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主帥競聘工作已經全面開啟,盡管誰會成為競聘者,以及最終誰能當選新任主帥目前還毫無頭緒,但不管最終誰能當選,首先都需要認真總結中國女排受挫東京奧運會的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這份經驗教訓絕對不能僅僅局限于球隊的技術層面,而是需要囊括中國女排整體建設的方方面面。當然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賦予主教練足夠的權力,避免外界因素的幹擾,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專業的事情,專業人做。

打造主力陣容的同時不要忽略替補陣容建設
東京奧運周期的中國女排和裡約奧運周期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裡約周期大量新人湧入球隊,朱婷、張常甯、顔妮、袁心玥、龔翔宇、丁霞等新人基本上都是首次正式進入中國女排,雖然除朱婷之外,其他球員大都是替補球員的角色,但這些球員都為裡約奪冠做出了不同的貢獻,沒有她們中國女排就沒有奪冠的可能。
反觀東京奧運周期,李盈瑩、王媛媛成了新人中唯一的收獲。除了這兩名小将之外,其他全是清一色入選中國女排多年的老隊員,這一點和裡約奧運周期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是以裡約奧運會破釜沉舟的中國女排赢了,而東京奧運會抱殘守缺的中國女排卻輸了。稍微懂一點球的球迷都能看出,中國女排受挫東京奧運會和新人的挖掘、培養和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或許有人認為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中國排球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但就算如此,我們就應該将自己的目光局限于東京奧運會而放棄年輕球員的培養工作嗎?難道沒有朱婷、李盈瑩這種天賦異禀的球員中國女排就不需要發展了嗎?況且郎平自己也說過,一支球隊最合理的結構是老中青三代結合,那東京周期中的年輕球員在哪裡了呢?
因為以上原因,新中國女排在打造主力陣容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替補陣容的建設,妄想靠一個“七仙女”陣容征戰奧運會,以及抱殘守缺的固執使用“七仙女”陣容,在這種世界頂級的賽事顯然都是行不通的。回歸裡約奧運周期的大國家隊政策,做到模糊主力、替補概念,人盡其才,才是正道,中國女排才有東山再起和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打破集訓陋習,尋找更科學有效的集訓方式
出征東京奧運會之前,中國女排經曆了長達7個多月的封閉集訓。說好聽了這種集訓方式是對備戰奧運會的認真負責,說難聽了是對中國女排全體将士的一種身心“摧殘”。換位思考一下,誰能夠在全封閉的狀态下生活七個多月,而且每天還要日複一日地重複枯燥乏味的訓練。在這種狀态下,中國女排的将士們沒有垮掉已經算是一個奇迹,還要求她們在奧運會中拿出最好的狀态,顯然是強人所難了。像這種集訓中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糟粕早就應該廢除,用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取而代之。
集訓期間嚴禁教練及球員承接各種形式的商務廣告
現役球員承接商業廣告并不一定會影響到球員的訓練,但有可能會影響到核心價值觀,但即便如此,也不應該一棒子全部打死,而是應該分階段的控制,比如集訓期間任何教練員和球員絕對不允許承接任何形式的廣告代言,即便是排協合作機關的廣告代言也應該停止,而其他時間段随意。這樣既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球員的經濟損失,也可以更好地保證集訓品質,實作雙赢。
總結
以上便是作為中國球迷的筆者針對新中國女排,新任中國女排主帥一點不成熟的建議,隻對事不對人。或許有人認為是班門弄斧,也或許有人認為是胡說八道,但這就是一位普通球迷發自内心的一點想法,沒有對錯,無論是非,隻是真心希望中國女排能夠早日東山再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