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仿佛被夾着冰雪的風吹拂着,卻是在此寒風中,在某一個地方有一株梅樹在寒風中搖曳,伴随着風的吹拂,梅花一點點散落開。”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話音落下的刹那,古琴演奏者鄧紅輕撫絲弦,彈撥一曲《梅花三弄》。不一會兒,箫聲如泣如訴相應和,寒冷的冬日下午随之清朗起來,一窗梅影,恰與屋外清滢世界相對照。

——這是2009年11月16日,瑞典駐中國大使館舉辦林西莉新書《古琴》釋出會的場景。

時光荏苒,12年過去了,又是冬日的11月,我來到瑞典駐中國大使館參加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追思會,在同一個房間,撫同一張古琴,奏同一首琴曲,指間流淌着熟悉的旋律,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老人站在我身邊,正娓娓講述着古琴的故事……

2007年4月12日,我收到林西莉一封郵件,打開後先是懵住了,郵件裡密密麻麻的字母,卻不是英文。研究了一陣,才恍然大悟——這是用漢語拼音寫的。原來,林西莉知道我英文不好,而她的電腦打不了漢字,于是她就用漢語拼音寫了這封郵件。她在郵件裡告訴我,她的新書《古琴》已經出版了,很受歡迎。中國大使館準備在8月份舉辦一次文化活動,請她來介紹古琴,她同意了,但是她說一定要請我來瑞典,她來講解古琴,我來演奏。

在瑞典舉辦古琴音樂會,是林西莉多年的願望。她在後來的一封郵件中寫道:

1961-62年期間,我榮幸地師從王迪學琴。我們彼此成為親密的朋友,但那時我并沒有意識到王迪是怎樣的(地)影響了我,使我深深的(地)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而正是其後幾年,那段經曆改變了我的生活。

正如我最近出版的《另一個世界》一書中所寫,我和王迪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聯系,我試着多次尋找,但直到1978年才找到——有一個在六部口南邊的音樂學院工作的人幫助我,找到了王迪的住所,聯系到了她。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其後的幾年,王迪和我一直在讨論,我們應該去瑞典辦音樂會,我來講解古琴,她來演奏。但是遺憾的是,王迪在2005年春天去世了。一年後,我的《古琴》一書出版了。我悲痛欲絕,我們一生的願望沒有機會實作了。這時我忽然想到了鄧紅,寫信給她,問她能否來,她說可以。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王迪與林西莉(1961年)

我與林西莉長達十餘年的古琴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古琴的演奏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琴曲、琴歌,有獨奏、合奏等等。在策劃這次瑞典音樂會的演出形式時,開始林西莉隻是想讓我古琴獨奏和演唱王迪先生的琴歌。我考慮到舞台效果、聽衆的感受,就建議再增加一件樂器“箫”,使節目豐富起來,林西莉馬上同意了。

林西莉在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時,經常聽到演奏家管平湖和查阜西一起琴箫合奏,她覺得瑞典聽衆會喜歡琴箫合奏這種演奏形式。于是,這次的演出,她邀請了我和笛箫演奏家陳莎莎同赴瑞典。

文化部對此次瑞典之行非常重視,專門開辟了特事特辦管道。2007年8月14日,我們琴箫演奏小組順利抵達斯德哥爾摩。

在八天時間裡,我們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博物館(兩場)、埃斯基爾斯蒂納藝術館、哥德堡世界文化館、斯德哥爾摩遠東古迹館、烏普薩拉布魯爾約爾特博物館、盧德維卡城市圖書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演出了八場。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林西莉和鄧紅在巡演途中(2007年)

根據林西莉的要求,演出的曲目,都是她熟知并喜愛的古琴傳統名曲。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跟王迪先生學習了二十餘首古琴曲,其中包括《平沙落雁》《春曉吟》《良宵引》《胡笳》《鷗鹭忘機》《欸乃》《陽關三疊》《風雷引》等等。林西莉認為上述曲目傳統、容易了解、好聽。演奏時可先以容易聽懂的曲子開始,然後由淺入深,觀衆易于接受。在音樂會的開始和演奏過程中,林西莉要向觀衆詳細講述古琴的曆史、琴曲的故事以及她的感受。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王迪手寫的錄音帶目錄

《古琴》一書出版後,林西莉在瑞典各地做了很多場講座,使得瑞典很多人知道了古琴這種中國樂器。這八場演出,使得瑞典觀衆親眼見到了古琴,親耳聽到了古琴。演出收到的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當地媒體以“高雅和純正”來評價古琴音樂會。

