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字長文 | 一文了解雲計算,全世界一台計算機

萬字長文 | 一文了解雲計算,全世界一台計算機

雲計算,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世界最熱的詞彙之一。世界各國、大街小巷,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家中老人,幾乎全社會所有人都知道有這樣一種新科技,叫“雲計算”。

自從2006年,亞馬遜公司對外釋出了一種名為“Amazon Web Services(AWS)”(亞馬遜網絡服務)的新型網際網路服務以來,雲計算的概念就逐漸被全球所熟知和接受。此後,幾乎所有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都卷入了雲計算的大潮中,造就了一批明星公司或再造公司成為市場明星:包括中國的阿裡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紫光雲、京東雲、金山雲、浪潮雲等,美國的微軟、谷歌、IBM、Oracle、VMware等公司,以及歐洲的SAP和工業4.0,無不因“雲”而生/再生。

2018年,全球企業、政府機構群組織等對雲計算基礎設施的花費達到8000億美元,同比增長45%。這是美國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于2019年2月釋出的資料,雲計算已經成為全球IT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一市場在2006年AWS推出的時候還為零。如果說雲計算造就了亞馬遜的新繁榮,那麼微軟在2018年底再登全球最高市值公司寶座的事實,又一次催生了全球對于雲計算的熱情。自微軟新一任CEO Satya Nadella上任以來,大力扭轉了微軟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頹勢,通過全力投入雲計算特别是公有雲服務業務,讓微軟成為新時代的新王者。據有關統計,僅2016年,微軟、亞馬遜和谷歌三家在雲計算業務上的投入就高達315億美元,平均每家當年投入百億美元以上。

而中國的阿裡雲也在雲計算業務上投入高達百億人民币,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間,阿裡雲累計支出高達430億人民币。根據2019年1月30日,阿裡巴巴釋出的2019财年Q3财報,2018自然年阿裡雲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大關,阿裡雲4年間增長了約20倍,2018年底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雲服務公司。根據有關統計,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在使用阿裡雲。IDC的2018上半年中國雲計算市場佔有率資料,阿裡雲已經占據中國43%的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排名第一,而在IDC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中為第三位,僅次于AWS和微軟。

而就在2010中國(深圳)IT首領峰會上,騰訊馬化騰當時認為雲計算為時過早,百度李彥宏則認為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隻有阿裡當時堅定投入雲計算,馬雲曾承諾王堅對阿裡雲計算每年投入十億研發費用。到2018年,騰訊宣布第三次組織戰略轉型,堅決投入雲計算和ToB業務,晚了阿裡雲整整十年。而百度則一直在拓展非搜尋業務方面乏力,百度雲計算業務也遠遠落後于阿裡雲和騰訊雲。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讓BAT的三大佬曾經産生如此巨大的分歧,又在8年後達到一緻的認同?不僅僅是BAT的三大佬,全球科技産業的領袖們都曾經對雲計算有着各異的了解,例如矽谷傳奇、Oracle創始人Larry Ellison就曾經對雲計算嗤之以鼻但後來又強力跟進并宣布全面向雲計算轉型,而IBM也曾經對雲計算業務一度猶豫不決但後來通過收購的方式堅決進入了雲計算領域。

“All-In”(全面投入)是近年來經常聽到的對于雲計算業務的承諾,幾乎所有科技企業高管都在重金投入雲計算業務。而雲計算(包括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也是最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底座”,無論是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鍊技術還是産業網際網路、金融科技、零售科技等都是搭載在雲計算基礎之上。雲計算更是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就是蒸汽和電之于上兩輪的工業革命那樣,雲計算正在托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智能制造、工業4.0和數字經濟。是以,想要了解數字化轉型、想要了解數字經濟,就必須要了解其底座:雲計算。

到底什麼是雲計算?

關于到底什麼是雲計算?這個争論持續了很多年,直到2017年到2018年才有了基本統一的了解。

雲計算的鼻祖AWS在2006年釋出最初的雲計算服務産品時,并沒有采用“雲計算”這個名字,而是以“網絡服務”命名。AWS最早在2002年7月釋出,最開始的時候是服務于對外開放亞馬遜電商網站的技術和産品資料,以供外部開發者和商戶調用和使用,圍繞亞馬遜電商網站而建構應用程式,例如幫助其它商戶更好地在亞馬遜電商網站上銷售産品。2006年AWS重新釋出的時候,推出的第一個産品就是S3,也是AWS最經典的産品,當時的新聞稿裡是這樣描述S3的:Amazon S3是面向網際網路的存儲。

最開始的S3,其核心技術思想就是通過網際網路向開發者提供存儲服務:S3讓基于網際網路的存儲服務成為可能,開發者們不再需要關注到底在哪裡存儲資料、是否安全可靠、成本如何、存儲空間是否足夠等,通過網際網路址“

http://aws.amazon.com/s3

”,開發者就可以按需使用存儲服務而不用自己購買、部署和維護存儲伺服器裝置。S3在最開始釋出時的價格為0.15$/每月/每GB資料存儲服務以及0.2$/每GB資料傳輸服務。而S3的核心設計思想包括:去中心化、異步機制、自治系統、本地節點品質自控、可控的并發機制、容錯、可控的并行計算、對稱節點、簡化、化大為小而美的構模組化塊,這些核心設計思想都成為了後來雲計算系統設計的靈魂。

簡單的了解,雲計算就是把過去的企業IT,包括服務、存儲、網絡以及資料庫、中間件、開發工具再加上CRM、ERP、HRM等應用軟體,都通過網際網路以網絡服務的方式傳遞給企業使用者使用。以前,企業需要自建多個資料中心,再購買相應的軟硬體搭建起企業IT及企業IT服務,再通過内部網絡服務于企業内部的各個業務部門,整個IT和IT資産全部都由企業自行投資、負擔和運維。現在,由雲服務廠商建立資料中心,把所有的企業IT服務都形成網際網路上的網絡服務,再以即用即租的方式供企業使用,這就是公有雲(或公共雲)。公有雲讓企業不必投資初始的資料中心以及後續的營運和維護,而隻是像使用水和電一樣從公有雲廠商處租用即可。此外,由于通過網際網路服務的方式向企業提供企業IT,那麼其支援的企業IT和軟體規模就從過去一個小範圍區域上升到整個國家甚至可以全球支援,相應的雲資料中心的組織和營運方式也與傳統的中小型企業資料中心有所不同。

