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邵陽:今天你跪搓衣闆了嗎?我是跪了!

邵陽:今天你跪搓衣闆了嗎?我是跪了!

紅網時刻1月11日訊(通訊員 周志斌)無數塊陳舊斑駁的搓衣闆,被漁線串聯起來,在明滅起伏的燈光映射下,像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河流蜿蜒曲折,更像是幾千年來,纏繞在中國勞動婦女脖頸上的一條鎖鍊。多次在國内外展出的邵陽市雙清區藝術家陶艾民的裝置作品《女人河》,以尋常的物料,新穎的表現方式,深刻诠釋了中國勞動婦女的勤勞與堅韌,不禁令觀展者啧啧稱奇。2021年12月,中國新聞中心《萬象中國》攝制組對陶艾民的裝置藝術進行專題采訪。

在常人眼裡,一塊普通的家用搓衣闆,不過是用來浣洗衣服的尋常物件,不值得大費筆墨來宣揚和銘記。可陶艾民以藝術家獨到的眼光,發現搓衣闆與傳統農村婦女命運的某種關聯,運用藝術手法創作出富有人類學意義、感人至深的裝置作品,一經問世便得到各界的廣泛贊譽。

陶艾民收集了數千塊搓衣闆,每一塊都記錄着主人們的故事和面孔。她收購的第一塊搓衣闆,主人是一位94歲的小腳老太太。一次,陶艾民無意中經過她家門口,看到院子裡有一塊搓衣闆。陶艾民說出想收購她家搓衣闆時,她堅持不用陶艾民扶,二話不說從家裡找到這塊使用了20多年、磨損非常厲害的搓衣闆送給了陶艾民。由于這塊搓衣闆結緣,3年之後陶艾民和她居然成了鄰居,在生活中互相照顧,俨然祖孫倆。還有一次,她在一偏遠山村碰到一名貧困老人,身上穿着别人送給她的衣褲。聽說陶艾民要收購她家的搓衣闆,她當即将它送給陶艾民,覺得這是一件大好事,給她錢都不要。老太太跟陶艾民一見如故,兩人交談非常投機,成為忘年之交。

邵陽:今天你跪搓衣闆了嗎?我是跪了!

對陶艾民來說,每一塊搓衣闆都是獨一無二的,記錄了一位婦女無聲的曆史。盡管這些搓衣闆上各種磨損的痕迹有着明顯的相似性,但更多的還是差異性。數十年間,每天使用而磨損的痕迹,以表征的形式見證了時光的流逝----那是生命在不經意勞作中的悄然流逝。這些婦女往往沒有照片,因為沒有讀寫能力,是以也沒有日記或書信來見證她們的生活,甚至很少有機會在公共領域中得到認可。手工勞動已延續了數千年,這些搓衣闆見證了耗費她們大部分光陰的日常勞作,将她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生動地銘記。

1974年出生的陶艾民,先後畢業于福建國立華僑大學藝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研修班。她的作品綜合了現成品和民間藝術,涉及繪畫、書法、拓印、影像、裝置等多個門類,遊弋于傳統和當代藝術之間,關注術自我表達、勞動、身體經驗和集體記憶等問題,并提出深刻而細膩的哲思。她的作品《女人河》《女人經》《高山流水》就是這些記憶與哲思的具體表現。

陶艾民的作品曾于國内外衆多博物館、畫廊及藝術機構展出,榮獲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新人獎,2008年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蕭淑芳藝術提名獎,以及2009年“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裝置多媒體類提名。作品曾入選2016年“中國裝置藝術三十年”最具影響力三十件裝置作品,被北京炎黃藝術館、成都現代藝術館、中國婦女博物館等國内外重要博物館及藝術機構收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