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一個笑容可掬、造型可愛的巨型雪人的圖檔在微網誌上頻頻出現,#哈爾濱的大雪人好可愛#還一度登上了熱搜。
這個頭戴紅帽、圍着紅圍巾、胸口還有兩個大大紅心的巨型雪人,萌翻了無數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太治愈了”“想去現場看”……

位于哈爾濱群力音樂公園的巨型雪人
據悉,這個大雪人坐落于哈爾濱市道裡區的群力音樂公園的音樂長廊上,是哈爾濱今年冬天最大的單體雪塑之一。這個可愛的大雪人是如何“橫空出世”的呢?今天(1月12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系到了哈爾濱道裡區園林局項目服務中心主任張凱,他給記者詳細介紹了這個超萌大雪人的誕生過程。
“這是我們區第二年做這個大雪人了。去年也做了一個,反響特别好,抖音上點選量有3000多萬,大家都特别喜歡,是以今年就繼續做。”張凱說。“這個雪人高18米5,寬13米,厚約9米,用了大約2000立方米的雪——主要是人造雪,因為用量很大,而且人造雪的密度更緊實。”
“雪巨人”視訊據新華社
張凱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個大雪人是通過招标的方式,由專業做冰雪雕塑的公司來操作完成的。“哈爾濱一向以冰雕、雪塑出名,這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這個大雪人是請了12位雕刻師,花了10天的時間完成的。”此前有媒體報道曾提及“用了120個雕刻師”,張凱解釋說,其實就是總共耗費了120個人的工作量的意思。
這個大雪人自從1月7日落成之後,深受大家喜愛,每天都有上千人前來參觀打卡,已成為松花江畔今冬的新地标。“目前哈爾濱的氣溫大約在零下20多度,估計雪人可以一直保持到今年2月底沒問題。”張凱說,“等到天氣漸漸開始暖和後,我們會密切觀察雪人的狀态,如果出現了松動的迹象,就會及時撤掉,保證安全。”
對于這座大雪人這幾天紅遍全國的事,張凱表示他們為此也很開心,“歡迎大夥兒來哈爾濱玩,來找我們這個大雪人合影留念。未來這個創意我們還會延續,争取每年都給大夥兒帶來新的驚喜。”
位于哈爾濱外灘“雪人碼頭”的另一個大雪人
另外,在位于哈爾濱外灘“雪人碼頭”的冰河狂歡節現場也有一個大雪人,比音樂長廊的這個小一些,胸口裝飾了兩朵藍色雪花,同樣受到許多網友追捧。
除了“巨雪人”,有哈爾濱網友表示,在松花江畔還曾有無數個“小雪人”,2019年堆了2019個,2020年堆了2020個。衆多雪人聚集的場景也被網友調侃為是“蜜雪冰城總部開會”。
往年的松花江畔“小雪人集會”圖據網絡
還有這些冰雪藝術品 美而富有意義
1
融化的小冰人
自本世紀初以來,巴西籍裝置藝術家、雕塑家内萊·阿澤維多(Nele Azevedo)就開始了她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創作的“Melting Men”藝術項目。她造訪了十幾個國家的重要城市,将成千上萬個小型冰雕人像放置于當地标志性建築前的台階上。
“Melting Men”
“有人覺得雕塑應該永恒,而我的雕塑隻留一瞬間。”藝術家表示。渺小、脆弱、孤獨,随着時間推移,冰人逐漸融化、斷裂,就像每一個終會逝去的真實生命。
2
冰箱裡的雪人
1987年,德國熱電廠委托瑞士藝術家組合彼得·費什利(Peter Fischli)和大衛·魏斯(David Weiss)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兩位藝術家結合全球變暖導緻兩極冰雪融化的現實,在熱電廠門口放置了這個冰箱裡的雪人(Snowman)——它依靠電力保持低溫,不會融化,由此引發公衆對于科技與自然之間沖突關系的思考。
“Snowman”
這個雪人很出名,“活”了30多歲,2017年還曾遠赴美國洛杉矶展出,直到2019年才結束這個項目。
3
“冰之時鐘”
著名藝術家奧拉弗爾·埃利亞松的這件“冰之時鐘”作品,原材料都直接取諸自然——他和團隊從格陵蘭島的峽灣水域中打撈出超過100噸的浮冰,将其劈成12塊巨大冰磚,按照時鐘的樣子圍成一圈,放置于各大城市的公共空間當中——巴黎、哥本哈根、倫敦……
藝術家表示,希望這些大冰塊以最原始的狀态出現在這些著名的大都市,供人們駐足觀賞、觸碰,以及思考。
4
冰上的彩繪
夏威夷藝術家西恩·尤若(Sean Yoro)素來關注海洋生态題材,他既在熱帶海水之下的人工礁石上繪畫,也在冰海上的浮冰上繪畫。他曾在加拿大北極區完成了一項巨大挑戰:找到一塊合适的冰面作為畫闆,趕在它破碎前畫下圖案。
Sean Yoro的冰面彩繪
為了及時完成作品,尤若和他的助手會在冰面上争分奪秒地創作,趕在冰塊裂開前繪制成功。同時,他會在畫作和冰層間鋪上透明薄片,并采用無毒顔料與自然顔料混合進行繪畫,以免對海水造成污染。
5
貝加爾湖上的大地藝術
一塊冰可以做畫闆,那麼一整片冰湖呢?2010年3月,大地藝術家吉姆·丹尼萬(Jim Denevan)與其團隊花費15天時間,在約1.37米厚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冰面上繪制出一幅大型藝術作品。該畫作面積達到約32平方公裡,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幾何圖形和最大畫作紀錄。
貝加爾湖上的冰面大地藝術
丹尼萬先騎着自行車,借用車輪及手持棍在地上畫出線條;團隊再以此為底稿,用鏟子畫出大緻半米的線;最後,由鏟雪車繪制出最終的巨型圓。就這樣,藝術家和他的團隊根據圓在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比例,創造出一片冰面奇觀。
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 實習生|劉仁傑
編輯|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