2018年11月26日,《紐約雜志》intelligencer欄目刊登了對AWS CEO Andy Jassy的采訪,他親述了AWS誕生過程:2000年到2003年間,亞馬遜開始考慮和籌劃後來的AWS,當時的起因是亞馬遜網站增加了很多軟體開發工程師,但開發軟體項目所花費的時間卻和以前一樣多,其原因在于僅為了部署底層的存儲、資料庫或計算中的一項就要花費2-3個月的時間。為了友善亞馬遜内部的軟體工程開發,加速亞馬遜網際網路服務的上線速度,亞馬遜高層啟動了後來被稱為AWS的項目,即像亞馬遜擅長的營運零售行業基礎設施那樣,建構和營運可靠、可擴充、高成本效益的企業IT和網際網路IT基礎設施。

2003年夏天的時候,亞馬遜的高層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公司會使用這些基礎設施服務從頭建構應用程式,那麼這是否能夠形成一套“網際網路作業系統”,它的關鍵元件會有哪些?而在2003年夏天的時候,世界上還沒這樣的“網際網路作業系統”。而亞馬遜當時決定,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做大,于是時隔三年後的2006年才推出了AWS的第一項服務S3。

無獨有偶,雖然微軟晚了一步才開始對于雲計算特别是公有雲的投入,但微軟公有雲的名稱“Azure”卻也不是“雲”的意思。Azure本身在英文中為“藍天”的意思,也就是說微軟Azure公有雲的本意是為全世界做一個“虛拟” 作業系統,如果把全世界的計算裝置都連在一起形成一台虛拟計算機的話,它的作業系統就是Azure。

提到微軟公有雲Azure,就不得不提到微軟兩個首席軟體架構師中除了比爾•蓋茨的另外一位,Ray Ozzie。Ray Ozzie曾接替比爾•蓋茨,于2006年到2010年出任微軟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首席軟體架構師。在微軟曾釋出的一篇關于Windows Azure的介紹中,提到Windows Azure的最初想法來自于2005年10月,時為一份名為《The Internet Services Disruption》(網際網路服務時代來臨)的備忘錄,其要點在于推動微軟整體向網際網路服務轉型,而這份備忘錄就是由當時剛加入微軟不久的Ray Ozzie起草的。

Ray Ozzie在這篇綱領性檔案中,記述了他針對後PC時代、面向網際網路的計算架構最基本的思想。他提出了由面向服務的軟體架構所實作的“無縫使用者體驗”,并将之解析為“無縫作業系統”、“無縫溝通”、“無縫生産力”、“無縫娛樂”、“無縫市場”、“無縫解決方案”和“無縫IT”。其中,“無縫市場”的思想已經基本由今天的電子商務網站所實作,阿裡巴巴在美國紐交所的上市、亞馬遜在中國開展海外直購、京東開拓政府采購市場等等,全世界逐漸被幾張電子商務網絡所覆寫。但當時Ray Ozzie其它的思想,目前仍在實作中。

微軟公有雲為什麼不被命名為Windows Cloud或Microsoft Cloud,而是Azure?如果看過美國電影《終結者》,無一例外會對電影裡設想的“天網Skynet”印象深刻。“天網”描述了一個所有的機器都連接配接進一個龐大的網絡,進而形成了像天空那樣的覆寫,讓機器的智能無處不在。而深入研究Windows Azure的架構,就不難發現,其實Azure的整體架構設計就反映了這樣一個終極夢想場景下的“作業系統”。Azure有三個最基礎的功能:計算、存儲和網絡通信,每個功能都通過龐大的資料中心以虛拟的方式實作。而如果對作業系統有最基本的了解,就會知道PC時代的作業系統其實就是由“計算、存儲和網絡通信”三個基礎子產品構成。不同的是,PC時代的作業系統由CPU、硬碟和網卡對應實作這三個基礎子產品,而在“全球所有計算裝置連接配接成一台巨型虛拟計算機”的終極時代,這三個基礎子產品分别由龐大而互聯的資料中心實作。

如此,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微軟公有雲叫Azure藍天,因為它為“天空”而生。而了解了這樣的終極夢想,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軟體定義一切”的時代終将來臨。因為當全世界隻剩下一台無所不在的虛拟計算機的時候,還有什麼不是被“軟體”所定義?在微軟2018 Build開發者大會,微軟CEO Satya Nadella發表了演講,他談到了自己對智能雲與智能邊緣時代的看法,其中提到:“Azure正在成為一個世界計算機”,“如果你把世界想象成一台計算機,那麼開發人員就是這個數字連接配接世界的新力量”。

Satya Nadella還提到:将近30年前,時任施樂PARC的首席科學家Mark Weiser在一篇頗具影響力的論文中這樣預測——在未來,計算将無處不在。這個預測正在成為現實,計算不僅僅是一個接口,還可以嵌入到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無論是家庭中還是城市中——世界就是一台計算機。

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台大型計算機是微軟CEO Satya Nadella的願景,也是很多計算機系統研究者的實踐者的夢想。實際上,雲計算特别是公有雲,它成功讓遍布世界的資料中心吸納了全球大部分的計算和存儲,而聯網在一起的資料中心可以看作是由計算、記憶體、存儲和網絡及互聯等部分組成的一台大型計算機,公有雲軟體系統就是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如何高效而可靠地協同各種軟硬體和網絡工作并對外為使用者提供簡單即用的網際網路服務。

從大型機、PC、傳統資料中心到雲計算資料中心,全球的計算體系結構經曆了私有集中化到個人分散化再到集中化和社會化的過程。那麼,什麼是雲計算呢?首先,雲計算是針對企業IT和網際網路IT的一種計算供應方式,是整個企業IT和網際網路IT供應鍊的重組,即通過由公有雲服務商統一擁有和管理的遍布全球的資料中心,為企業和政府機構的IT部門以及網際網路公司的IT部門提供按需付費的計算能力。

