經受着時代及時代快速變遷的考驗。早在2010年小米決定開始投入智能手機等硬體品類時,當時看到和想解決的問題是:中國是世界制造工廠,但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好産品,滿大街都是山寨手機。但到了2018年,智能手機、筆記本、PC等硬體市場飽和,全社會的沖突已經從沒有好産品到供大于求、供需失衡。而網際網路對實體經濟的改變,并沒有想像的那樣颠覆。

網際網路颠覆了誰?

2019年4月4日,應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之邀,雷軍在清華大學進行了一次演講,主題是“小米9年:創新、變革與未來”。雷軍介紹了用網際網路模式做硬體和實體經濟的思路:與使用者真心交朋友、做感動人心的好産品、高效率的商業模型。當然并不止這些,但最精華的是這三點。

盡管用網際網路模式改變硬體和實體經濟是理想,但網際網路究竟改變了誰?雷軍回顧小米9年曆程:“9年前我們進入的第一個行業是智能手機,這個行業當時有蘋果、三星、中華酷聯,全是巨無霸,一個中關村10來個人的小公司,殺到一個全世界競争最激烈的戰場,奇迹發生了。小米隻用了兩年半,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然而我們保持了兩年中國第一的位置以後接着下滑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光有網際網路思想遠遠不夠,如果我們對傳統制造行業的經驗缺少敬畏之心,缺少願意學習的心态,我們打不赢這場仗。無論我們掌握了多麼先進的武器,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一定會輸的。”

雷軍說,從2016年開始,小米強調補課,向傳統産業學習,放下身段逐個對标。結果第二個奇迹發生了,曆史上在手機行業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銷量一旦下滑還能夠活得過來,一旦失去信心以後會加速下滑,基本上是死亡深淵。小米從2016年滑到谷底,2017年售出了9400萬台,2018年售出了1.18億台。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重回了世界第四,去年突破了1億台。此外,成立8年多的小米公司,2018年國際收入占比超過了40%,進入了80多個國家和市場,在30個國家的智能手機市場排到前五位。

簡單了解,所謂把網際網路思維引入硬體産品研發,就是手機系統做到每周疊代,直到小米成立8年後還是堅持主要針對兩、三百萬鐵杆粉絲的每周更新。實際上,一開始在用網際網路“颠覆”硬體産品開發時,最主要就是使用者思維。雷軍帶動全公司所有的人在社群裡聽使用者聲音,收集了2.1億個文章的建議和資料。雷軍自己每天很忙,但也會有所有的碎片時間與使用者溝通,包括使用者回報等,雷軍認為這是他在小米最主要的工作。堅持根據使用者的意見改進産品,這是小米一直要堅持的初心。

而網際網路思維引入硬體産品研發的第二條就是免費或低價思維。在上市之前,小米出了一套“憲法”——對使用者永久性承諾,小米每年整體硬體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果超過就都将回饋給使用者。小米把這一條做成規定,每年請審計公司審計利潤率。除此之外,小米産品定價本身就在低價位區。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的ASP(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币959.1元,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為每部人民币881.3元。ASP的提升,主要是中高端手機的推出,2018年第四季度售價在人民币2,000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機收入占小米智能手機當季總收入的31.8%。小米曾經試圖進入售價在3000元人民币以上的中高端機型,但一直得不到市場的認可,2018年10月釋出的小米MIX3嘗定價在每部3599元,後降價後降到每部2999元,2019年上半年的小米9則定價每部2999元。

雷軍說,與使用者交朋友是要達到一種境界,即讓使用者願意閉着眼睛買小米産品。但這句話,也給小米品牌一個無法突破的中高端價格天花闆。無論是從網際網路的免費或低價思維,還是使用者交朋友思維,都無法把小米拉進3000元特别是4000元以上的價位區。小米使命是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産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這樣一個定位,同樣把市場對于小米品牌的認知限定于中低端價位區。

