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契丹人把春節叫“正旦”或“元正”

契丹人把春節叫“正旦”或“元正”

四樓城阙盡東開,

正旦諸王面面來。

磔犬燒羊挏乳酒,

軍臣團坐笑傳杯。

這首詩歌出自清代著名學者趙士哲的《遼宮詞》,詩中所說的正是契丹人的“正旦”,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

《遼史·禮志·歲時雜儀》及《契丹國志·歲時雜儀》中對契丹人的“正旦”均有記載,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顧而稱“春節”或“元正。”“正旦”一詞比較早就出現在中原書籍,是契丹全國上下極為重視的重要節日。

詩文譯作:每當正旦來臨,契丹四樓的城門都向着東方打開,諸國的使臣從四面八方趕來,殺狗祭神烤全羊攪動奶酒,君臣團團圍坐痛飲傳杯歡樂開懷。這首詩是清朝的漢族詩人寫的,他顯然不懂北方民族習俗,還寫殺狗,北方各民族都是愛狗,狗是人類朋友,是以根本不可能有殺狗,這是這位清朝漢族詩人的臆想。

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内容是契丹皇帝要接受諸國使節朝賀。在和平友好的時期,遼、宋雙方互派使節共賀新年,除了賀皇帝外,也要賀皇後和太後。宋朝為此專設了賀正旦國信使, 這是專掌出使外國慶賀正旦節的官員。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我們叫春節,契丹人叫“正旦”或“元正”。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内容是契丹皇帝要接受朝賀。此風俗最早見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即位後的第二年,“禦正殿受百官及諸國使朝賀”。而正式诏令進賀則在太宗會同四年(公元941年)。遼與五代各朝及宋國并存,雙方節日相同,在非交戰的和平歲月裡,每年的正旦日,雙方都互派使臣,共賀新年。除賀皇帝外,也賀皇後及太後。據《遼史·禮志·正旦朝賀儀》記載,儀式的核心就是“拜禮”,光親王就要行4次禮,每次大約都是5拜,對于親王來說,是一個很受罪的事。這也就了解了韓琦在《安陽集使回戲成詩》中所說的“禮煩偏苦元正拜”。

據《續資治通鑒·宋紀九》記載: “命監察禦史李濱、閤門祗候鄭偉為契丹正旦使。”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九月甲申》記載:“以禦史馬亮為契丹國母正旦使,西京作坊使魏昭易副之;都官員外郎孫奭為契丹國主正旦使,侍禁、閤門祗候薛贻廓副之。”

又據《遼史·禮志·正旦朝賀儀》記載,正旦儀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拜禮”。這項活動很辛苦,是以,賀遼正旦使韓琦在《安陽集使回戲成詩》中說“禮煩偏苦元正拜,戶大猶輕永壽才”。

契丹人過春節還有一項重要的宗教活動。《遼史·禮志》記載“正旦,國俗以糯飯和白羊髓為餅,丸之若拳,每帳賜四十九枚。戊夜,各於帳内窗中擲丸於外。數偶,動樂,飲宴。數奇,令巫十有二人鳴鈴,執箭,繞帳歌呼,帳内爆鹽垆中,燒地拍鼠,謂之驚鬼,居七日乃出。國語謂正旦為‘乃捏咿’。‘乃’,正也;‘捏咿’,旦也。”

就是說契丹人要在正旦這一天用糯米飯摻和白羊髓做成拳頭大小的飯團,每一個氈帳放49枚。五更天時,各帳中人将飯團從中随意擲出,不一定都擲盡。天亮後,再檢查帳外的飯團數量,如果得偶數就奏樂,舉行宴會;如果得奇數,就指令12個薩滿(巫師)持箭搖鈴,繞帳歌呼,帳内則在爐中爆鹽、燒地拍鼠,叫做“驚鬼”。此後一直要在帳中住滿7天方可外出。

由上得知,正旦是契丹人的時令節日。契丹人不但過春節而且還過得如此隆重。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