這裡面有兩個視角,一個是從使用者即企業、政府機構和網際網路公司的角度來說,就不再需要自建資料中心和企業IT的能力,相應減少了固定資本和一定的可變資本,同時也不需要維護一個龐大的IT基礎設施運維團隊,也不需要2-3個月才能部署一個新應用所需要的底層存儲、計算或網絡,企業應用開發和更新周期可以縮短到一周多次甚至一天多次,企業IT人員也可以集中精力于業務和應用創新,而企業的IT成本也改為使用量付費,也無需在一開始就支付一大筆的資料中心及裝置的固定投資。

另一個角度是公有雲服務商的角度,對于公有雲服務商來說其實是要建設一個全社會共享的計算基礎設施,AWS一開始也确實是從這個角度切入,即資料中心的資産所有權從企業讓渡到公有雲服務商手裡,由公有雲服務商統一打理和營運,公有雲服務在此基礎上再開發讓多個租戶共享使用計算能力的軟體,這就是公有雲的“作業系統”,即前面提到的網際網路作業系統。

2016年初,美國壽險公司Tower Watson與微軟智能雲的HPC高性能計算和Big Compute超大規模計算組一起,測試了一個計算量驚人的項目,即把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壽險成本計算一遍。如果是一台單核計算機的話大約需要19年時間完成這個實驗,而當時僅調用了微軟在全球14個區域的雲計算資源,就在12個小時内完成了這頂“壯舉”。這項實驗不僅證明了全球性超大規模計算的可能性,還在于12個小時後這些被“抽取”出來的巨量計算資源又被釋放回了各國的“雲基地”。而在進行這個實驗的12小時内,外界還在同時使用其它的Azure雲計算資源,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這個實驗形象的說明了,雲計算提供了海量計算資源和強大的排程能力,讓全球使用者可以并行、并發地大規模地使用流動的計算資源,而不會因某個使用者大量占有計算資源而阻礙了其他使用者。

那麼,問題就來了,排除了其它一切困難和挑戰,誰有能力建成一個全世界共享的“計算機”?IT系統是人類社會秩序的映像,如果人類社會都無法統一成一個地球村,那麼又怎麼會出現一個真正的全社會共享的統一計算基礎設施呢?是以,抛開不同的雲計算技術而言,雲資料中心的建設者也無法統一到一家雲服務商的手裡,而是像各國電信網絡一樣既有頂級和一級營運商也有二三四級營運商,形成一個既有商用屬性、又有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屬性的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網絡。

不同的雲計算技術流派

再談回到雲計算技術本身。前面已經講了,所謂雲計算就是把全社會的計算資源連接配接在一起,其中由公有雲服務商營運的計算資源将占據越來越主要的份額。而超大型公有雲服務商包括AWS、微軟、阿裡雲、谷歌雲、IBM雲等,将有機會發展出超大規模跨地域互連資料中心的“作業系統”,這就是公有雲軟體,而把公有雲軟體縮小規模運作到中小型企業私有資料中心裡就是私有雲軟體,連接配接公有雲和私有雲并且能跨兩邊排程計算資源的就是混合雲軟體。

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和傳統IT是按照計算資源的所有屬性進行的劃分。而公認的雲計算系統架構分為三層: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這三層可以了解為IaaS即底層的基礎計算資源(主要包括計算、存儲和網絡)、PaaS即IaaS之上和應用層之下的中間層(主要包括雲化資料庫、雲化消息列隊、雲化應用管理平台等)、SaaS即各類雲應用(包括ERP雲、CRM雲、HCM雲等)。這三層的雲計算系統架構,即适用于公有雲,也适用于私有雲和混合雲。但架構僅僅是指導性,不同雲計算廠商在實作的時候各有各的側重和實作方式,是以導緻了三層之間的邊界混淆,也就導緻了對雲計算概念了解的混亂。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謂公有雲軟體或者“網際網路作業系統”,主要是調用資源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之前的Windows、Windows Server、Unix、Linux已經形成主流的PC和伺服器的作業系統,而雲計算軟體則在2006年之後的十年發展過程中經曆了百花齊放再到收歸市場主流地位的幾大流派:

(1)超大規模公有雲軟體。其中包括微軟的Azure、亞馬遜的AWS、阿裡的Aspara飛天和Google雲軟體,這四家是經過實踐鍛煉出來的獲得市場認可的雲計算作業系統軟體。微軟提供了完整的從公有雲到私有雲再到混合雲的微軟體系軟體,AWS提供了公有雲和混合雲的AWS體系軟體,阿裡雲提供了公有雲、私有雲的阿裡體系軟體,Google主要是公有雲軟體,這四大家都是自行研發的軟體體系且均覆寫IaaS和PaaS層以及有限的SaaS應用軟體。

(2)OpenStack和CloudFoundry開源雲軟體,主要是面向IaaS的建設。其中OpenStack本身是适合私有雲的“作業系統”,而私有雲的規模要遠遠小于公有雲,不過随着OpenStack技術的發展,也有公有雲服務商基于OpenStack技術提供公有雲服務,當然是達不到四大超級公有雲服務的規模;類似的,CloudFoundry主要是面向私有雲的PaaS開源軟體,也可以用于提供公有雲服務,例如IBM Bluemix雲計算軟體就是基于CloudFoundry;CloudFoundry的主要扶持廠商為VMware、DellEMC、微軟、IBM等,是以更适合企業級IT環境。

(3)VMware則是源自企業級虛拟化技術,成功向雲計算模式轉型,推出了适合于私有雲系統的SDDC(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系列軟體産品Cloud Foundation,完全相容傳統的VMware虛拟化技術,同時也推出多種相容和管理主流公有雲軟體的技術,是私有雲和混合雲IaaS市場的主導技術。

(4)各類開源PaaS技術,其中包括著名的開源大資料技術Hadoop和Spark,也包括MongoDB、MySQL、PostgreSQL等雲化和分布式資料庫,分布式消息隊列和應用伺服器等技術,以及Docker容器和Kubernetes容器叢集管理編排技術等。主流的開源PaaS技術由開源社交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主導(該基金會成立于2015年12月),屬于2016年以後開始興起的技術體系。之前,開源社群的主要精力和熱點主要集中于2010年開始興起的OpenStack等基礎IaaS開源技術,随着OpenStack等的逐漸成熟而開始轉向PaaS開源技術,而2019年也被視為雲原生PaaS技術的商業化元年。