而小米的利潤來自哪裡呢?2017年小米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99億,小米網際網路服務的增長快速;2019年小米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到了160億,同比增長61.2%,這基本上就是小米的利潤來源。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12月的1.7億人增長41.7%至2018年12月的2.4億人。網際網路服務的ARPU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57.9元增長到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5.9元。而小米網際網路服務主要由廣告、遊戲、金融和有品電商等業務組成,2018年的廣告收入達人民币101億元,同比增長79.9%;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亦達人民币59億元,同比增長36.7%,其中遊戲收入達人民币27億元,同比增長7.3%;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達人民币32億元,同比增長79.9%,主要包括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和有品電商平台收入。

而小米高成本效益産品的背後是高效的商業模型,也是網際網路極緻思維的展現。一個商品的價格包括原材料和制造成本、研發設計分攤成本、市場推廣及廣告、銷售及管道成本和利潤,如何降低這5個環節的成本,是建立高效商業模型的基礎。研發設計分攤成本主要是集中機型,其它手機廠商一年做100款手機,而小米就做幾款,總的研發成本更低、用到每一款産品的費用更高。即更少的SKU,就能集中更多的資源。而廣告成本,在小米前五年實作了零廣告費,銷售和管道成本則是通過小米網直接銷售,即“前店後廠”模式。雷軍總結小米的高效商業模式:成本效益不是戰術,成本效益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商業模式、一種核心能力,背後是對效率的極緻追求和死磕自己的決心。

說到小米的高效商業模型,還必須要提到小米之家。截止2018年年末,小米之家在中國大陸門店數已達586家,小米授權店達1,378家。在2018年初的時候,雷軍曾公布過小米之家的資料:小米之家門店平均在200平方米左右,年均營業額在6500萬到7000萬之間,坪效達27萬元一年。當時,全球坪效最高的零售店是蘋果,大概40萬元。小米之家各項名額已經達成預期,坪效達到世界第二,費用率控制在8%以内。最開始,小米之家僅是“服務中心”,後改為零售門店。而小米之家的成功經驗在于:爆品、産品組合以及小米品牌和服務理念,其中爆品在于制造流量、産品組合在于擴大逛店時間、小米品牌和服務是品質保障。

小米之家和小米之家的産品也展現了網際網路思維:一個平台讓使用者更容易觸及長尾商品。小米之家内除了小米智能手機外,還有衆多小米生态鍊産品,包括:小米生态鍊企業帶來的手環、耳機、插座、電鍋、平衡車、滑闆車、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無人機、自拍杆、掃地機器人、簽字筆、血壓計、對講機、錄影機以及後來的電視、空調等周邊和家電産品。

網際網路并沒有颠覆誰

小米成立的頭8年,即2010到2018年,也是網際網路向傳統行業滲透的8年。這8年間的頭6年,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喊打喊殺”,引發了傳統行業的一片恐慌,以Uber、共享單車和Airbnb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共享平台商業模式一度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傳統企業紛紛認為自己要被颠覆了。但事實上,到了2018年,傳統行業和傳統企業都緩過神來了——其實網際網路并沒有颠覆傳統企業,而是傳統企業成為了網際網路的一部分。

不論是輸掉了雷董之賭,還是雷軍說的要對傳統制造行業的經驗保有敬畏之心,又或者格力電器在5年後仍然屹立不倒甚至更上層樓,都說明網際網路及後來的雲、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網際網路思想本身,并不能取代現代世界中的實體經濟。網際網路技術和思想本身并不能生産于每日消耗的三餐,也不能生産出各種日常消費品、實體建築、公路、飛機等各種現實中的實體實體。網際網路和雲、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等,隻是拉平了和改變了資訊和資料流通的方式,進而間接對現有世界和實體經濟造成改變和影響,網際網路并不能取代實體經濟。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米的成功隻是改變了中國制造業的一個現狀,但并不代表全球制造業者有類似的問題。例如美國的蘋果,就是一直是品質、品牌和設計的代表。美國還有更多的消費品品牌,都是耳熟能詳的由美國自創的超級品牌。這些品牌誕生于美國走向中産消費階段,由美國創業者們創造出來滿足當時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今天中國才剛剛進入中産消費崛起的階段,中國品牌才剛剛起步。從2017年國家首次設立中國品牌日可以看出,中國品牌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這是在經濟新常态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經濟發展品質的重要舉措。

