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被擺成“100”字樣
“何以中國?應有邊疆。不能隻見中原不見邊疆。有記載的清朝版圖超1300萬平方公裡,北宋多大?280萬(平方公裡),南宋200萬(平方公裡),明朝實控疆域也就350萬(平方公裡)。”近日舉辦的《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出版座談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堅的發言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的話語把人的思緒帶得更遠:“從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各地文化在保持自身發展特點和文化面貌的同時,開始與近鄰區域建立聯系,開展互動與交流。此後以不同方式先後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像最終彙入秦漢文明的寶墩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巴蜀文化等四川區域性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隻有将區域文化放入整個中華文明的版圖中,将曆史發展的多條線索交織融合,我們才可能對完整的曆史形成認識。”
2021年11月出版發行的《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由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主編,組織、調動了全國甚至海外的科研力量,276位專家學者克服了疫情期難以到機關或圖書館查資料的困難,共同撰寫完成。這部917萬字的巨著,是對中國考古學百年誕辰的獻禮。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并非簡單籠統的概述,而是一部全面、系統、深入總結的巨著,它涵蓋的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内容從考古發現、專題研究,到考古學的各個分支和領域。四大部分200多個專題,客觀全面地展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以來的實踐經驗積累、研究方法和理論的不斷創新、理論架構的逐漸形成、曆史認知日益完善的過程。
宋代的金石學也是考古學。但通過考古學方法探索未知曆史的中國現代考古學,發端于1921年發現仰韶文化。如今,考古已經成為大衆感興趣的一門學科,2021年3月的三星堆“上新”,12月的漢文帝“霸陵”确認,都引起廣泛圍觀。
考古最重要的價值還在其“證經補史”之功:百年來,一年年的新發現、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不斷的發掘和研究,用地下考古材料印證着文獻記載,補充着古史的缺失,為中國史前史的建立和中國曆史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不斷形塑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拓展着人們對于中國曆史、文化的認知。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考古事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中國考古學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文物考古工作成為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中國工程、石窟寺考古、考古遺址公園被明确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标綱要,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升到國家層面。考古隊伍建設得到有力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機構的編制大幅提升,全國10個文物大省的考古機構編制增加到180人,其餘省和重要城市的考古研究機構明确要求不少于90人。
今天,中國現代考古學走完了100年光輝曆程,站在新的起點。相信下一個百年,我們擁有的不僅是考古發現的繁榮,還有更多考古學術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