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十本音樂書,領你進入類型音樂的神秘部落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戀水

這份書單來自一位涉獵廣泛的音樂愛好者加列法·桑尼(Kelefa Sanneh)。作為《紐約客》的長期撰稿人和資深音樂評論家,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投入七個音樂類型的海洋:搖滾、節奏布魯斯、鄉村、朋克、饒舌、跳舞音樂和流行音樂,探尋類型音樂背後的社群形成、發展與裂變。這是他的新書《Major Labels》的主題。

這十本音樂書,領你進入類型音樂的神秘部落

加列法·桑尼

加列法·桑尼的身份首先是個正宗樂迷。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得以放任自己遊入浩如煙海的資料中,追索一種音樂類型如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者反過來,文化浪潮催生音樂)。他一路遇見無數和他一樣的癡心人,大家心無旁骛地暢遊其中,深入一種音樂、一個場景、一種聲音。越探索,加列法·桑尼越是為自己能夠聽到如此多樣的音樂而慶幸,越感謝那些專注于某種類型、為其奉獻一生的音樂人。

十四歲時,加列法·桑尼得到一盤混音帶。混音帶改變了他的音樂品位。之前,朋友們聽什麼他就聽什麼。之後,他變成一個朋克頭。短短六十分鐘的錄音帶已足夠向他說明,什麼叫作朋克音樂。歌曲之間的豐富差異則讓桑尼明白,朋克音樂也能有七十二變。

青少年被朋克吸引是天經地義。朋克從音樂本身、舞台表演到人生态度,都很……朋克。他們完全順從人以群分的天性,條條框框分出哪些是朋克行為,哪些為非朋克。朋克自成一種特殊的天堂。“綠日”(Green Day),曾經地球上最受歡迎的朋克樂隊,被它所在的本地俱樂部除名;美國權威朋克粉絲組織Maximum Rocknroll公開視它為“朋克運動的敵人”。

這些都是加列法·桑尼長大以後的發現。青少年時期,朋克世界裡有他關心的一切。他為身為其中一員而驕傲。工作以後,他的視野溢出朋克的世界,發現該世界隻是人類群體的無數縮影之一。每一種主要的音樂社群中,都有朋克世界般的活動在上演。每種音樂類型都是一個部落,邊界的守衛可森嚴可松散,但沒有人可以一無所知地闖入禁地。

1、《Deep Down in the Jungle》——羅傑·D.亞伯拉罕(Roger D Abrahams)

紮根費城的民俗學家羅傑·D.亞伯拉罕變了一個魔術:他出版了曆史上第一部關于說唱的書。書的出版時間是1964年,遠早于說唱文化的興起之時。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亞伯拉罕通過田野錄音收集了很多當年流行的黑人口頭文學,尤其是那些最誇張離奇、暴力華美的修辭,研究當代黑人街頭語言的韻律和節奏。他會在書裡詳細記錄一場火花四濺的街頭battle,分析黑人的傳統詩歌《The Signifying Monkey》,首行詩句即成為書的标題。

2、《The Nashville Sound》——保羅·漢普希爾(Paul Hemphill)

嚴格來講,保羅·漢普希爾并不是納什維爾的圈内人。這一點反而成為這本書的魅力之一,使他擁有局外人的清醒。《The Nashville Sound》出版于1970年,正是鄉村音樂興起,從納什維爾的咖啡館向更廣闊世界蔓延時。漢普希爾敏銳地意識到當時的風潮:鄉村音樂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屬于恪守傳統的人,一個改投新音樂潮流的懷抱。他注意到納什維爾充滿了這樣的表演者,他們把自己童年時聽過的南部民歌做現代化改編,模糊鄉村與流行樂之間的界線。這股風潮至今仍是。

3、《Like Punk Never Happened》——戴夫·瑞莫(Dave Rimmer)

