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詩詞對聯流傳千古。對聯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藝術,不僅内容豐富多彩,而且形式變化萬千。
比如拆字聯就非常有趣,相傳有一對姑嫂平時就喜歡對對子,有一天風和日麗,小姑先創作了一副對聯:
戶外兩片竹葉,
室内一縷陽光。
這時嫂子也不含糊,立即應對:
櫻桃小口,齒楞楞吞粗吐細;
楊柳纖腰,星閃閃識重知輕。
其實這都是拆字聯,大家猜出來了嗎?小姑的答案是“簡”,嫂子的答案是“磨、杆秤”。下面介紹鄭闆橋的一副拆字聯,充滿趣味,更彰顯出多變的人性。
鄭闆橋是清代著名才子,他一生經曆豐富、閱人無數。他的詩書畫精妙無比,他的大名也是無人不知、誰人不曉,可他的穿着打扮卻極其平常,很不引人注目。
有一次他獨自外出訪友,順便遊曆風景名勝和古刹名寺。才子來到一座古老的寺院,那裡的一位老和尚看他年紀輕輕,一臉寒酸相,便鄙夷地白了他一眼,卻不願搭理他。
不過鄭闆橋見多識廣,也從容自若,隻當沒看見這位老僧人,他緩步走進古寺,細細地鑒賞壁上的字畫。
此時他的一位朋友恰巧也來古寺遊覽,一見鄭闆橋便道:“闆橋老弟,你也在此。”鄭闆橋就說自己剛來片刻,老和尚聽到“闆橋”二字,心想他莫非就是鄭燮,随即滿臉堆笑地指着鄭闆橋問他的朋友,這位可就是大名鼎鼎的書畫家鄭闆橋先生? 朋友點頭稱是。
老和尚證明眼前這位穿着寒酸之人真的是鄭闆橋,趕緊連聲招呼:“久仰久仰,請坐請坐。”他一面說着,一面親自搬椅擦桌,還高聲吩咐小和尚泡茶,完全是一副巴結讨好的勢利相。
鄭闆橋也不好不理睬和尚,一番寒暄之後,鄭闆橋起身就準備告辭,和尚卻恭維地說:“久聞先生大名,來到寒寺、蓬荜生輝,務請留下墨寶,以作紀念。”說完,立即叫小和尚捧出紙墨筆硯。
鄭闆橋平生極其讨厭這樣的卑鄙小人,更是感到作嘔,正要尋機回敬,恰巧老和尚向他索字,于是就略加思索,寫了一副對聯:
鳯在禾下飛去鳥,
馬到蘆邊草不生。
闆橋寫完擱筆,和朋友哈哈大笑,拂袖而去。老和尚把這副對聯挂在牆上,逢人便吹噓鄭闆橋稱熱情地為他寫立軸,想以此擡高自己的身價。
一天,老和尚又在吹噓,有一位遊客就問道:“大師,你可知道這副對聯的意思?”老和尚不懂裝懂,驢頭不對馬嘴地說了一遍。
這位遊客就說你挨罵了,老和尚就問何以見得?那人便指着上聯說:鳯凰的鳯字,把裡面的鳥字拿掉,就成了一個“幾”字;再在上面加上一個“禾”字,就成了“秃”字。
那人又指着下聯說:蘆葦的蘆字,去掉草頭,加上馬旁,就成了一個“驢”字,合在起來,便是“秃驢”二字。老和尚聽了羞慚得面紅耳赤,更無地自容。
鄭闆橋的這副拆字聯非常幽默,又極具諷刺意味。作者辛辣地鞭撻了某些人多變的人性,更警示後人如何待人接物。很多人表裡不一,就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令人生厭。
真誠與樸實是一個人的寶貴品質,不能以貌取人,也不可因為暫時的窘迫,而徹底否定一個人。而鄭闆橋不講究穿着,又能寵辱不驚,也值得後世稱贊,表現出才子的不凡氣度,與老和尚狗眼看人的态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