小米品牌僅是中國品牌群體崛起中的一個代表,特别是利用了網際網路思維進行了成功的品牌塑造。在另一個方面,小米品牌在從智能手機向消費物聯網和消費品轉移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和挑戰。小米從很早開始就意識到智能手機單品的局限性,并開始投資小米生态鍊企業。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共投資了100餘家小米生态鍊企業。通過獨特的“生态鍊式”,小米投資與帶動更多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早在2013年的時候,雷軍看到智能硬體和物聯網的趨勢,于當年底開啟了小米生态鍊計劃,定下了5年内投資100家生态鍊企業的目标。據有關統計,截至2018年3月,小米通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由210家生态鍊公司,其中超過90家專注于研發智能硬體和生活消費品,連接配接超過1億台裝置,小米IoT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硬體物聯網平台之一。小米2018财報中指出:小米在生态鍊業務方面,提出“滿足80%人的80%需求”的産品功能設計思路。第一個80%指的是要做大從需求的産品,真正能使更多人受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友善和快樂。第二個80%是指産品隻做主流功能,不會為一些使用頻率很低的功能增加額外的成本。這一産品定義方式加上小米高效的研發、設計與管道能力,就是小米産品兼顧高品質與高成本效益的秘訣。

2018年,小米IoT及生活消費産品的收入為人民币438億元,較2017年增長86.9%。2018年,小米大家電業務取得大發展,2018年小米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為840萬台,同比增長225.5%。小米亦進入白電市場,分別在2018年7月和12月推出了米家子網際網路空調和米家網際網路洗烘一體機。2018年小米除智能電視和筆記本電腦外,小米手環、米家電動滑闆車和米家掃地機器人等生态鍊産品的銷量大幅增長。2018年米家掃地機器人的出貨量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二。根據IDC統計,小米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排名第二。2018年,小米的IoT業務開始向全球擴張。智能電視于2018年2月進入印度市場,2018年小米在印度市場電視線上出貨量排名第一。2018年小米有超過五個小米IoT裝置(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者約為230萬,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109.5%。

盡管小米在小米IoT及生活消費産品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收獲和業務進展,然而在2018年卻隻占小米營收的25%,且到2018年不少小米生态鍊企業開始去小米化或發展獨立的品牌。另外在2018年,華為、阿裡等大廠都加大了在消費物聯網的投入,格力、海爾等傳統企業也在進入消費物聯網,國外的消費物聯網平台也在拉起各自的生态,整個消費物聯網仍處于一個起步且零散的市場狀态。

實際上,消費物聯網和智能家居已經經過了幾輪炒作期,但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在日用消費器領域,已經積累了不同的品牌,而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一個日用消費品除了滿足功能上的需要,更是在購買一個品牌。而物聯網與智能家居,并沒有在功能上帶來更大的提升,有的時候甚至因為加載了智能功能而增加了使用者使用的難度,甚至影響了使用者體驗,造成使用者很大的困擾。更不用說,來自消費電子領域的品牌,如果想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傳統消費品牌同樣的認知和認可,并不是簡單移植那麼容易。例如,一個新秀麗的箱包,即使是疊加了某種物聯網功能,但本質還是消費者購買的還是一個新秀麗箱包;而如果小米箱包,則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讓消費者訂可小米箱包品牌,并不能讓消費者自動把小米手機品牌認知移植到箱包産品上。而低端山寨箱包市場,小米箱包即使能取代,其規模又有多大?意義又有多大?