(5)Oracle和SAP公有雲。Oracle是傳統的資料庫和企業級應用廠商,從2010年開始全力向雲計算轉型,在Oracle公有雲資料中心裡運作的是基于Oracle技術的軟體,Oracle了推出了面向企業本地和私有環境的軟體和硬體一體機,Oracle雲的強項在于以雲資料庫為核心的PaaS技術以及ERP等企業級SaaS應用套件。SAP是傳統的ERP廠商,2015年2月推出了面向雲計算時代的第四代ERP産品S/4 HANA,可運作在多種雲環境中,SAP還收購了多種SaaS應用以補充其ERP核心。

(6)中小規模以及在開發中的公有雲軟體、私有雲等,包括中國的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紫光雲、網易雲、浪潮雲等,還有創業公司UCloud、青雲、EasyStack等,這些多以開放開源軟體為基礎并進行了改進,其軟體也可以對外。而私有雲軟體主要是Linux、OpenStack、KVM、CloudFoundry等開放開源為基礎,為企業提供內建服務;還有以VMware為主的非開源私有雲軟體,主要是為企業降低了人才以及技術更新的成本。

開源軟體為雲計算帶來了DIY模式。什麼是雲計算DIY模式?簡單說,就是提供不帶任何軟體的裸機伺服器産品,由客戶自行安裝所需要的軟體,思科高密度存儲伺服器就是這樣的産品。除了裸機伺服器外,裸機交換機也開始流行起來,不僅帶來成本的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裸機交換機納入到資料中心的編排系統裡,進行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的整體自動化管理。雲計算DIY模式是建立在軟體定義基礎設施SDI之上,也就是把軟體與硬體剝離,用通用軟體管理通用硬體。比如原先的思科交換機就是專有軟體加上專有硬體,而SDN軟體定義網絡則把通用X86伺服器作為底層硬體,上層用軟體交換實作交換機的功能。基于英特爾處理架構的伺服器、存儲和網絡,就是标準化、子產品化和通用化的硬體資源池。

說到開源雲軟體,就必須要提到OpenStack開源IaaS軟體體系。簡單來說,OpenStack是雲時代的Linux。OpenStack為開源愛好者提供了一整套自由代碼,可實作幾乎所有IaaS類型的雲環境,其目标是提供實施簡單、可大規模擴充、豐富而标準統一的雲計算平台。OpenStack是一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并發起的、以Apache許可證授權的自由軟體和開放源代碼項目。在2010年7月份NASA和Rackspace公司将OpenStack開源時,獲得了25個企業群組織的支援。開源一年後,OpenStack就從42個組織成員和95個開發者增長到80個組織成員和1200個開發者及217個注冊貢獻者。得益于OpenStack的開放性,幾乎所有的硬體廠商都在嘗試往OpenStack加入對自己存儲或網絡硬體的支援, OpenStack能支援所有的 x86架構伺服器。

OpenStack項目最開始的想法是要與亞馬遜雲AWS對抗,通過開源的方式打破亞馬遜雲的市場壟斷。OpenStack作為全球公認的私有雲技術标準,也被部分公有雲服務商用于提供公有雲服務。截止到2018年5月,OpenStack基金會在全球182個國家有近9萬會員、672家支援企業,開發了近2000萬行代碼。其中,來自中國企業的參與熱情高漲,OpenStack基金會的8席白金會員中有兩家來自中國,21家黃金會員中有浪潮、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近十家中國企業。

根據2018年上半年的OpenStack使用者調查,中國在OpenStack部署數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三。在2017年11月于悉尼召開的OpenStack峰會的SuperUser(超級使用者)的評選中,入圍的四家當中就有三家中國企業。中國廠商占據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三家中國電信營運商的出現,表明OpenStack在營運商基礎架構中的重要地位。加上騰訊晉級白金會員,而IBM、Ubuntu等退出白金會員,都說明中國廠商在OpenStack基金會的規模、層級、影響力不斷提升,逐漸成長為全球性上司力量。

OpenStack作為一種強大的基礎架構解決方案,适用于發展中公司和成熟企業,并在企業級範圍内得到驗證。使用者選擇OpenStack的原因包括:避免供應商鎖定、标準化全球公有雲、私有雲網絡的相同開放平台及 API、提高營運效率、加快創新能力、實作安全/隐私目标、吸引頂尖技術人才等。到2018年,OpenStack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由互補的技術服務組成的生态系統,可以讓使用者以一種高度靈活和高效的方式管理資料中心。作為基于開源技術基礎的首選IaaS環境,OpenStack已經達到企業級成熟度。

随着OpenStack的成熟以及容器技術的發展,2018年5月21-24日,第十七屆OpenStack峰會在溫哥華開幕,峰會的主題為“Open Infrastructure”。凸顯OpenStack基金會積極擁抱變化、主動求變的态度更加清晰,也是OpenStack基金會開放代碼、開放設計、開放開發、開放社群的四個開放原則的最佳實踐。也就是從2017年開始,OpenStack已經擴充了自己的技術堆棧,以更加開放的方式,廣泛連接配接企業基礎IT技術生态,成為新的企業IT內建管理平台。不過,OpenStack是一個工程師的思維下的産物,本身比較複雜、技術性強,對企業的技術水準要求非常高。而市場缺的是運維和管理,這也造就了大量的商業機會。

作為一個開源軟體與代碼內建的引擎,OpenStack為企業資料中心網絡中的裸金屬伺服器、虛拟機和容器等計算資源提供API接口,這讓OpenStack越來越像是企業雲資料中心的“作業系統”。HPE、思科、DellEMC、IBM、華為、聯想、浪潮等國内外企業軟硬體廠商,都支援OpenStack技術體系。在PC和PC伺服器時代,DIY模式帶來了整個生态系統的大繁榮,也讓英特爾賺的盆滿缽滿。在雲計算時代,英特爾當然也想重建立立DIY模式。英特爾從OpenStack社群一開始就給予大力支援。除了最早加入OpenStack基金會之外,英特爾還積極投資OpenStack公司。2015年英特爾向OpenStack社群最大的代碼貢獻企業Mirantis投資1億美元,又陸續投資中國的OpenStack企業九州雲和海雲捷訊。在北美,2015年英特爾與Rackspace合作投資了兩個1000節點的OpenStack叢集,供開發者免費使用,建成後為全球最大的OpenStack開發雲,雙方還将組建全球最大的OpenStack開發團隊。在中國,2012年英特爾聯合發起了中國開源雲聯盟。