我們剛剛回國,林西莉就興奮地發來了郵件:

非常非常感謝你們來瑞典,給我們帶來醉人的音樂和精彩的演出,多麼神奇的體驗!我,還有聆聽你音樂的每個人,内心都深深地被感動。音樂帶來的真摯情感和激情,觸動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說,這是他們聽到的最美的音樂。我收到大量的抱怨,票賣得太快,他們買不到。很多人催促我盡快安排更多的音樂會。

一家重要的瑞典國家機構,瑞典國家音樂協會已經和我接觸,準備在幾個星期内一起讨論下一步的合作。這個協會每年要組織40次大型巡演,在瑞典有700餘座音樂廳。

我不知道你有多大的興趣再來瑞典,但是,我和數以千計的瑞典音樂愛好者真誠地希望你再次光臨!

巡演的安排很快有了回音,瑞典國家音樂協會邀請我們在2009年2月-3月到瑞典十幾個城市進行巡演。

為此,林西莉建議錄制琴箫音樂CD專輯。

在瑞典音樂會現場都會有演奏家的CD專輯出售,觀衆在聆聽演奏後,可以購買CD回去欣賞和留念。

關于這盤CD的定位,林西莉的意見是,隻與音樂會有關:

這個産品不是商業的,CD不會在普通商店裡賣,隻與我們的音樂會有關。在瑞典以及多數西方國家,這種做法很普遍,是向前來觀賞音樂會的公衆表示感謝的一種禮節,向他們提供舉辦音樂會的音樂家的CD專輯,買回去可以留作紀念,同時也是音樂家向公衆展示自己的一個途徑。

林西莉還建議,錄音和演出使用傳統絲弦。因為林西莉對絲弦有着特殊的偏愛。可以說,她很複古,西方流行音樂中的金屬味道,她覺得太嘈雜,唯有絲弦才能展現古琴古樸厚重的音色和餘音繞梁的韻味。當年在北京古琴研究會,老先生們演出時,傳統絲弦的聲音,在她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2008年10月,林西莉專程來北京,找到她的一個瑞典學生,希望他能出資贊助錄制和出版我們的CD專輯。這個瑞典學生在中國做生意很多年,商業頭腦很發達。他拟定了一份合同,但是條件卻相當苛刻,我們沒有同意。

事情一下子陷入僵局,林西莉也始料未及,滿懷希望而來,瞬時跌入低谷,她失望地說,錄音取消吧,要不咱們接受他的條件?

我考慮再三,決定自己出資錄制CD。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也許找不到出版商,最後出版不了,但錄音能夠留在自己手裡,冒險也值得。

林西莉重新看到了希望,并且答應回瑞典再次尋找出版商。

CD錄制得很順利,使用了傳統絲弦,聲音效果果然很好,厚重而有質感,走手音相當出色。在後期縮混進行中,我們沒有刻意追求空靈遙遠的聲音效果,而是盡量讓琴音圍繞聽者,仿佛演奏者就在聽者的眼前。琴與箫的聲音比例也做了精心的調配,在琴演奏高音區時,箫低八度,襯托着琴,與琴音交相呼應,延綿不絕。琴箫合奏,并不是簡單的齊奏,兩位演奏者要配合默契。琴與箫主次關系要明确,箫不能搶了琴的風頭。陳莎莎對古琴曲很有感覺,箫音裡的憂郁氣質,給琴曲添色不少。

林西莉回瑞典時,帶走了CD的樣品和母盤。不過她心裡并沒有把握找到合适的出版商。瑞典的唱片業非常發達,但多是經營流行音樂,對于中國古琴音樂,會有人感興趣嗎?況且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危機。

一個月之後,傳來了好消息:找到出版商了!