在消費品領域,每一個品牌都是經曆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耘,品牌認知更是通過電視機、廣播和消費者口口相傳而深入民心,外來品牌則很難在短時間内取而代之。小米為了更高的商業效率而消減了廣告營銷投入,但這恰恰是消費品推廣所需要的投入,而雷軍本人也并不是時尚代言人、小米全員工程師文化也很難迎合大衆口味。是以,在消費物聯網和智能家居領域,網際網路也未能将其颠覆。

重歸網際網路服務?

再回到小米成立的初心:那是2010年,來自網際網路的一幫人,看到一個很大的問題解決不了,那就是雖然中國是世界制造工廠,但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好産品,滿大街都是山寨手機。然而,在2010年的時候,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卻做出了另一個選擇,堅持網際網路、把網際網路帶入實體經濟,這就是阿裡。

阿裡是中國最早“All In”雲計算的公司,2009年寫下第一行代碼、同時也啟動了最早的雙十一購物節。阿裡一直堅持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整個市場體系的資源比對,而這恰好迎合了更長期的趨勢:我國有世界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但我國的制造企業營運處于粗放式狀态,高端産品與服務供給不足、個性化産品與長尾産品不能有效觸達消費者,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生活需要。

今天,阿裡和騰訊并列為全球兩大高市場科技公司,BAT中的百度已經掉隊,而小米雖然努力了8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最終卻發現利潤原來還是來自于網際網路服務。小米2018年财報資料顯示,智能手機占總營收56.5%、毛利率為6.2%,IoT與生活消費品占總營收33.6%、毛利率為10.3%,網際網路服務占總營收9.1%、毛利率為64.4%。

早在2016年的時候,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就發出過警告:我們認知中的的傳統PC商業模式已經瓦解。2016年之前的五年中,前五大移動PC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雖增長了11%,從2011年的65%增長至2016上半年的76%,但這是犧牲報酬營收與獲利率所換來的成果。雖然這并不意味着PC市場的末日已經來臨,但未來五年内PC市場總裝置數量仍将持續萎縮,同時PC廠商的營收和利潤也将持續受到侵蝕。Gartner認為,PC廠商上司者面臨一個嚴峻考驗:必須在2020年前退出PC市場與重整業務間做出抉擇。面對PC市場滲透率過度飽和的情況,廠商若想留下就必須迅速決定商業模式的改變,以此應對增長停滞的市場。

今天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了類似2016年PC市場的狀況。市場調查公司IDC釋出的2019年全球手機市場預測報告,認為2019年智能手機市場将經曆連續第三年的出貨量下滑。IDC預計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将下滑0.8%,降至13.9億部。不過IDC看好5G機會,認為預計到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将達到15.4億部。此前,IDC 公布了2018年的中國手機市場資料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億台,同比下滑10.5%。在2019年一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前五名還是三星、華為、蘋果、小米、Vivo和Oppo(并列),但隻有華為和Vivo保持了正向的年同比增長,其它品牌包括蘋果都出現較大的負增長,蘋果更是驚人的同比下降了30.2%。

進入2019年,蘋果手機已經放下身段,開始了降價的過程。蘋果自身的商業模式,也在提升網際網路服務的比重。無論是降價的蘋果手機對現有市場的沖擊,還是蘋果數字服務的強勢推進,都對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蘋果公司的2019春季釋出會是一個曆史性标志,蘋果宣布向數字内容服務的戰略轉型,這是Tim Cook執掌蘋果公司8年後的重大戰略轉型,除了推出原創内容和新聞訂閱服務外,蘋果還計劃推出付費遊戲訂閱服務以及類似信用卡的服務。自此,全球正式從硬體産品時代進入數字服務時代,數字服務經濟将是未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形态,2019年将是新舊經濟的分水嶺。

