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适,為何崇祯卻不同意呢?

皇太極曾經與明朝崇祯皇帝和談,為什麼條件明明是崇祯可以接受的,但最後卻失敗了呢?我們先看一下和談的主要内容:1:明朝每年送給清朝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2:清朝送給明朝貂皮千張、人參千斤3:兩國以甯遠與塔山之間劃定國界;在連山開辟互市。這樣的條件對于明朝是很誘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造成和談。1642年,在剛剛失利的松錦之戰,明軍損失慘重,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祖大壽舉城投降,緻使明朝當時的關甯錦防線隻剩甯遠一座孤城,徹底的摧毀了明朝的防線,但是就在這時清朝卻要跟崇祯談判,其實很明顯,清軍雖然勝利,但是也有很大的損失,需要休整,而最好的休整就是與明朝互不侵犯。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适,為何崇祯卻不同意呢?

自從北宋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何嘗不想滅亡中原政權,一統江山?契丹人努力了,但是沒有做到,女真完顔部努力了,但是勢力隻到了淮河以北,沒能實作消滅南宋的目标。蒙古人終于做到了,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明朝建立後,遊牧民族一直郁郁不得志,适逢明末亂世,内憂不止,民窮财盡,女真人又看到了機會,一統天下的機會再次來臨。早在1629年,皇太極第一次帶領清軍殺到了北京城下,當時手下建議攻破北京城。皇太極說:不是我們攻不破,隻是時機不成熟,會有機會的。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适,為何崇祯卻不同意呢?

其實當時明朝的稅賦重地的江浙地區并沒有受到皇太極和李自成的威脅,是以經濟命脈并沒有完全斷絕,是以有繼續打下去的倚仗。農民起義占領的富庶地區并不多,因為不納糧,是以農民政權的經濟基礎并不穩固,這時候選擇不妥協繼續消耗也不能算錯。皇太極屬于遊牧民族政權,關外土地耕種條件比江浙相差太多,是以經濟基礎也不厚實,是以不議和也不能算錯。但我認為崇祯錯在雙線作戰,對自身能力的估計出現了問題,過度高估了自己。明朝可以發動的軍隊總數超過三十萬,但是前提是抽調多地區大量衛戍部隊,真實的野戰部隊總數應該是十幾萬。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适,為何崇祯卻不同意呢?

但很可惜,崇祯皇帝因為文人集團的掣肘而放棄了和滿清的議和,最終李自成滅掉了明朝,接連清軍入關又滅掉了李自成,是以無論崇祯議和成功與否都很難避免明朝的滅亡,隻是有可能延緩滅亡的時間而已。

繼續閱讀