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同是先秦儒家大師,提出的觀點截然不同。人性有好有壞,天生是惡,都不一定,惡人受到後期的熏陶,前者受到後期的培養,純淨的性靈要不被玷污或被淨化。我國中國文老師說,她相信人性本惡論,惡就表現在你撿到錢很有可能占為己有,占到一點小便宜就洋洋自得,每個人都是這樣,在内心深處都有着那一點惡念。人的深處都會隐藏着一些秘密,那是不可告人的,可能是帶有惡念的。
在生活中,人類常常會帶點色彩,帶點情緒的生活着,在享受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戴上面具,使内心得到最基本的滿足,有些人卻不同,常常腦子裡存着一些比正常人更加邪惡的念想,“殺人,放火,強奸,性侵”是社會中最常用的手段。随着年齡的增長,人接觸的事情過多,嘗盡許多世态炎涼,進而心靈的淨化得到抵消。在周圍環境的壓迫下,以及周圍環境對人的熏陶,人心被惡化,變得污濁。不喜歡這樣的社會環境,給人帶來雜念,讓人心緒不安,不喜歡這樣的社會環境,因為這樣讓人恐懼,讓人焦躁不安。在心理上,犯了錯誤反而不會耿耿于懷而是一錯再錯。
做了錯事,你就要彌補,就應該受到懲罰,世界上,任何錯誤都要被揭發。在社會的黑暗中,人類醜惡的嘴臉漸漸被一層一層地揭發,與世無争後藏着一張阿谀奉承的嘴臉。賄賂,不依法執行,在社會中為所欲為。在社會中我們處處有着不盡人意的事。
會中我們處處提防着他人,就是因為人性時好時壞。我們并沒有錯,我們隻是在保護了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再對社會進行了批判。但是這樣做可能會傷害他人的自尊,但是我們絕不容忍社會的黑暗對我們進行傷害。
人性或許能因人而異,我們有資格去批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