為什麼雲計算時代,開源軟體能夠成為一大主流派系?以網易為例,網易自己就全面采用了開源基礎技術,僅有少量場景是自己研發,大部分的網易應用都采用了OpenStack、Kubernetes、MySQL等開源技術;而且在同類型的開源技術中,網易也是選擇了更為主流的開源技術,比如在OpenStack和CloudStack中,網易就在OpenStack還不太成熟而CloudStack已經成熟的情況下,選擇了OpenStack(CloudStack的主要支援廠商隻有Citrix,而OpenStack卻有衆多的支援廠商;CloudStack主要為單體結構,而OpenStack為分布式結構;CloudStack為商業軟體開源後的代碼,而OpenStack從一開始就是開源軟體)。為什麼網易要堅定站在開源、開放這條路上?顯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開源開放基礎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态,有大量的技術公司、人才、高校、政府機構和使用者的參與,相對在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應用管理與運作等對标過去軟體體系的每一個軟體堆棧(層面),都形成了完整的标準體系和參與者生态,這個市場的形态已經成熟并且可以規模化擴充。

開源技術的堅定支援者還有IBM。在2019年2月12日-15日的IBM Think 2019大會上,IBM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親自參與了除主旨演講之外的唯一一個分論壇并擔任對話環節主持人,這就是“開源:企業的未來和創新的基石”分論壇。究竟開源這件事對IBM有多麼重要,以至于Rometty要親自站台并擔任對話環節主持人?在2018年,IBM還耗資340多億美元收購了Red Hat紅帽公司,這是一家專注開源領域長達25年之久的軟體公司。然而,可能令外界意外的是,收購紅帽公司并不IBM唯一在開源軟體方面的投入。實際上,IBM對開源領域投資可以一直追溯到Linux時代,而著名的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的70%以上都是開源的,包括了700多個開源元件。

在廣泛的範圍内,IBM參與上千個開源項目和社群。除了大量采用開源代碼外,IBM還是向GitHub組織和代碼庫提供開源代碼貢獻最多的公司之一。IBM對開源項目的重大貢獻包括:将Java運作時J9作為Eclipse OpenJ9孵化器貢獻給了Eclipse基金會、将用于Java EE和MicroProfile應用程式的OpenLiberty runtime貢獻給了openliberty.io、向開放區塊鍊項目Hyperledger Fabric貢獻了源碼、向Apache OpenWhisk貢獻了無伺服器平台源碼、開放了IBM量子計算API Qiskit、開放了IBM AI Fairness 360工具包(AIF360)和AI Robustness Toolbox (ART)、開放了多個分析項目源代碼并成為Apache Toree和 Apache SystemML,以及2018年過去的3年裡還有超過100個其它貢獻。

IBM對開源的承諾和貢獻在業界是長期而持續的,IBM服務于許多開源基金會董事會,包括Linux、Eclipse、Apache、CNCF、Node.js、Hyperledger等,成千上萬的IBM員工在使用和貢獻開源軟體。IBM重視并緻力于開放治理,因為IBM認為這是確定開源項目長期成功和可行性的最佳方式。IBM開發人員每天都在重要的開源項目中工作,每個月都為數百個開源項目做出數以千計的貢獻。

2017年底,IBM基于主流開源技術推出了新一代的IBM私有雲産品IBM Cloud Private(ICP)。ICP軟體體系架構主要是基于開源的Kubernetes、Cloud Foundry和各類管理工具。ICP是一個完整的私有雲軟體體系,從底層的傳統企業硬體和IaaS到中間的PaaS以及向上層應用的“中間件”層和應用生命周期管理,還包括最上層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開發平台以及現成的Watson應用,并支援其它企業SaaS應用。整個ICP是完全的開源開放,能夠靈活的讓企業選擇不同的開源元件以及IBM專有軟硬體,通過靈活架構進行內建,讓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字化程序選擇技術方案并連接配接整個轉型和重塑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Kubernetes、容器和微服務這樣一套技術體系,讓IBM的軟體可以運作在所有IT環境中,不管是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混合IT還是IBM專有系統,Watson Anywhere、Blockchain Anywhere等都成為了可能。

雲原生技術

在整個2018年,有很多關于數字化轉型的讨論。以雲、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鍊等數字技術所驅動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最終的目标是什麼?這就是雲原生的數字企業,或者稱為數字原生企業。簡單的了解,數字原生企業,其核心競争力在于大規模的雲軟體的開發、運維及營運能力。

數字化轉型的目标一是讓軟體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二是把軟體作為數字服務對外輸出成為企業的核心業務,最終成為數字原生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提到Red Hat紅帽公司的Openshift、Cloud Foundry基金會和CNCF雲原生基金會,也就是OpenShift、Cloud Foundry和Kubernetes這三大開源PaaS架構,也是數字原生或雲原生的核心技術。

在了解三大開源PaaS架構之前,還要了解什麼是Docker容器和容器化軟體開發與部署。Docker翻譯成中文是“碼頭搬運工”的意思,那麼“碼頭搬運工”搬運的是什麼?是标準化的“集裝箱”,這個标準化“集裝箱”裡裝的是應用程式。“碼頭搬運工”在世界上任何提供了标準化接駁的“碼頭”就可以接收标準化“集裝箱”,然後快速安裝、運作和管理“集裝箱”裡的應用程式,而提供标準化接駁“碼頭”的就是各類雲服務商。借此,Docker把雲計算環境下的應用程式開發和分發帶進了工業化生産的時代,這就是Docker的意義。

在Docker環境下,程式開發者按一定的打包标準生産程式,生産出來的标準化程式被裝進标準化的容器(Container)裡,也就是“集裝箱”。世界各國的雲服務商都提供了标準化的“碼頭”,可以很容易地接收标準化的容器和裡面的應用程式,再把這些标準化的應用程式以即插即用的方式組裝到自己的個性化解決方案裡,然後提供給最終使用者。而與Docker“集裝箱”對應的标準化程式架構,就是微服務。

