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小記者們乘坐大巴駛向石獅永甯。車窗外的微風吹在臉上,暖暖的,而我們的心早已飛向了遠方……
大巴在一個廣場旁停了下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堵高高的城牆,城牆的正中間有個小拱門,拱門上方赫然寫着“永甯衛”三個繁體大字。城牆上有座用紅磚瓦楞砌成的樓閣。好不威武!
大家朝着城門飛奔而去,每個人都無比新奇地摸着城牆上的磚。這時,一個聲音朝我們飄來:“小記者們,大家好!我是老董。我的國語帶有閩南特色的‘地瓜腔’,還請你們諒解。”董伯伯風趣的簡短介紹,讓我們頓時開懷大笑。
在董伯伯的講解下,小記者們了解到:當時的中國有三大衛城——天津衛、威海衛及石獅的永甯衛。永甯古衛城建于1387年,距今已有600年多的曆史,是祖國東南海岸的重要遺迹。跟着董伯伯的腳步,小記者們來到了牌樓的二層。
1940年7月16日,“轟隆”一聲巨響,打破了永甯古鎮的甯靜。日本侵略者入侵永甯,古鎮遭到殘忍踐踏。侵略者們沖進城裡,燒殺搶掠無所不為。老百姓們四處逃竄,死的死,傷的傷,84個無辜的人被永遠掩埋在了這座古城之下……站在牌樓上聽着董伯伯講述着這場慘案,曆史的目錄如同放電影似的,在我們的眼前一幕幕地掠過。我們從沉痛的曆史中回過神來,細細打量着腳下所站的這座牌樓,它分為二層,杉木紅瓦、飛檐翹角,瑞獸端坐于檐角,城牆由石條建成,扇形的拱門,頗具古韻。
随後,董伯伯帶着大家走進老街參觀。腳下踏着青石鋪成的路,看着兩邊林立的房屋店鋪,内心倍感甯靜。而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非半邊井莫屬了。
董伯伯告訴大家,很早以前,有一位生在永甯、人在海外的富商,為了在家鄉有個“根”,特意回鄉建了一棟房子,并在旁邊挖了一口井。由于永甯臨海,加上地勢較高,挖井工作很是困難,還有可能挖到鹹水。但這位老人很幸運,一挖就挖到了泉水。鄰裡知道後,都紛紛跑來打水。老人知道後,非但不生氣,還讓相親們多打一些。過了一段時間,老人為了生意不得不重回海外。為了鄰裡友善打水,老人在給房子圍圍牆的時候,特意隻圍了半邊,把井的另外半邊留在了牆的外面。鄉親們得知後,很是感激……聽完這個故事,小記者們思量許久,大家仿佛從這一并不起眼的井中,看到了老人熱愛家鄉、造福鄉裡的可貴精神。
這座曆史悠久的古城,雖然曆盡滄桑,幾經翻修,但它如同這棵古樹一般,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心裡。滄海桑田,曆史變遷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體會它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