然而,蘋果的數字服務仍然是面向消費者的ToC服務。在另一個面向ToB企業端的産業網際網路和數字化轉型戰場,小米基本上沒有涉及,而阿裡和騰訊已經“All In”。是以,對于小米和雷軍來說,一方面是要提升網際網路服務業務規模,以強化和提升整體利潤率,進而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思考如何切入數字化轉型和産業網際網路市場,真正用網際網路改變實體經濟,而不僅僅是用網際網路改造手機、筆記本以及智能裝置。

雷軍對未來五年主要是壓注IoT和5G市場。2018年,小米在AIoT布局上取得了一定的收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oT消費級物聯網平台,連接配接了1.32億台裝置(不包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内置小愛同學的激活裝置數超過1億台。2019年1月,雷軍對外宣布了未來五年新戰略:“手機+AIoT”雙引擎。AIoT是什麼?對外小米講的是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平台;而對内,雷軍說從2019年起,對于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All in IoT,從2019年開始5年内,小米将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5G手機市場是否會真正啟動?何時啟動?規模有多大?這很難預料。而IoT物聯網更是一個龐大到沒有抓手的市場,100億人民币也就是不到20億美金,對IoT物聯網來說也是杯水車薪。2019年是小米9年,接下來的新9年,對于小米來說是更加艱巨的9年。在手機市場,強敵林立;在消費物聯網市場,數億投資下去也難以見到動靜;5G到底是誰的機會,這很難說。對此,雷軍說:堅定地打持久戰!尤其是對于手機業務,要丢掉速勝論的幻想,對形勢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誤判,對競争不能有一分一秒的松懈。

小米想要堅持的“硬體+網際網路”路線,但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硬體,都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開放的多方參與市場。小米未來究竟要怎樣以一家公司和一個生态之力,參與這兩個開放的市場?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将如何提升和發展?這些都有待于雷軍的回答。

雷軍之殇

2019年6月,在美國風投公司 Village Global 舉辦的一個活動上,比爾·蓋茨坦言了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是,就是給了谷歌推出安卓的機會。比爾蓋茨坦言,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因為管理不善,導緻微軟沒有推出像安卓那樣标準化的非蘋果的手機操作平台。在2007年和2008年的時候,微軟已經是全球最大的PC作業系統平台公司,可惜微軟沒能在最早的時候推出移動作業系統。比爾·蓋茨認為,一旦微軟全力投入,必能推出成功的移動作業系統。

移動作業系統是比爾·蓋茨之殇,辦公軟體是雷軍之殇。2018年12月是金山軟體30周年,30年前,求伯君把自己關在深圳蔡屋圍酒店的房間裡,幾個月的時間裡日以繼夜地用彙編語言寫下了10萬行代碼。這就是最早的WPS,金山軟體的追夢之旅從此開始。雷軍回憶最初的時光:“前有微軟、後有盜版”,金山和全球最強大的軟體公司微軟貼身肉搏過,熬過了工具軟體盜版橫行的歲月,在網際網路時代依靠線上遊戲異軍突起,最終全面擁抱了移動網際網路,迎來了雲計算大資料和AI時代。

1991年,雷軍大學畢業,1992年初加入金山,一份工作做了16年,從程式員做到 CEO。2007年,雷軍帶領金山上市,38歲退休。金山軟體是一家通用軟體公司,雷軍在金山的歲月裡有幾次追逐網際網路的經曆,包括試圖收購張小龍的Foxmail以及試圖收購網易,但都因各種原因而沒有下文,其中收購試圖收購Foxmail受阻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金山程式員認為一兩個月就能開發出類似的Foxmail。