Container與Docker是兩個英文單詞,Docker相當于是标準化了的容器,是容器技術近30多年曆史發展出的最新結果。容器本質上是一種作業系統技術,是基于作業系統的虛拟化技術。基于容器開發的應用軟體可以達到“一處開發、處處運作”的效果,而無關乎底層到底是什麼樣的作業系統或什麼樣的IaaS雲服務環境。

作為作業系統級的虛拟化技術,容器技術本身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當時Unix推出的Chroot技術被公認為作業系統級虛拟化的起源,也就是容器技術最早的狀态。2008年的時候,LXC也就是Linux容器開源項目成立,容器技術開始在業界廣泛使用。

2010年,dotCloud公司成立了。dotCloud早期是基于LXC技術的PaaS平台,它的理念是提供跨底層IaaS雲、支援多種開發語言的開發雲平台。dotCloud的創始人在LXC的基礎上,對容器技術進行了簡化和标準化,命名為Docker後将其開源,同時推出了開放容器計劃(OCI),Docker和Docker開源社群随後迅速火起來。2013年10月29日,dotCloud公司更名為Docker公司。随後,多家廠商開始宣布支援Docker。可以說X86架構的PC伺服器是異構硬體架構的赢家,Linux和Windows是異構作業系統的赢家,Docker為基于X86伺服器和Linux/Windows作業系統的雲資料中心提供了統一的虛拟作業系統,異構架構時代開始結束。

說到容器和微服務,就必須要提到谷歌。谷歌在全球運維了上千萬台的伺服器,這個規模已經遠遠超出了很多現有技術供應商的上限,是以谷歌自己發明了諸多技術用于管理千萬台規模伺服器。比如谷歌研發了頂級的網絡交換機,就連思科都造不出來這樣的網絡交換機。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相應的實驗環境。谷歌自1998年成立以來,已經研發和儲備了很多“核彈級技術”,但這些技術絕大多數都被谷歌封鎖,隻能通過谷歌對外發表的學術論文找到蛛絲馬迹。

谷歌為了避免使用市面上昂貴的基于實體機的虛拟化産品,同時也是為了更快、更便宜的釋出自己的軟體和服務,從一開始就研發了基于容器(Container)的新型虛拟化技術,通過這一技術簡化了谷歌全部服務運作所需要的底層作業系統環境。2007年左右,谷歌剛開始研發容器技術,當時谷歌容器技術團隊隻有兩個人。2015年的時候,谷歌所有的服務都運作在容器中,這包括了Gmail、地圖、GFS檔案系統、MapReduce等;谷歌每秒會啟動大約7000個容器,每周會釋出超過20億個容器。每周運作20億之多的容器,這讓谷歌有能力發明很多關鍵性的容器技術,包括容器管理系統。谷歌容器管理系統的第一個版本被稱為Borg,後續又釋出了名為Omega的版本。通過這個管理系統,可以在谷歌的大規模叢集資源上使用容器技術。後來業界根據谷歌的相關學術論文,模仿Borg開發出來的Mesos系統,被Airbnb、Twitter、蘋果Siri等在使用。而後來著名的Kubernetes開源容器叢集管理系統,就是由谷歌貢獻出來的開源技術。

再說回Openshift、Cloud Foundry和Kubernetes。Openshift是一組由Red Hat紅帽公司開發和維護的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建構的開源的容器雲産品,可幫助企業群組織搭建及管理基于容器應用的私有雲解決方案。通過OpenShift,企業可以快速地搭建穩定、安全、高效的容器私有雲應用平台。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是一個在企業資料中心本地部署的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的PaaS平台,屬于Kubernetes的社群發行版,該平台基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Openshift Origin(Origin Community Distribution,OKD)是由開源社群維護的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開源應用容器平台,OKD是Openshift Online、Openshift Dedicated、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的核心。Openshift Online是Red Hat紅帽公司的公有雲應用開發和托管服務,該服務運作在AWS上。Openshift Dedicated是Red Hat紅帽公司的托管私有雲,運作在AWS和Google雲平台上。此外,Openshift.io是Red Hat紅帽公司的應用開發環境。Istio是與Kubernetes配合的微服務網格治理開源架構,為Service Mesh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微服務應用的多樣性需求。通過OpenShift家族系列産品,Red Hat紅帽公司建構了一整套服務于企業私有雲PaaS需求的解決方案,這是也IBM于2018年以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紅帽公司的重要原因。

Cloud Foundry由資深Java程式員Chris Richardson于2008年開發,後2009年被SpringSource收購,而SpringSource則由大名鼎鼎的微服務架構Spring架構建立者所建立。SpringSource通過一系列收購獲得了Tomcat(開源Web應用伺服器)、Hyperic(開源應用性能管理)、Groovy(開源應用程式設計語言)、Grail(開源Web應用開發架構)等領域的頂尖程式員和工程師,初步建構了覆寫軟體開發、運作部署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開源PaaS解決方案。SpringSource于2009年以4.2億美元被VMware收購,VMware随後又收購了開源消息隊列RabbitMQ、開源緩存計算Redis、分布式記憶體資料庫Gemstone(主要産品為GemFire)等。2013年,EMC、VMware、GE成立合資公司,VMware把面向應用的軟體資産與EMC收購的分布式大規模并行處理分析資料庫GreenPlum等合并,成立了Pivotal公司。Pivotal于2014年3月宣布創立Cloud Foundry基金會,用開放管理的方式把Cloud Foundry運作成為全球PaaS雲作業系統标準。在CloudFoundry基金會的平台之上,成員企業所使用的代碼都是相同的,以減少碎片化版本,成員企業主要通過提供差異化服務赢利。Cloud Foundry是目前為止支援最多種開發語言和中間件的開源PaaS架構,IBM當時就宣布投資10億美元開發基于Cloud Foundry的Bluemix PaaS雲平台。