CD出版的事都安排妥了!瑞典音協的唱片公司凱普瑞斯公司告訴我,他們很高興制作和銷售我們的CD。錄音會被及時制作,趕在巡演之前完成并送到各個廣播電台等等。凱普瑞斯公司将盡可能讓CD具有吸引力,不使用普通的塑膠包裝,他們希望,制作一個真正好的硬紙封面。

原來,林西莉回國後,拿着CD的樣品找到了瑞典音協負責人,負責人與林西莉交流了想法,并且聽了CD,當即就同意由音協屬下的唱片公司負責出版事宜。

不過,後來這張名為《天籁琴箫》的專輯,出于成本和銷量的考慮,還是使用了塑膠包裝,而且開始隻制作了300套,因為瑞典音協覺得,能夠賣出300套,就是很高的銷量了。(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也影響了瑞典的演出市場。)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天籁琴箫》專輯

2009年2月26日-3月23日,應瑞典國家音樂協會邀請,我、陳莎莎和林西莉,在瑞典18個城市進行了巡回演出,共演出21場。

26天裡,幾乎每天一場音樂會,每天都奔波在城市之間,沒有休息和調整。

演出的形式,和2007年8月那次相同,演出開始時,先由林西莉講解古琴的相關知識。每曲演奏之前,林西莉講解琴曲的故事。林西莉用瑞典語講,我們雖然聽不懂,但能感覺到觀衆完全被她的解說帶入了神秘的古琴世界,正如林西莉在《古琴》一書所寫的:“我們通過音樂走進前人,感受人生種種體驗,這正是古琴傳統最引人入勝之處”。

林西莉的開場白大概會持續20分鐘,她在台上講時,我和莎莎在背景做準備。我們聽不懂瑞典語,但能看懂林西莉的形體動作,比如介紹到《流水》,她會用手勢描繪山泉、水流。當聽到她說“鄧紅”兩個字,我就知道該我出場了。

雖然古琴對于瑞典觀衆來說是陌生的,但音樂的表現手法是相同的,古琴背後的故事,也是觀衆所能想象、所能體會的。當《流水》的泛音響起,觀衆馬上感覺到了山澗溪流歡快地跳躍,從涓涓小溪彙成江河大海,林西莉深入淺出的解說帶領着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秀麗山水在心中激起的暢想,還深深體會到了曲中表現的古人桀骜不馴、懷才不遇、孤芳自賞的情懷。《欸乃》的旋律,經林西莉的描繪,船工号子仿佛在劇院裡回響。國外的觀衆聽不懂中文,但每當《钗頭鳳》的旋律響起,在抑揚頓挫、婉轉抒情的琴歌中,觀衆無不深深為陸遊、唐琬的凄美愛情歎息,動情之處,更有觀衆流下了眼淚。返場時我演奏了《酒狂》,台上的林西莉和台下的觀衆聽得如醉如癡,笑得前仰後合。

演出地點,除了音樂廳,還有圖書館、教堂(莊嚴肅穆,不需要音響)、美術館、雕塑館等等。

音樂會盛況是空前的,曆時一個月的巡演,在瑞典各地引起了熱烈反響。當地的電視台、廣播電台和平面媒體均對演出作了全面報道,特别是瑞典國家電視一台、瑞典商業四台以及瑞典國家廣播電台音樂頻道、瑞典最大晨報《每日新聞》和《瑞典日報》分别對本次演出作了專訪和報道。電台在固定欄目裡播放着我們的CD單曲,電視台邀請我們參加訪談節目。

中國駐瑞典大使陳明明和夫人葉樹芳特地在大使官邸舉辦了專場古琴音樂會,招待瑞典政界、文化界以及多國駐瑞典使節及夫人,演出受到了來賓的熱烈歡迎。時任瑞典文化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邁克爾·舒爾茨(Mikael Schultz)先生,在聽完演奏後對中國駐瑞典使館文化參贊浦正東表示,“鄧紅等兩位演奏家是中國最好的文化大使”。中國的琴箫古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蘊,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能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和諧理念的淵源。

國内《環球時報》則以《漢學家熱心推廣,古琴走進瑞典民間——中國文化在國外下鄉》為題,盛贊此次巡演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式。

唱片公司很快就後悔沒有準備更多的CD。音樂會才開了兩場,所有的CD就賣光了。連釋出會上送給我和莎莎的幾盤CD都被要了回去,送到音樂廳應急。當我們離開瑞典北部城市于默奧,飛往下一個演出城市時,瑞典音協已經緊急通知出版商,火速制作下一批CD。我們回國時,隻帶回了一盤CD。——因為我打開了包裝,他們無法要回去出售。

後來根據唱片公司統計,《天籁琴箫》售出了2000多套,英國的一家權威音樂雜志(Songlines)在這篇題為《琴界新皇後》的文章中寫道:

不論在中國還是國外,琴都有雖少但卻狂熱的追求者。彈琴曾經是文人的一種才藝,它通常伴着吟詩、書法、舞劍,伴着莊重的舉止,品嘗着美酒而彈。琴隻在風雅的聚會中為知音密友彈奏,它需要認真地聆聽。它沒有像平劇一樣的華麗色彩,沒有鄉村音樂的奔放熱情。

