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望2022年汽車行業: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展望2022年汽車行業: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中國制造還差一個國際汽車品牌。

文/徐珊珊

二十年間,中國車市翻天覆地。2001年,我國乘用車總銷量為237萬輛,到2021年,僅新能源車銷量已經逼近300萬輛。

根據乘聯會釋出的最新資料,2021年全年,我國乘用車零售累計達到2014.6萬輛,同比增長4.4%,傳統燃油車減少102萬輛,新能源車增量188萬輛,淨增量為86萬輛。新能源車總零售量達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

展望2022年汽車行業: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在電動化轉型方面,中國速度幾乎趕超全球。不僅包攬了全球近一半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同時國内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在快速提升。

以去年12月份資料來看,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為22.6%,全年滲透率為14.8%,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1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9%;而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2.7%;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3%。

2021年,汽車行業遭遇了一系列由疫情導緻的黑天鵝事件,減産、停産風波不斷。盡管如此,國内汽車自主品牌加快電動化布局,新品牌和新勢力不斷湧現,今年有望陸續沖破10萬輛年銷量目标紅線。

自主品牌崛起是大勢所趨

從落後、崛起,到電動化程序走在世界前列,汽車業者親曆着“中國制造”的轉型關鍵期。

無論是傳統汽車制造商加碼布局電氣化,或是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相繼出圈,都顯示出,中國汽車品牌正以“中國速度”叩響國際大門。

按照瑞銀的統計資料,從2020年到2022年,“蔚小理”的市值增長速度一度超過比亞迪,其中又以蔚來汽車的增長最引人注目。

“自主品牌崛起是大勢所趨”,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在“第二十二屆瑞銀大中華研讨會” 媒體電話會議上這樣表示。

展望2022年汽車行業: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圖檔來源:瑞銀

在過去一年裡,國内電動車市場由豪華車品牌、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發起混戰。面對往日的強敵,自主品牌沒有卻步,銷量穩中有升,其中第一梯隊的蔚小理年度傳遞同比增幅均超過1.7倍,小鵬汽車更是勁增2.6倍。

鞏旻對“每日汽車觀察”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講,新勢力要比傳統外資豪華品牌進步得更快一些。這種“更快”展現在新勢力推出新車型以及應用最新技術的速度等;再者,對于豪華外資品牌來說,在燃油車産品上形成的品牌溢價現還沒有完全代入到電動車上面。

換句話說,擺在電動車玩家面前的市場機會還是公平的。這對造車新勢力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好消息。

瑞銀資料顯示,到2025年,預計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将達到700萬輛,較2021年增長2.3倍,滲透率有望超過30%,2020-2025年的CAGR為42%。電動汽車市場混戰将更為激烈。

至于是豪華車品牌先吃到紅利,還是自主品牌電動車逆襲成功,最終還是要取決具體的産品周期,以及各自對市場機遇的把握等等。

鞏旻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動态的過程。現在的領先,并不意味着最後的排名結果。而場面越激烈,越難猜出勝負:誰會崛起、誰會遇到瓶頸、誰會成為下一個“特斯拉”…….

未來似乎撲朔迷離。

供應與需求的雙重挑戰

在如此激烈的競争環境下,市場态勢波雲詭谲,倒逼車企加速技術疊代與創新。這或許代表,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在持續的進步之下,也需要正視新能源汽車行業迎頭面臨的挑戰,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需求端真實的數字。

疫情還未結束,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成為車廠最頭疼的供應問題之一。根據瑞銀的初步估計,和2020年相比,2021年一台燃油車成本大約上漲了5000元,而電動車包含動力電池在内的單車成本上漲逾1萬元。

展望2022年汽車行業:誰都有可能成為巨頭

圖源:網絡

近一段時間以來,EV電池材料中的锂、钴等金屬元素價格幾近暴漲,給車廠收益率再添變數。另外,困擾全球的晶片短缺進一步緩解,但對需求端來說或許是另一個不确定因素。

鞏旻指出,晶片短缺緩解将帶來供應端的恢複。今年車市可能會從去年的 “供不應求”轉向于“供大于求”。

受汽車晶片短缺影響,全球主要大型車廠去年均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減産。然而随着晶片供應恢複正常,車廠勢必将增産以填補利潤虧空。當全球車企步調一緻,供過于求在所難免。

而上述問題是否會引發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是車企有可能面臨的另一個挑戰。低價競争下,安有完卵?鞏旻直言,汽車終端需求可能并不如預期般的那樣強。

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都應及早做好打算。

寫在最後

汽車制造曆來是制造業裡的重頭戲,無論是産值對經濟的貢獻,還是規模對就業的影響,都相當可觀。而這一場規模浩大的電動化變革,正以驚人的速度将中國品牌推向世界的舞台中央。

對中國制造來說,始終還差一個國際汽車品牌。

馬上開通魔輪線上4S店

掃一掃添加商務顧問咨詢:

文章轉自:搜狐汽車

版權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轉載文章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以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因本篇文章轉載衆多,無法确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标明轉載來源。本文中除标明來源的圖檔,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管道,不能識别其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删除内容以保證您的權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