Openshift與Cloud Foundry是兩大PaaS開源架構,互相之間既有差別也有相似之處。Openshift主要基于Kubernetes的社群發行版,是以與Kubernetes是天然的原生支援。而Cloud Foundry是基于Pivotal自行研發後開源的技術。在對Docker容器技術的支援方面,Openshift也是原生支援,而Cloud Foundry原生支援Pivotal自行開發而後開源的Garden,Garden是一種類似Docker的容器技術。Openshift的主要支援者是Red Hat紅帽公司,而Cloud Foundry則有大批支援者,包括IBM、HP、DellEMC等。是以,如何選擇Cloud Foundry的話,則有廣泛的供應商選擇;而選擇Openshift的話,則主要隻有Red Hat紅帽公司可選。實際上,Docker、Kubernetes、Openshift這是一個體系,Garden、Diego、Cloud Foundry這是一個體系。其中,Diego是與Kubernetes競争的同類型技術。這兩條路線都是容器技術的實作路線,一個是有大批企業IT公司支援,另一個是逐漸獲得了廣泛的開源社群支援,這兩個技術路線屬于同時并行發展,隻是Kubernetes在2018年的時候獲得了業界廣泛的認可而成為了容器叢集編排技術的主流,是以導緻IBM在2018年以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紅帽公司,以獲得Docker、Kubernetes、Openshift技術體系的原生支援。

說到Kubernetes就必須要提到CNCF基金會。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成立于2015年12月,該基金會由Google主導組建,隸屬于Linux Foundation,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CNCF為Github上高速發展的開源項目提供完全中立的平台,并促進業界頂級開發者、最終使用者以及供應商之間的緊密合作。在CNCF的官網上,定義了CNCF的使命: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态體系,圍繞高品質的開源項目群體而培育開源社群,確定容器成為微服務架構的基礎之一。作為一個開源軟體基金會組織,CNCF緻力于推廣“雲原生計算”并確定其可持續性,而“雲原生計算”是一個用于部署微服務應用的開源軟體堆棧,其方式是把各個元件都打包到容器中并動态排程容器以優化計算資源使用率。

CNCF對雲原生(Cloud Native)的初始定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應用容器化、面向微服務架構、應用支援容器的編排排程。到了2018年,随着雲原生生态的不斷壯大,所有主流雲計算供應商都加入了該基金會,而且雲原生有意相容非雲原生應用的部分。随着CNCF基金會中的會員以及容納的項目越來越多,CNCF為“雲原生”進行了重新定位:雲原生技術有利于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态環境中,建構和運作可彈性擴充的應用。

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松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CNCF緻力于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态系統,以推廣雲原生技術。

CNCF 所關注的“雲原生計算”側重于雲軟體開發後的傳遞與部署,主要針對以容器為基礎的雲軟體部署,即把一個雲應用軟體所需要和依賴的底層軟體元件打包到一個一個的标準化容器中,而容器可以把一次編寫的雲應用程式部署到從本地資料中心到公有雲的多種底層計算環境中,進而由無數的“小”容器橫向連接配接起來就形成了雲軟體的規模化擴充能力。在容器化部署的過程中,容器的排程技術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相當于是應用層的“作業系統”,其中一種已經取得市場主導地位的容器排程與編排技術就是Kubernetes。

在 2018 開源領袖峰會(OSLS)上,CNCF 基金會、Google Cloud 工程總監 Chen Goldberg 宣布,Kubernetes 成為第一個從 CNCF 畢業的項目。這也意味着該開源項目已經成熟并且足夠靈活,可在任何行業、各種規模的公司中大規模地管理容器。到了2018年,Kubernetes成為整個雲原生計算的核心、靈魂和平台級技術,正因為Kubernetes技術、商業和生态的成熟,才導緻了2019年開始全面進入雲原生技術的商業化之年,也導緻了Kubernetes成為整個雲原生産業的靈魂。

截止2019年2月,CNCF已經畢業的項目有五個,分别是Kubernetes、Prometheus、Envoy、CoreOS和Containered,在孵化的項目和初級項目還有27個左右。CNCF提供了建議的整個雲原生計算技術全景圖,實際上就是面向雲原生應用的“作業系統”上層架構,又稱為aPaaS:以容器技術為核心,分為運作時(Runtime)和 Orchestration 兩層,Runtime 負責容器的計算、存儲、網絡,包括雲原生存儲、容器運作時、雲原生網絡等;Orchestration 負責容器叢集的排程、服務發現和資源管理,包括排程與編排、協調與服務發現、遠端程式調用、服務代理、API網關和服務網格等。在運作時(Runtime)之下為基礎設施和配置管理,作為容器底層技術。容器可以運作在各種系統上,包括公有雲、私有雲、實體機等;這之上為容器的“計算資源供應層”,提供容器運作所依賴的自動化部署工具、鏡像工具、安全工具等運維系統。而在Orchestration之上為應用層,即“App定義與開發層”,包括資料庫、流與消息、應用定義和Image建構、持續內建與傳遞等。

在雲原生計算技術全景圖的各個組成部分中,既有CNCF所托管和孵化的頂級開源項目作為可選實作技術之一,也有其它開源項目和技術商提供的解決方案,例如資料庫部分既有CNCF在孵化的Vitess(可橫向擴充的MySQL資料庫叢集),也有Oracle、IBM、SQL Server、MariaDB、Redis等可選,這些可選技術之間既有競争關系也有互補關系,組合起來就可以實作一個完整的支撐雲原生應用的aPaaS作業系統。

在2018年之前,整個雲計算領域圍繞着底層計算資源的管理形成了共識:OpenStack、AWS、微軟Azure、谷歌雲、IBM雲、阿裡雲、VMware SDDC等IaaS軟體業已成熟,而面向DevOps的雲原生應用PaaS支撐技術則在2018年全面成熟起來,這就是CNCF所代表的雲原生開源項目群體。

結束百家争鳴、雲計算“抱元歸一”

2013年的時候,中國市場掀起了一波“雲計算”熱,整個IT産業甚至整個社會都在熱議一項叫做“雲計算”的技術。到底什麼是雲計算?到底雲計算是怎麼構成的?到底雲計算能做什麼?其實從幾個角度可以最終了解雲計算的本質。

首先,雲計算是企業級IT技術。不同于消費網際網路和消費IT技術,雲計算的本質是通過網際網路向企業、政府群組織等傳遞IT服務。這十分類似過去的企業資料中心外包,但雲計算是把企業的資料中心收歸到雲計算廠商手中,由雲計算廠商統一營運和管理,再統一以按使用量付費和通過網際網路傳遞的方式向企業提供IT服務。企業隻需要打開一個網際網路浏覽器,就可以登入到公有雲廠商的服務界面,勾選相應的計算需求和配置(包括伺服器、存儲、網絡、軟體等),就可以馬上使用這些計算資源,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還要經過采購、部署、安裝、配置、上線、調試等一系列複雜且需要一定周期的工程。而私有雲就是按公有雲的架構和體驗,重新建構企業内部IT系統,企業内部人員也像使用公有雲一樣通過浏覽器使用私有雲。把公有雲和私有雲連接配接在一起的,就是混合雲技術。而在這些雲技術之外,還有無法雲化的傳統企業IT技術,它們通過某種方式連入雲計算資源池,成為可以調用的計算資源。