女性也有很長的彈琴曆史,但是直到最近才在琴界中被少許認可。鄧紅是位女性,曾就讀于中國音樂學院。她有着很好的門第出身——她的媽媽——王迪,師從于古琴大家管平湖。此外,鄧紅演奏的是一張13世紀的琴。琴的細膩微妙的美感都被收錄到CD中了,通過麥克風近距離地捕捉到了手指在琴弦上的每一個劃動,和幾近聽不到的顫音和滑音的變化。比如曲子《關山月》就非常甯靜,但是其他曲子比如《流水》,就展示了激流湍急的聲音。

從7世紀以來,箫甜美的聲音就成為了琴的美麗的夥伴。在這個專輯裡,陳莎莎也有很多箫的演奏。

現在各地都偶然會被中國演奏風格影響,《陽關三疊》,極度地漸慢直到結尾,采用了兩種樂器在段落之間的互相呼應,打亂了一緻的結構。這也可能會使純粹主義者(正統主義者)感到有些不适應。

總的說來,這對于這種深度的樂器,又增加了一盤好的錄音。

這次巡演的成功,得益于林西莉《古琴》一書的暢銷和推廣宣傳。林西莉在瑞典有着廣泛的知名度,擁有衆多的“粉絲”,來聽音樂會的觀衆,絕大多數都是林西莉《古琴》一書的讀者,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

人的閱曆日積月累,随着年齡增長,人對生活的體驗越來越深。這些觀衆喜歡曆史,喜歡故事,喜歡感悟人生。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不缺少動人的故事和人生哲理,林西莉書中的故事和對生活的感悟,和中老年這一年齡層的思想産生了共鳴。而且這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古典音樂的熏陶,是以對古琴舒緩優美的音調更容易接受。

還有,我們琴箫組合的演奏方式,與西方室内樂很相似。西方人欣賞室内樂,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林西莉在接受采訪時說:“歐洲人對這種嚴肅的室内音樂有一種渴望,他們希望能夠聽到這種對人産生啟迪的、能為内心帶來平靜安甯的音樂。”

天時地利人和,古琴藝術通過林西莉這座友誼的橋梁,延伸到了瑞典,在異國找到了知音。

這之後的十年,我們又數次到瑞典參加各種大型活動,進行古琴專場巡演。2010年舉辦了中瑞建交60周年古琴專場音樂會,2016年參加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揭牌儀式等。2015年我們三人還一起到冰島、拉脫維亞、瑞典等地的孔子學院巡演。累計演出五十餘場!

我們又出版了更加精美的雙CD音碟《心音琴箫》,正如林西莉希望的那樣,是“真正好的硬紙封面”。林西莉為這套專輯親自設計了封面并撰寫文章《歌曲:人生與命運——林西莉解說古琴》作為專輯的前言,并用中英文詳細介紹了所有演奏曲目。在英國Songlines雜志星級評定達到五星滿分。

鄧紅|異國琴緣:我與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心音琴箫》專輯

其中《良宵引》一曲,還入選2012年上海國際進階HIFI示範會紀念CD。紀念CD的說明中有如下評語: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自五十年代起潛心鑽研漢學,著有《漢字的故事》《古琴》《林西莉古琴的故事》等書籍。2010年,本着對中國文化和古琴的深厚感情,林西莉女士策劃了這張名為《心音琴箫》的錄音,由古琴演奏家鄧紅及箫演奏家陳莎莎演奏。這是一張典範級的制作,兩件樂器的比例位置一目了然,空氣感無與倫比,琴弦震撼力直插心底。之是以将本曲放在壓軸位置,因為它具備沉澱雜念的魅力,一曲聽罷頓覺甯神靜氣、戾氣全無。

如果說,林西莉因為遇到古琴、遇到王迪,改變了人生軌迹,那麼,我則因為林西莉,走出了國門,讓古琴的聲音傳得更遠了一些。我們都是在做同樣一件事情,那就是傳承、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藝術。音樂是一種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語言,古琴如同一個神奇的紐帶,把熱愛她的人連接配接在一起,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中國人或者外國人,甚至外星人,這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古有伯牙和子期,今有管平湖和王迪,王迪和林西莉,知音之情、師生之情,這種真摯的友情,從古傳承至今。

鄧紅,中央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王迪之女。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