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掘的倉窖
在剛剛收官的熱播劇《風起洛陽》中,反派勢力炸毀含嘉倉,導緻神都城内人心惶惶。含嘉倉是唐代使用的最大的國家糧倉,而在其之前,隋代洛陽城内還有一座國家糧倉,曾成為各路人馬争奪的焦點,那就是回洛倉。
回洛倉始建于隋大業初年,毀于隋末農民戰争,沿用時間較短,之後逐漸荒廢被埋于地下,其遺址位于現在的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附近。2004年,我市計劃在這裡建設工廠,在進行前期文物考古勘查工作時,發現倉窖遺存71座,它們排列規整有序、形制較大,為同時期所築,考古人員推測應屬國家糧庫。
箭镞
在先期發掘的3座倉窖中,考古人員發現,出土遺物年代均為隋至初唐時期,經過對地層的分析、判斷,專家初步推測3座倉窖的年代不晚于初唐。随後,在遺址區的隋代灰坑内,又出土了隋代的紀年銘文磚等遺物。從銘文磚上的文字内容看,銘文詳細記載了管理倉窖的機構為“太倉署”,還記載了各倉窖儲糧的數量、糧食的來源、倉窖在倉城中的具體位置,以及糧食入窖的年、月、日,各地與回洛倉糧食有關的官員姓名等重要資訊。而且,這裡與文獻記載的回洛倉的大緻方位基本相符、廢棄年代一緻,考古專家最終确定,這處遺址就是隋代的回洛倉遺址。
《資治通鑒》記載:“炀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十二月,置回洛倉于洛陽北七裡……”作為距離隋代都城最近的糧倉,它不僅用于保證洛陽城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也是整個大運河運轉的物資中轉站和儲備庫。這麼重要的倉庫,它到底有多大呢?
五铢錢
考古發掘為大家揭開了謎底。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炬介紹,整體來看,回洛倉城為長方形,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分為中部的管理區、東西兩側的倉窖區、道路和漕渠幾個部分。倉窖成組分布、整齊排列,在計劃發掘的範圍内,考古人員共鑽探出排列規整有序的倉窖169座,加上在其他區域鑽探出的倉窖,目前已确定的倉窖數量達到221座。根據對倉窖分布規律的推算,整個倉城倉窖的數量應為700座左右。
這裡能裝多少糧食?考古專家進行了推測。目前已發掘的7座倉窖,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窖口直徑10米,底直徑7米,深7米至8米,每座倉窖大約可儲藏糧食50萬斤。如果按照700座倉窖來計算,總儲糧量可以達到3.5億斤,堪稱“超級糧倉”。
建成的考古遺址公園
2013年,回洛倉遺址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王炬表示,回洛倉完整的倉城格局和衆多倉窖,反映出隋代大運河漕運的繁華和相應的國家直屬倉儲設施建設情況,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的實物例證,也為隋唐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重要依據。
2014年6月,回洛倉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目前,這裡已建成集文化、休閑、旅遊于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洛報融媒記者 智慧 通訊員 郝君濤 本組圖檔均為資料圖檔,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