而金山WPS的黃金時代并不在PC時代,而是後來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2005年,金山宣布WPS永久免費。2011年,雷軍重新出任金山軟體董事長,金山開始開發安卓版的WPS,從頭開始重新開發了面向安卓的新引擎,確定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中的運作體驗。2011年11月,WPS的安卓版保持了每周一更新的頻率,随後WPS安卓版用兩年時間達到了PC版25年才能達成的事情。在2013年12月,WPS PC版全球使用者數達1.3億,安卓版使用者超過1.5億、覆寫全球51個市場。2013年微軟才推出iOS版的Office Moible并在當年7月推出安卓版,但必須要注冊Offfice 365賬号。安卓版WPS的赢利方式包括收費的模闆、廣告投放等。2011-2017年,金山辦公年收入複合增長超過40%,全線産品月度活躍使用者數激增至超3億。截止2018年,WPS産品已支援46種語言,向237個國家/地區的使用者提供服務,海外月活躍使用者超6000萬。

雷軍之殇之一就是WPS沒能在PC時代的中國市場打敗微軟Office,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軟Office缺席以及後期即便推出移動版Office但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前提下,WPS移動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1-2017年,獵豹年收入複合增長超過68%,2017年收入近50億,移動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5億,其中75%來自海外。

雷軍之殇之二就是恐怕無法在他這一代追上微軟公司的市值。如今,微軟已經位于全球最大的高科技公司行列,市值已經觸及萬億美元而且還在增長中。新一屆微軟CEO Satya Nadella曾經到訪小米,與雷軍面對面。這兩位一位出生于1967年,一位出生于1969年;一位如今執掌市值萬億美元的微軟,一位如今執掌市值百億美元規模的小米;一位堅定走在雲與人工智能平台方向上,一位堅持在智能手機和IoT智能硬體的方向上;一位主打企業級軟體市場,一位主打消費級硬體市場。面對Satya Nadella,雷軍心中或許也有遺憾。

如果金山從一開始就不在中國市場營運,而是在海外某個可以與微軟Office一較高下的市場發力,就像今天很多手遊軟體的主打市場并非國内市場而是海外市場,甚至連研發都直接設在海外,也許金山WPS就是另一番景象。當然,1988年的金山恐怕并沒有思考過海外市場,而微軟等很多美國科技公司從一開始或很早就布局全球市場。不過,在現實的世界裡,并沒有很多的“如果”。

雷軍之殇之三,也是今天的雷軍之殇,這就是面向企業級市場的産業網際網路。今天的微軟雖然還保有遊戲、PC和Office等面向消費市場的産品與服務,但主體已經轉移到企業級市場。微軟Azure公有雲是全球最成功的公有雲平台之一,其規模和市場還在不斷增長中。騰訊已經于2018年9月戰略性轉向ToB市場的産業網際網路,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集合了騰訊所有ToB的資源,壓向産業網際網路。在産業網際網路大戰場上,阿裡與騰訊已經全面壓入。雷軍雖然一直在追逐網際網路并直到小米階段才追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腳步,在産業網際網路領域卻仍然缺少行動,雖然金山雲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但小米、金山雲等作為不同的公司則很難像阿裡和騰訊一樣形成所有資源的合力,攻下産業網際網路。

雷軍總結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極緻、口碑、快”。而雷軍在團隊管理方面,也是同樣通過不斷成立子公司、投資創業公司等,讓高管得到充分的授權和發展空間。但這也帶來了問題,特别是在解決産業網際網路問題的時候,需要跨雲、裝置、邊緣等多個環節的合力,無論是阿裡、騰訊還是華為都有這樣的合力,而小米系的各自為戰則難以在下一個9年再創新高。雖然雷軍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在2019年7月1日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小米成立采購委員會,完成了上市後第7次架構調整,形成了财務部、參謀部、組織部三大部,以及品質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和采購委員會三個委員會6個部門的整體架構。從創業公司形态走向組織化管理,新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這仍需要探讨。

總結來看,雷軍和小米對網際網路改變手機和智能硬體做出了貢獻,但Vivo、Oppo等以及異軍突起的華為都為中國和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做出了貢獻。由網際網路而入制造,相比于由制造而入網際網路,到底誰更優?誰更具有後續的發展空間?網際網路和制造兩種模式,哪種更具有前途?這些都是數字化轉型中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