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前幾天蘋果上架了2020款的MacBook Air和iPad Pro,兩款産品同時降價并且提升成本效益。其實從去年的iPhone11降價和MacBook Pro 16寸提升成本效益開始,我們就應該發現蘋果不再是以前的蘋果了。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在我看來這次與iPad Pro同時推出的,作為iPad Pro配件的第二代妙控鍵盤更耐人尋味。

這幾年來蘋果幾乎每次釋出會都會宣稱iPad Pro是生産力工具,甚至把它拔高到PC的高度,釋出會上說的天花亂墜,但實際上使用者仍然是“買前生産力,買後愛奇藝”。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似乎是為了兌現“生産力工具”的承諾,蘋果推出了iPadOS,并且加入了滑鼠功能,甚至還在這次的第二代妙控鍵盤上加入了觸摸闆,這些舉動無疑想讓iPad Pro的“完全體”更像一台PC。

但從我這一年iPad Pro 11寸的使用經驗來看,至少知道目前iPad Pro不具備任何取代或是替代PC的能力。

問題不在于iPad Pro是否像一台電腦,關鍵的問題在于它的生态。從2010年,喬布斯帶着第一代iPad登台開始,iPad Pro一直都是作為iPhone的拓展,是一個增大版或是增強版的iPhone。即便如今有了iPadOS,但二者仍然共享生态,App Store近乎相同。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對于大型的圖檔和視訊編輯工具都無能為力,而且Adobe方面似乎也沒有在iPad上做适配的意向,至少這個意向并不強烈。

雖然蘋果也找到相對可用的工具軟體,比如Lumafusion、Anifitty Photo等,但這些軟體隻能說是聊勝于無,根本無法作為專業工具使用,與生産力更是相去甚遠。

至少在我看來,蘋果放棄iPad Pro的娛樂性轉而向生産力發展,其實是在提升iPad Pro的成本效益而已,讓使用者覺得這6000多塊錢花的更值。

如果非要說将平闆和生産力結合的話,目前市面上顯然有做的更好的産品,比如微軟的Surface Pro系列。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同樣是平闆+鍵盤的組合,Surface Pro系列運作的是Win10系統,軟體資源比iPadOS多得多,而且性能上,目前Surface Pro7已經全系搭載英特爾最新的10系CPU,最高可達16GB記憶體、512GB SSD、i7-1065G7四核處理器。

如果你嫌最高配置太貴的話,那i5版的8GB記憶體、256GB SSD也不過8988元,而且Surface Pro7是自帶鍵盤的。

而同樣存儲空間下,iPad Pro 12.9英寸256GB版加上妙控鍵盤就已經超過一萬元了,但如上文所述,顯然iPad Pro無法完成Surface Pro所能完成的任務。

淺析iPad Pro的生産力方向走對了嗎?

綜上,并不建議大家真的把iPad Pro當作生産力工具來購買,即便是有了完整的鍵盤和滑鼠功能,大多數工作它仍然無法勝任。

但是作為娛樂上網工具,iPad Pro卻有着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畢竟,誰能抵擋住3K+120Hz的誘惑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