這本書奇怪的地方在于,它出版時(1985),朋克巅峰的象征Culture Club樂隊已經失去占據排行榜前排的能力,并于次年正式解散。“朋克爆炸”之後,煙火在空中瞬間消逝。此後英國流行音樂的新人輩出,朋克好像從未到來過。但戴夫·瑞莫的觀點是:正是朋克的自爆催生了後來者。他的文筆狡黠幽默,道出流行的本質正是轉瞬即逝。

4、《I'm With the Band》—— 帕米拉·戴斯·巴瑞斯(Pamela Des Barres)

這本書的封面是個宛如春天女神的姑娘,主角卻是當年被譏諷為“長發金屬”的金屬音樂。

副标題為:一個骨肉皮的自白,講述搖滾狂熱分子帕米拉·戴斯·巴瑞斯的成長。她欣然接受“骨肉皮”的稱号,描述自己如何從邊緣進入中心,參與締造搖滾明星的神話。她的寫作精準、客觀,充滿激情但不濫情傷懷。

5、《The Death of Rhythm and Blues》——内爾森·喬治(Nelson George)

1980年代中期,内爾森·喬治曾是《公告牌》雜志的音樂編輯。托工作之便,他得以深入R&B行業,洞悉是什麼力量滋養壯大了這個行業。這本書是關于R&B的經典研究,既陳述曆史,又宣告熱愛。内爾森細細道來那些支撐着R&B的黑人商人,探讨了R&B音樂的走向。從中走出新路的巨星邁克爾·傑克遜和Prince最終成為流行巨擘。他們如何走通這條路?為什麼是他們?

6、《Black Noise》——崔西亞·露絲(Tricia Rose)

崔西亞·露絲的《Black Noise》吐露一個寓言:在很久以後的未來,說唱仍将面臨今天的兩難之境——它将持續地受到歡迎,亦持續地使最忠實的粉絲失望。書出版于1994年,作者是狂熱的說唱音樂粉絲,也是客觀的洞察者。她看見說唱被陰影籠罩,自身亦有頑疾。行業掌握在富有白人的手中,藝術家則多為黑人。

7、《Energy Flash》——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

這是一本關于house音樂和techno發展史的書,但作者更花力氣的,是如何讓讀者真的愛上這些所謂的跳舞音樂。他告訴讀者,跳舞音樂可不僅僅富于感官刺激。他在書中解釋了跳舞音樂和藥物的關系。一個外人不會知道的秘密:藥物的幻境改變時,鼓點亦随之而變。

8、《Lords of Chaos》——邁克爾·莫伊尼漢、迪德裡克·索德蘭(Michael Moynihan, Didrik Soderlind)

兩位作者聯手,向讀者展示強勁而駭人的黑金屬世界。1990年代,黑金屬吸取重金屬中的黑暗、邪惡部分,發展出自身的體系。作者追蹤了一系列兇殺、仇恨與瘋狂事件,向讀者保證:即使你對該音樂類型不怎麼感冒,一樣會被它吸引。

9、《Love Saves the Day》——蒂姆·勞倫斯(Tim Lawrence)

情況通常是這樣的:派對結束,人們散場,DJ們收拾行囊準備離開,一地狼藉充滿人的氣味。煙霧中,很少有人能捉到派對的形神精髓。蒂姆·勞倫斯做到了。在1970年代的紐約,他在現場,見證了夜店如何潮湧,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音樂形态。勞倫斯記下的這段曆史,相當于迪斯科前傳。初生的事物總是令人激動,何況是本來就光怪陸離的迪斯科。

10、《Girls to the Front》——薩拉·馬庫斯(Sara Marcus)

1990年代的“暴女”運動(Riot Grrrl)包括兩個方面:朋克音樂和社會運動。它發生之後,朋克搖滾和女性主義的領域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本書涵蓋了這兩個方面,着重刻畫其古怪、動蕩和影響深遠。亦點出它的獨特:為何隻能發生在當時,并且難以再次發生。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