其次,雲計算是共享計算資源。公有雲就是社會化的大規模共享計算資源,公有雲的最終目标是讓計算資源像水和電一樣成為标準化的社會基礎設施。而企業無論大小,都可以接入同樣水準的計算資源,而僅按使用量付費。共享計算資源不僅僅是全社會共同節約IT基礎設施,因為随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展開基于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類似亞馬遜和阿裡電商那樣),整個社會對于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等計算硬體的需求激增,而承載這些計算資源的資料中心還要耗費大量的工業用電和冷卻水資源,例如在阿裡電商的發展曆史上,杭州的電力資源就一度無法滿足阿裡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是以阿裡不得不在貴州、張北等有自然風冷等條件且有電力容量的地方興建資料中心。不論對亞馬遜、阿裡等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正在建設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傳統企業,資料中心的計算資源如果是按照滿足網際網路流量峰值而建,那麼在網際網路流量洪峰過後無疑就可以共享給社會上其它企業群組織。

第三,雲計算是更大規模的虛拟化計算。過去,有VMware、微軟等虛拟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它們解決了中小規模的企業計算虛拟化,例如數百台伺服器連接配接在一起的資料中心虛拟化,這些虛拟化技術雖然無法承載更大規模的網際網路計算,但卻能完成很多具有複雜業務邏輯的計算任務,并且滿足企業級安全、合規等各種要求。而上千台伺服器、上萬台伺服器甚至像前三大公有雲廠商那樣上百萬台服務連在一起的虛拟化技術,這就雲計算。在阿裡雲的曆史上,曾經有著名的5K飛天之戰,就是阿裡通過自研技術解決5000台伺服器連接配接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拟計算資源的挑戰。

2009年,自阿裡雲寫下第一行代碼,就要自主研發出以“飛天”為代号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飛天的設計宗旨就是通過建構一套綜合性的軟硬體系統,将數以千計的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并最終實作兩個目标:對内,通過對這台超級計算機進行實體資源配置設定、程式運作操控,以及保障服務及資料安全的作業系統,支撐阿裡集團服務的核心技術平台;對外,将這台超級計算機的計算、存儲等資源,以公共服務的方式,輸送給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者或者其他應用系統。飛天平台從1500台的叢集規模到3000台的叢集規模,再到2013年8月最終成功實作單叢集超越5000台、同時支援多叢集跨機房計算的目标,阿裡雲整整花費了5年的時間,是以5K叢集的難度可想而知。

第四,實作雲計算有多種技術方案。世界幾大公有雲廠商,AWS、谷歌、微軟、阿裡、Oracle、SAP等,都是自行研發的技術方案,例如阿裡就是基于C語言自行開發的雲計算技術方案。也正因為如此,雲計算的第一個十年(2008-2018年)也可視為“孤島”雲的十年,雲計算是更大規模的IT“孤島”,不同技術方案的雲計算之間很難實作互聯互通,而且一旦上了某個雲計算技術方案就很容易被“鎖死”,導緻“上雲容易、下雲難”的情況。不過,到了雲計算的第二個十年,也就是從2018年開始,開源技術逐漸成熟并成了産業主導地位。例如到了2018年,也可以用OpenStack實作5K叢集,當然這晚于阿裡2013年的5K飛天整整5年,但2017年開始建設的雲計算系統都可以受益于成熟的開源雲計算技術。此外,OpenStack等IaaS基礎設施的開源技術也開始走向開放架構,成為企業新IT資源和系統的內建器和連接配接器,統一的開源技術開始主導雲計算的技術方向。而到了PaaS應用平台層面,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開源技術更在2018年取得了絕對的産業主導地位,所有的IaaS技術都開始與Kubernetes連接配接,Kubernetes從應用層面統一了雲計算的架構,這樣就開始出現可以真正互聯互通的雲計算技術。到了Docker容器和DevOps靈活開發,這又是統一的SaaS應用技術。這樣,“全世界一台計算機”的夢想開始成為現實。

第五,雲計算技術是“網際網路+”技術,而基于雲計算的新商業模式就是“+網際網路”。可以了解雲計算特别是公有雲是整個社會的共享數字中台,所有的企業共享一個互聯互通的基于網際網路架構和計算系統,這樣所有的企業都可以互聯互通起來,相當于是企業整體上網,這就是“網際網路+”。而一旦企業整體上網,整個企業以及所有企業群組織都運作在一個計算平台上時,就可以通過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等增值技術實作新的商業模式,這就是“+網際網路”。例如,在過去的技術條件下,無法追蹤一個人在整個社會中的軌迹,是以傳統的經濟學隻能通過少量的觀測資料分析人的行為以及其對經濟的影響;而在全社會都基于“一台計算機”的前提下,可以很容易的追蹤一個人的全社會數字軌迹,或是研究所有消費者線上的全量數字行為,這将打開全新的經濟學理論空間。而當所有企業都線上的時候,很容易打開企業的邊界形成新的社會化合作,到時候的企業形态也将發生巨大的變化,網絡化組織和平台型組織也由此出現。而365輛互聯的智能汽車,一天在全球各地的駕駛資料彙集起來,就能抵過一台汽車跑365天的資料,這相當把一年的學習時間縮短到了一天,同樣還能縮短到一小時、一分鐘甚至一秒,人工智能正在雲計算的基礎上改變人類文明和知識的發現方式。

總體而言,雲計算是一種新的計算範式,它并不是新發明或新的技術,而是對原有技術的重新組織和重新架構,以支撐各種程度的共享計算。在全社會共享計算的基礎上,人類正在進入新的數字文明時代,人類正在由工業革命的個體時代進入到數字革命的社群和群體時代。雲計算不僅是現代社會的神經網絡,更是新社會的啟動機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